
文学翻译译者主观性.docx
6页文学翻译译者主观性一、阐释学的来源与发展阐释学(hermeneutics)最初是哲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和派系,是相关 理解、解释以及方法论的学科,历史源远流长,能够追溯到古希腊 "Hermeneutics”源自于希腊语(P U v e u w),意思是“了解”阐 释学的发展历经两大突破,前后分为两个时期:古典时期和现代时期 第一次是在18〜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宗教哲学家弗里德里希.施莱尔 马赫(FriedrichSchleiermacher, 1768-1834)和 W.狄尔泰在融合前人 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语法和心理学的解释将古典解释学系统化,提出 来相关准确理解和避免误解的普遍性理论,形成了具有普遍方法论特 征的普通阐释学狄尔泰被视为西方阐释学的先驱,他从“历史理性 批判”出发,把文化现象中“理解”看作是一个生命(作品解释者) 进入另一个生命(作品创作者)的过程,这个期间的阐释学基本上还 是一种作为客观方法论、理解论的解释学第二次突破发生在20世纪,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实现了阐释学从理解论到本体论的 转变,使阐释学从人文理念上升到一种哲学现象,并发展成哲学阐释 学二、乔治斯坦纳的阐释翻译观乔治.斯坦纳(GeorgeSteiner, 1929—)是当代著名学者、文学评论 家、散文家、哲学家、小说家、翻译理论家和教育家,精通英、法、 德三种语言,在英美多所大学任教,讲授语言学和翻译理论。
他于 1974年创作完成《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AfterBabel: AspectsofLanguageandTranslation),此部作品被人们誉为“里程碑 式的著作”,定义了语言的共时性和历时性,认为语言一直处于一个 永恒的变化中《通天塔之后》的第五章详细阐述了以阐释学为基础 的翻译活动四个步骤:(一) 信赖斯坦纳认为信任是翻译的基础,信赖是肯定过往的认知 行为译者首先从心理认知上信赖原文,相信原文是言之有物、有意 义的随后,这个文本进入译者视野,成为待译作品正如斯坦纳所 说,这种最初的信赖往往要面对来自原文文本的抵抗,以至于译者难 以接近原文意义,所以便催生了阐释过程第二步一入侵二)入侵译者的第二步具有袭击、掠夺性,“入侵”这个词语本 身具有某种暴力性的含义,即译者的“渗入和提取”,海德格尔认为, 理解意义被转化为存有意义之前,必将经过暴力侵入这个过程,所以, 人类做出的每一种解释都会受到解释者不同的主观意识控制,每一个 人在理解与解释作品时,都带着自己的认知方式和认知经验的痕迹 这样一来,译者从自己的“前理解”出来来解释并翻译文本就需要使 自己的认知和经验与原作者的相协调,从而就不可避免入侵、打破原 文,而后占为己有。
三)吸收入侵后,译者从原文本那里掠夺的东西,必须经过个人 的理解与阐释,让最初陌生、晦涩、抽象的文本在目的语文化的重铸中起重要作用斯坦纳认为,吸收可产生出转化吸收和感染两种情况, 读者可能被所译文本所主宰或控制,译者的原创力也有可能消耗殆尽, 简来说之,在吸收过程中原文本的本色难免有所丢失四)补偿斯坦纳在《阐释的步骤》中提到,当译者历经前三个步 骤后,这时的译文与原文之间的系统又会发生倾斜,阐释行为必须有 所补偿才能达到平衡为了恢复原文与译文的同等地位,做到真正意 义上的阐释,译者就必须在原文与译文之间实行调解,例如删减、添 加原文通过补偿,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有译者自身特性的译本三、阐释学理论与译者主体性(一).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进程中的彰显对译者主体性的定义解释应该从两方面阐述第一方面,译者作为翻 译事件的主体,在原语和译语、原语境所在文化和译语境所在文化之 间起着重要的沟通作用另一方面,主体性是翻译的本质特性翻译 之前,译者了解原作者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时间位置,并对原著实行深 入的阅读和研究,体会原作者在著作时的思想在实行翻译时,译者 应该用文学审美鉴赏水平、文学审美水平和独立的判断分析水平对原 著实行解读后翻译,找到译著和原著平衡点,而在翻译的策略上,译 者的主体性更是要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
综上所述,“译者主体性” 是译者在对原著深入理解和解读下,根据自身文化、语言水平在翻译 过程中体现出的主观能动性译者在翻译材料的选择,原文的理解以 及译文的阐释与表达都很好地体现了译者主体性1、译者主体性在选择翻译材料中的彰显翻译目的或动机也是影响译 者对文本的选择的重要因素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的林语堂,学贯中西,翻译了清代文学家沈复的《浮生六记》,既是 满足西方文化对中国人生活艺术渴盼的外部需要,同时也是满足其自 身自我表达的内心需求当时,林语堂将此作品简绍到西方世界,能 带给生活在高度“物化”和“异化”的西方读者以新鲜的艺术体验, 同时,原作者沈复及其妻子芸崇尚自然、淡薄功名、潇洒真率的生活 态度也与林语堂的人生态度和性情相贴合萧乾曾说过:“我认为好 的翻译,译者必须喜欢一一甚至爱上了原作,再动笔,才能出好作 品”2、译者主体性在理解原文本阶段的彰显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是读 者,又是作者作为原文的读者,译者首先要理解原文,该步骤是一 个创造性活动,需要强调的是译者虽然作为读者,但其本质上的角色 是能动且富有创造性的,译者理解原文并不是被动地去接受原文,正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译者,也会从不同角度 理解文章的内容、风格等。
