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X社区卫生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doc
7页XX社区卫生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指标说明1.服务能力1.1医疗服务门诊服务1.中心设置全科诊室、中医诊室、康复治疗室、抢救室、预检分诊室、治疗室、处置室、观察室,预防接种室、儿童保健室、妇女保健与计划生育指导室、健康教育室等 2.全科诊室数量应满足需求3.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常规诊疗病种满足基本要求4.提供的门诊服务量达到一定的标准要求 急诊抢救1.有完善的院内外突发事件急救制度及流程,岗位职责明确,每年至少开展1-2次急救应急演练2.设立有专门的抢救室,抢救仪器设备及药品完善、有效3.有执业资质的医生及护士能熟练操作抢救设备,熟练掌握不少于10种急救技能诊疗技术1.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项目和技术达到相关标准要求2.基本护理和操作技术达到相关要求中医、口腔、康复、急救技术见相应模块) 检查检验1.提供血、尿、大便常规检验,生化等检验服务2.提供心电图、B超、放射等医学影像等功能检查服务药品服务1.根据居民实际需要配备基本药物2.药剂人员可以提供药事咨询服务3.建立外配处方管理流程、外配处方章管理制度,有专用的外配处方章住院服务1.提供住院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床使用率达到80%以上。
2.以康复、护理床位为主,有条件的可提供临终关怀、老年养护等服务康复服务1.有专门的康复治疗场所,配备必要的康复器材2.有至少一名的专门康复医师或技师3.开展康复服务项目的种类和提供康复服务的数量达到相关要求1.服务能力口腔服务1.开展儿童口腔保健,龋齿检查,学生口腔筛查,窝沟封闭2.提供基本口腔医疗卫生技术服务 3.提供口腔疾病预防等健康教育服务 1.2公共卫生服务社区卫生诊断1.在专业机构的指导下,定期开展辖区内的社区卫生诊断,并完成社区健康诊断分析报告2.针对辖区内主要健康问题制订健康促进工作计划健康档案1.为辖区常住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2.健康档案有效使用,内容及时更新健康教育1.在社区卫生诊断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开展社区健康促进、对存在的健康问题进行社区干预2.开展群体和功能社区健康教育 3.医务人员为居民患者诊疗过程中,开展有针对性的面对面的个体健康教育4.印发健康教育传播资料,开设宣传栏,开展健康咨询、举办健康教育讲座等5.开展健康教育种类和数量,其中要有一定比例的中医药内容 预防接种1.0-6岁儿童建证、建卡率98%以上,并及时更新儿童预防接种登记资料2.0-6岁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0%以上。
3.提供第二类疫苗接种服务4.全年需要报告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在发现后48小时内报告率≥90%5.采用接种门诊叫号系统,分时段预约服务,开展智能冷链管理 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开展65岁以上老年人、0-6岁儿童、孕产妇健康管理重点疾病健康管理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开展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肺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 公共服务按规定开展以下工作:1.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管理、发现和登记、信息报告和处理2.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包括食品安全信息报告、职业卫生咨询指导、饮用水安全巡查、学校卫生服务、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信息报告3.人口死亡信息登记 1.服务能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出生缺陷防治1.提供避孕节育、生殖健康服务的宣传与咨询2.开展孕前生殖健康和孕情、环情检测等技术服务3.做好国家免费避孕药具管理和发放4.为社会公众和计划怀孕夫妇提供优生健康教育5.配合开展孕前优生优育检查 1.3中医药服务中医诊疗服务1.设置独立中医诊疗区域,具备相应的设施设备2.开展中药饮片、针刺、艾灸、推拿、拔罐、刮痧、熏洗、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穴位注射、头皮针、放血疗法等10种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
3.设置中药房,提供代煎药服务中医治未病服务1.按照《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规范》要求开展服务,对老年人开展中医体质辨识;对0-3岁儿童开展中医健康管理2.在孕产妇、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等人群的健康管理中至少选择两项开展中医药健康管理工作,在饮食起居、情志调摄、食疗药膳、运动锻炼等方面运用中医药理论知识为居民提供养生保健服务2.服务质量2.1签约医生服务责任制服务1.组建由二级以上医院医师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组成的签约医生团队2.明确责任区域,全面覆盖中心所辖社区3.签约团队按照责任分区开展健康管理服务,定期到责任区域开展巡回医疗或站点服务 签约服务1.全面开展基层签约服务:优先满足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的签约需求,原则上每个签约医生签约人数不超过2000人2.签约医生团队按约定内容为居民提供综合、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3.建立签约服务激励约束机制预约服务1.通过在门诊设置专用设施、网络预约、设立专门服务台和服务窗口等形式,向患者提供预约服务2.为门诊复诊病人、老年人、孕产妇、儿童以及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提供预约服务3.实行分时段预约,按照预约优先的管理原则,逐步做到预约挂号患者优先安排就诊。
