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省菏泽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A卷)(解析版).docx
14页2024—2025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A)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 下图为中国史前两大农业文化区分布图该图可以用来说明( )A. 人类文明的扩展 B. 人口数量的增加 C. 阶级关系的分化 D. 社会经济的转型【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粟作农业区以及稻作农业区在公元前3000-公元前2000年,不断扩大,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农业文化区向外扩展,传播农业技术、文化习俗等,这体现了人类文明在一定地域内的扩展过程,A项正确;仅从农业文化区的分布,难以直接推断出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口数量的增加需要更多的证据,如聚落遗址的规模、密度等相关考古信息,排除B项;阶级关系的分化通常需要从墓葬结构、陪葬品差异等考古发现来判断,史前农业文化区分布图无法提供这些关于阶级差异的信息,排除C项;社会经济的转型涉及从采集狩猎经济向农业经济的转变、农业经济内部结构的变化等复杂内容,该分布图只是展示了农业文化区的分布情况,没有体现这种经济转型的动态过程或相关要素,排除D项。
故选A项2. 殷人相信天神、地上的山川河岳和四方风等自然神,凡事都要敬神问卜;周人相信天命,但更加强调德治,以德配天,更强调祭祀祖先神这反映周朝( )A. 实现了权力高度集中 B. 通过分封制稳定了统治秩序C. 治理方式更加理性化 D. 有效地规范了统治者的行为【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中国)根据题干“周人相信天命,但更加强调德治,以德配天,更强调祭祀祖先神和所学知识可知,与商朝“凡事都要敬神问卜”相比,西周统治着重视民心,强调了君主以德配天的重要,治理方式更加理性化,C项正确;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提及分封制,排除B项;“有效的规范了”表述过于夸大,排除D项故选C项3. 服装史专家周锡保总结了中国服装史上五次重大变革,其中第一次是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将西北狩猎民族的裤褶、带钩、靴等服饰引入中原,令军中官兵改去下裳而着裤这一举措( )A. 反映了政治秩序变动 B. 适应了战争方式的变革C. 增强了华夏民族认同 D. 旨在提高生产能力水平【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题干“将西北狩猎民族的裤褶、带钩、靴等服饰引入中原,令军中官兵改去下裳而着裤”和所学知识可知,赵武灵王将西北狩猎民族引入中原,更便于骑射活动,适应了战争的需要,B项正确;“胡服骑射”与政治秩序变动无关,排除A项;华夏认同是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期被周边民族所认同,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胡服骑射”是为军事战争服务的,与提高生产水平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4. 阴阳家以周朝为“火德”,认定取代周朝的朝代属于“水德”,而水德在时间上代表冬季,颜色“尚黑”秦始皇于是规定,以冬季之始十月为一岁之首,衣服旌旗均以黑为主色秦始皇此举意在( )A. 宣示王权至高无上 B. 宣扬政权的合法性C. 吸收融合诸子思想 D. 借助神权巩固统治【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秦(中国)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采纳阴阳家的五行相克的学说,采用“水德”设计王朝制度,意在宣扬自己统治的合法性,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王权至高无上,排除A项;材料仅提到阴阳家,没有涉及其他诸子思想,排除C项;秦始皇是采用阴阳家的主张,而不是借助神权,排除D项。
故选B项5. 汉武帝时期颁行“左官律”,曰“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贫者或乘牛车该规定的出发点是( )A. 缓解用度不足 B. 惩治诸侯腐败 C. 维护政治统一 D. 规范地方行政【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据题干“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贫者或乘牛车和所学知识可知,西汉为了削弱诸侯的势力,实行附益之法,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汉朝的统治,C项正确;附益之法是政治措施,与经济上缓解用度不足无关,排除A项;惩治诸侯腐败是削弱地方势力的手段而非出发点,排除B项;附益之法与规范地方行政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6. 开皇三年(583),隋文帝令地方阅实户口,不实者向里正、党长问罪随后制定“输籍定样”,计算人户资产制定户等的标准这些措施( )A. 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B. 意在削弱地方势力C. 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D. 助推了隋朝的强盛【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隋文帝令地方阅实户口,制定“输籍定样”,这些措施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对户籍的控制;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隋朝之前,地方势力往往通过隐匿户口等方式扩充自身的实力,隋文帝此举让中央政府能够更准确地掌握全国的户口情况,计算户等标准,从而将更多的人口纳入国家的赋税体系,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助推了隋朝的强盛,D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对已有户口进行清查和管理,并没有直接的鼓励生育或者促使人口增长的政策导向,排除A项;材料的措施,主要涉及国家财政的征收,没有提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从材料中看不出这些措施会加重人民的负担,因为这些措施主要是关于户口管理和户等标准的确定,没有提及额外增加赋税、徭役等加重百姓负担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