任何译者都会带着自己的认知、经验来理 解原文,译者的知识结构以及认知水平等不但决定其对原文的理解, 还影响着译文表达的质量3、译者主体性在译文表达过程中的彰显翻译,不但是语言文字的简 单转化,更重要的是思想、文化层面的交流译者的主体意识在翻译 过程中会对翻译产生很大影响所以,译者必须有限度地发挥其主观 能动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尽量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这种 态度有利于准确地理解原文,是翻译活动的重要准备过程过度将主体意识介入翻译活动中,不利于对原文的洞悉和感悟为了保证译者 在翻译过程中的客观、公正,有两点尤为重要:(1)不介入意识形态方 面的冲突;(2)避免因感情的投入而对故事中的人物带有偏见二).阐释学理论在译者主体性中的作用一以林语堂译《浮生六记》 为例1、信赖《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所著的自传体散文文章以简 单而又传情的笔墨描述了他的爱情故事、人生变故、闲情逸趣、浪游 记快等,其字里行间透露出他淡泊名利、高雅亮洁的人生价值观林 语堂非常喜欢这部作品,毫不吝惜对它的评价,将文中主人公之一的 陈芸称为“中国文学及中国历史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他在“译者 序,,里写道:“我相信淳朴自得的生活是宇宙中最美丽的东西。
所 以,林语堂先生在其译本后记中写道:“素好《浮生六记》,发愿译成英文,使世人略知中国一对夫妇之恬淡可爱生活如此,“信赖” 也就建立了起来2、侵入侵入是对原文的理解因为受到生活经验,知识传统,文化 意识,道德伦理的影响和制约,译者无法完全客观地再现原文或穷尽 对原文的理解,必须通过“暴力”侵入原本,带着自己的阐释对原文 本实行解读,这同时也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时余有表兄王茎臣一子 名锦石译文:Therewasacousinofmine (thesonofpaternalaunt)…林语 堂先生采取了插入语填补了英语中亲属词汇的空缺,让目的语读者明 白所言之事这种插入是对原文的一种“进攻”,彰显了译者的主体 性是夜月色颇佳,俯视河中,波光如练,轻罗小扇,并坐水窗,仰 见飞云过天,变态万状译文:Thatnight, themoonwasshinningbeautifullyandwhenllookeddownatth ecreek, theripplesshonelikesilverychains. Wewerewearinglightsi1 kdressesandsittingtogetherwithasmallfaninourhands, beforethewi ndowoverlookingthecreek. Lookingupatthesky, wesawthecloudssai1i ngthroughtheheavens, changingateverymomentintoamyriadforms*eett 复用了汉语言简意赅的四字成语如波光如练、轻罗小扇、飞云过天等,为读者勾勒出一幅迷人的月景图。
林语堂先生在翻译过程中,不但要 表达出原著的意境,还要顾虑到原文用语上的精炼,所以,他在理解 的基础上对译文结构做了精心调整,用三个短句来翻译原文的一个长 句,并增加相对应的主语,这种“入侵”亦很好地体现了译者的主观 能动性3、吸收至乾隆庚子正月二十二日花烛之夜,见瘦怯身材依然如昔, 头巾既揭,相视嫣然译文:Ourweddingtookplaceonthetwenty- secondofthefirstmooninl780. Whenshecametomyhomeonthatnight, Ifo undthatshehadthesameslenderf igureasbefore.在我国传统民俗中惯 用干支纪年法,因为西方惯用公元纪年法,所以目的语中没有与“乾 隆庚子”年相对应的说法所以,林语堂先生用1780来替代,以归化 的翻译法,给西方读者表现出熟悉的表达语言,这也是译者主体性的 体现余在洞房与伴娘对酌,拇战辄北,大醉而卧;醒则芸正晓妆未 竟也译文:Iwasplayingthefinger- guessinggamewiththebride, scompanioninthebridalchamberand, bei ngaloserallthetime, Ifellasleepdrunklikeafish. Whenlwokeupthene xtmorning, Yunhadnotquitefinishenhermorningtoilet. “辄J匕"源于 中国古代成语“南辕北辙”,辕是车杠;辙是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
辕向南辙向北,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结果离目标越来越远译者直 接翻译为“beingaloser”更容易为西方读者所理解;“大醉”译为“drunklikeafish”是西方的表达方式,意指饮酒过度,这都是译者 采用归化翻译策略后的效果4、补偿倩绘一像,一手挽红丝,一手携仗悬姻缘簿,奔驰于非烟非 雾中译文:ItwasapictureoftheOldManholding, inonehand, aredsilkthread(fort hepurposeofbindingtogethertheheartsofallcouples)and, intheothe r, awalking-stickwiththeBookofMatrimonysuspendedfromit.因为在“侵入”与“吸收”过程中原文有所损失,所以补偿这个步骤非常重 要,其目的是平衡原文与译文因为东西两种文化的差异,林语堂先生想尽可能多地传达原语的文化信息,常采用直译,然后括号加注的 方式以保留原文本的形式四、结语本文从介绍阐释学的来源发展和基本原理为切入点,以斯坦纳的翻译 阐释学四步骤为模式,分析了林语堂的《浮生六记》译本,借以考察 和研究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把抽象的译者主体影响细化到“信任”“侵入” “吸收”“补偿”四个具体翻译步骤中,并指出,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对翻译起着决定性作用,译者的主体性贯穿翻译过 程的始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