4.逐步提高门诊预约服务的比例可及服务1.按照实际需求适当延长服务时间,开展错时服务2.提供节假日门诊服务、非工作时间咨询服务2.服务质量出诊服务1.对符合相关条件的人群提供上门服务2.明确家庭出诊服务项目,开展家庭病床服务转诊服务1.与区域内医院通过签订协议等方式建立双向转诊关系2.开通双向转诊的绿色通道,提供上级医院检查预约服务3.主动接收上级医院下转的病人 4.提供远程视频会诊服务 2.2服务态度精神面貌1.医务人员着装整洁、佩戴胸牌、举止文明 2.使用文明用语,服务态度热情、主动、耐心,尊重患者及家属2.3服务环境整洁卫生1.机构内外装修、装饰整洁;机构外环境整洁卫生,机动车、自行车等停放有序2.地面光洁,无污物、垃圾;楼道、楼梯整洁卫生3.各功能单元设备、仪器、办公家具等摆放整齐、干净,清洁区与污染区有明显划分4.卫生间清洁、无异味、定期打扫;卫生间内设有挂钩、洗手液、卫生纸、安全扶手;洗手池和便器采用非手动开关5.机构内全面禁烟,在机构内外各处有明显的禁烟标识温馨舒适1.诊室、治疗室、观察室等功能区域温度、亮度、空间适宜舒适2.室内装修的色彩柔和、不刺激,各功能单元应适当摆设具有特色的装饰物。
3.挂号、收费、药房、检验等服务窗口,采用开放式或使用透明玻璃隔断4.预防保健科设置儿童休息娱乐区域5.中医诊疗区域装饰装修体现传统医学特色6.候诊椅数量配备适宜,舒适度较好隐私保护1.设一医一诊室,诊疗过程中应保持门处于关闭状态2.门诊诊室、治疗室、多人病房等区域为服务对象提供必要的隔帘等私密性保护措施3.儿童保健、预防接种区域应设置相对独立的哺乳空间2.服务质量便民设施1.门诊大厅设咨询台,提供咨询服务2.提供轮椅、推车、老花镜、笔、雨伞等便民服务用具,提供清洁饮用水3.使用自助查询、自助挂号、化验单自助打印设备,使用门诊叫号系统4.配置自我健康管理设备,如血压、身高、体重等自测设备5.费用结算可使用医保卡、健康卡、pos机刷卡等多种支付方式2.4质量安全规范执行情况1.严格执行临床诊疗规范(包括中医药临床诊疗规范)2.熟练掌握临床常用诊疗技术(包括中医药适宜技术)3.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规范》开展各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保证工作质量合理用药1.按照《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及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管理有关规定,规范医师处方行为,确保基本药物的优先合理使用。
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指标控制符合要求;抗生素比例<20%,静滴比例<20%3.按照《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开展药品不良反应或者群体不良事件报告、调查、评价和处理4.开展处方点评工作医院感染控制1.建立健全感染管理制度,实施各项医院感染预防与防控措施,细化并落实医院感染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2.医务人员在临床诊疗活动中应严格遵循手卫生相关要求3.制定门诊(发热门诊和肠道门诊)、输液室、治疗室、口腔科等医院感染重点部门的消毒与隔离制度,为医务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消毒与防护用品4.依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进行医疗废物处置和污水、污物无害化处理,加强医疗废物的管理医疗文书1.规范填写病历、门诊日志、处方、各种申请单、检查报告单等医疗文书,符合卫生部《病历书写规范》、《处方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2.规范填写居民健康档案,符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2.服务质量2.4质量安全医技质量1.参加室间质控,覆盖实验室全部检测项目及不同标本类型2.明确“危急值”项目清单,严格执行“危急值”报告制度与流程3.医学影像科通过医疗机构执业诊疗科目许可登记,符合《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取得《放射诊疗许可证》,提供诊疗服务满足临床需要。
4.医学影像诊断报告及时、规范,有审核制度与流程5.医疗检验等各项设备定期强检 护理质量1.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2.有压疮风险评估与报告制度,执行压疮诊疗及护理规范3.落实护理常规、操作规程等,有相应的监督与协调机制4.有护理人员管理规定,对各项护理工作有统一、明确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有考评和监督医疗质量持续改进1.建立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工作制度2.制定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年度工作方案3.开展医疗质量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改进工作 2.5满意度居民满意度服务对象对机构环境、服务质量、服务态度、服务项目、服务时间、医疗价格等的满意度3.机构管理3.1人力资源管理岗位设置1.岗位设置合理,有内部岗位设置方案,各岗之间职责明确2.有效整合医疗和公共卫生职能绩效管理1.建立绩效管理奖惩制度2.有内部综合绩效考核方案和绩效考核记录3.按考核结果兑现绩效工资3.2财务管理财务管理1.至少有1名会计人员持有会计资格证,且每年参加会计后续教育2.执行《会计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及国家有关制度和法规,支出合理规范,账务处理准确,建立内控制度,实行电算化核算。
3.财政预算科学合理,执行严格;专项收入专款专用,无挤占挪用、违规使用资金的情况4.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健全,固定资产台账完整3.机构管理3.3文化建设机构文化1.确定理念识别系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构文化精神、价值观及宗旨2.确立行为识别系统:对内有宣传、教育、培训;对外规范服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3.打造行为文化,如环境文明、文体艺术活动等医德医风1.有医务人员医德评价标准和相关制度,建立医德医风管理档案,定期开展医德评价考核2.定期组织学习,规范服务行为,提高人员职业道德素质3.建立医患沟通制度,专人负责投诉及纠纷处理,并有处理记录4.有完善的服务对象满意度评价系统和分析报告规章制度1.建立各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