故选D项7. 唐太宗认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基于此,唐朝实行( )A. 开明民族政策 B. 科举选官制度C. 三省六部制度 D. 严密监察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题干“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和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认为行政决策应由多人集思广益,共同决策,切不可由一人独断专行,所以唐代实行了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下宰相分工合作,相互制衡,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民族政策,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要“委以百官商量”,与选官制度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监察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8. 宋代路级机构的设置形成了“婚田、税赋则隶之转运,狱讼、经总则隶之提刑,常平、茶盐则隶之提举,兵将、盗贼则隶之安抚”的分工格局漕、宪、仓三司除了各司其责之外,还负责对路内所辖的地方官吏进行行政监督,所以又通称“监司”据此可知,宋代的路级机构设置( )A. 形成了完备的监察体系 B. 造成了朝野官员的倾轧C. 保障了宋朝社会的稳定 D. 增强了国家的治理能力【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题干材料“宋代路级机构的设置形成了……分工格局漕、宪、仓三司除了各司其责之外,还负责对路内所辖的地方官吏进行行政监督,所以又通称‘监司’和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路司,分工明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增强了国家的治理能力,D项正确;宋代的路极机构属于地方行政机构,与“完备的监察体系”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朝野官员的倾轧”,排除B项;“保障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9. 宋朝科举试中卷式“不考式”,是指试卷文字格式不符合规定,如不避讳,诗赋落韵之类举子因触犯“不考式”而被黜比例甚高,如郓州考生周无逸试卷本属“优等”,只是最后忘写“谨对”二字,即遭黜落这反映出宋朝科举( )A. 陈腐死板毫无新意 B. 无法真正选拔人才C. 开启八股取士先河 D. 注重规范要求严苛【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题干“举子因触犯‘不考式’而被黜比例甚高,如郓州考生周无逸试卷本属‘优等’,只是最后忘写‘谨对’二字,即遭黜落”和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科举考试进一步发展,“不考式”的规定反映了注重规范,要求严苛,D项正确;宋朝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完善,“陈腐死板毫无新意”不符和史实,排除A项;材料仅为考试规范严苛,不能得出“无法真正选拔人才”的结论,该表述也过于绝对,排除B项;八股取士是在明清时期,排除C项。
故选D项10. 《辽史》载:“征商之法,则自太祖置羊城于炭山北,起榷务以通诸道市易太宗得燕,置南京,城北有市,百物山待,命有司治其征;余四京及它州县,货产懋迁之地,置亦如之东平郡城中置看楼,分南、北市,禺中交易市北,午漏下交易市南这反映出当时( )A. 辽宋民间贸易繁盛 B. 百姓赋税负担沉重C. 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D. 社会经济有所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辽代有较为广泛的商业贸易场所的设置,并且有官方的管理与征税措施,说明商业活动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与规范程度这一情况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有所发展,D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明确提及辽宋民间贸易的情况,主要是讲述辽朝内部的商业设施设置与商业管理,没有涉及到与宋朝民间贸易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只是提到了对商业进行征税,并没有体现出百姓赋税负担沉重的情况,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供关于辽朝经济结构发生变动的相关信息,仅仅是对商业活动场所和商业管理的阐述,不能得出经济结构变动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11. 南宋张拭认为,“夫万物本乎五行,五行本乎阴阳,阴阳本乎太极,太极本无极也。
则原始之义其趣味,其有穷始乎?始终一理也这表明他主张( )A. 突出道家思想的核心作用 B. 遵循天人感应的儒家学说C. 建立兼容并蓄的理学体系 D. 贯彻经世致用的治学理念【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中国)据题干“夫万物本乎五行,五行本乎阴阳,阴阳本乎太极,太极本无极也则原始之义其趣味,其有穷始乎?始终一理也和所学知识可知,南宋张拭对理的理解还融合了阴阳家、道家等各种思想,体现了理学的兼容并蓄,C项正确;材料虽提及道家,但不能说明“道家思想的核心作用”,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天人感应”学说,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兼收并蓄各家思想,与“经世致用的治学理念”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2. 用于制作青花瓷器的钴蓝料,在元代之前的瓷器中并不常见学界普遍认为,元朝时来自西亚地区的工匠与波斯青料“苏麻离青”为烧制出蓝白相间的青花瓷提供了条件,使得青花瓷器在色彩上具有了独特、鲜艳的蓝色这表明( )A. 区域间交流促进艺术创新 B. 元代制瓷工艺冠绝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