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故事的情节.doc
9页新故事的情节新故事的情节——丰国需 新故事是一种以情节见长的文学体裁,对情节的要求非常高,需要有一个曲折生动的情节,来推动故事的发生和发展 我没当过编辑,但写了二十多年故事,由于搞了故事沙龙,在沙龙中也给文友们看过不少故事稿在给文友看稿的过程中,我感到最头痛的就是碰到那些写得十分完整四平八稳的故事了 这些四平八稳的稿子,说它不好吧,它那故事十分完整,有头有尾,有人物、有性格,语言也很流畅,主题也有一定的意义,实在是挑不出什么大的毛病来但说它好吧,读完全文却记不住这故事到底说了点啥? 给人留不下一点影响碰到这类稿子,我往往的意见只能是"投出去试试"可七试八试,试到最后,往往换回的都是编辑们一句"情节不够生动曲折"的回复…… “情节不够生动曲折”,这个意见对于以情节见长的新故事来说,那可是致命的一击呀 那么,如何来解决这“情节不够生动曲折”的问题呢?我认为:这一问题牵涉到作者个人的生活积累和创作经验等诸多方面,我在此也不可能拿出一剂“良药”来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关键在于作者要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总结,逐步提高自己编织情节的功力 这里,我根据这些年来在新故事创作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从几个方面来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如何才能使新故事的情节生动曲折起来。
一、要有超常的艺术想象力 故事来源于生活我们常说: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但在现实生活中,要寻得一个既生动又曲折而且完整的故事情节,却是那样的不容易呀所以,我们除了在生活中做有心人之外,还得使自己具有超常的艺术想象能力 应该说,要把生活的真实转化为艺术的真实,还有着一个相当艰巨的创造过程照搬生活是很难创造出真正的、能给人留下深刻影响的故事作品的我们在依据生活素材进行新故事创作时,如果不进行一番艰苦的创作,即使你费尽了苦心在生活中寻觅到了生动曲折的情节,也并不一定能创作出好故事来的所以,一味地抱怨生活中缺乏生动曲折的情节,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作者缺乏丰富艺术想象力的表现 初学者在写故事时,常常会犯“依葫芦画瓢”、“拘泥于真人真事毛病.我们的一些故事习作之所以情节平淡,内容乏味,症结也在于此初学者们接触到一个素材,感到它有一定的故事性,便匆忙行事,把它剪剪裁裁,补补贴贴,凑成一篇完整的故事结果,完整是完整了,但整个故事显得苍白无力 黑格尔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领是想象素材的选择、加工和改造,情节的提炼,形象的塑造,性格的组合……总之,艺术构思的全过程始终伴随着想象一切经久不衰的文艺作品,都蕴含着作者极其丰富的想象。
我老师吴文昶先生和我讲过这么一件事:多年前,在一次创作会议上,他们那有个业余作者说自己买了一辆自行车,却搭配了80斤红枣他气得要命,想用故事形式来反映一下对这块材料,大家都说好,社会上搭配风实上太气人,值得讽刺一下于是大家共同开动脑筋有人主张在碰到营业员时,用拳头揍他有人说,最好写买自行车的人是个医生,有一天卖车的人身体不好来看病了,医生就给他打针,打大针,告诉他不准动,动一动,这里有了雷管会爆炸,吓唬他两个钟头但这是个恶作剧,他觉得也不行一个一个办法都用过了,都不行最后,有人异想天开,想到了一条好路子——搭棺材开始时,作者真的写搭了个小棺材但大家讨论后认为不好,经过大家的反复讨论,改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所搭的小棺材是假的,里面放的是红枣,将搭来的红枣依旧还了给他这样一来,整个故事生动有趣,发表后流传甚广(故事名为《小保管巧难老经理》) 我老师所说的这一例子,很能说明艺术想象在新故事创作中的作用,给我启发很深这故事的原始素材——买自行车搭了八十斤红枣,只不过是一个情节的核心,它引出了不同作者的不同联想在这里,原始素材只不过是一条情节的“磁力线;,它把不同作者脑海中不同的生活积累“吸”了出来。
不管那些想象的内容是深是浅,而路线对的——投有拘泥于生活的真实因而,最终诞生了现出作品所具有“搭棺材”这一生动有趣的情节试想,如果没有那些艺术想象,而是把生活的真实——买自行车搭了八十斤红枣——照搬进作品,加上开头和结尾,创作出的故事也许完整是不成问题的,语言也风趣,人物也鲜明,但决不会具有现在作品情节的艺术魅力 二、“几何”级处理的魔力 在新故事创作中,我们时常还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同一个素材(一则社会新闻或一个流传故事的雏形),在不同的作者手里,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有的作者把情节改造得更加生动、形象,妙趣横生;有的作者却写得平淡无味,引不起人们的一点兴趣究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恐怕主要还是个如何提炼、改造情节的技巧问题 有些作品在构思上有一定的巧处,情节也比较完整,但不够生动,因而,给人印象也不深问题在于作者在情节的提炼上太“真”太“实”而《小保管巧难老经理》却恰恰与此相反,它所具有的主要情节——卖棺材搭小棺材,表面上给人一种“假”的感觉:这种事在生活中是罕见的,但因为它体现了生活的本质真实,因而非但没有给人以虚假的感觉,反而使故事情节变得生动曲折起来 初学者对情节的处理往往采用的是“加法”: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把情节一个一个地加起来,老老实实地搬进作品,仅仅是一种“数学”的积累;后者采用的是乘法:抓住关键性情节进行艺术再创造,是一种“几何”级积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进行艺术夸张。
创作实践证明,用“乘法”,不要用“加法”十个普通加起来的情节,也顶不上一个经过艺术处理过了的情节 夸张与一个人的想象力是密切相关的有了想象力,要夸张就不难想象力愈丰富,夸张的魔力就愈大想象是作者的艺术才能和根本素质夸张,则是作者这种才能和素质的具体体现不过,仍有一个错觉在束缚着我们的手脚:新故事是比较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不忠实于现实生活行吗?当然,新故事创作应该忠实于现实生活,但是,忠实生活并不是要求我们去采用机械抄录的方法去反映生活,也并不是要求我们去纯客观地描绘,而是要求在忠实于现实生活本质真实的基础上,去进行大胆的想象、创造只有这样才称得上是艺术创作为了让我们所说明的观点更具有直观性,请看以下几则新故事的故事核: 把贴有“失物招领”纸条的帽子戴在头上,《失物招领》;一枪打中人的心脏与肺叶交界处那仅一指多宽的间隙,而救了革命者的一条性命,《神奇的一枪》; 两根老鼠尾巴,竟把一个县城搅成一锅粥,《帮帮忙》; 一个姑娘为了满足奢侈生活的需要,竟同时和三十六个男青年谈恋爱,《奇异的约会》(《惊心的一夜》, 中原农民出版社1985年版);头顶铁球的杂技艺人,竟被李鸿章选去参加奥运会的篮球比赛,《李鸿章参加奥运会》(《惊心的一夜》,中原农民出版社1985年版)。
勿须赘言,这些都是明显地被作者进行艺术夸张了的读者或听众在欣赏这些故事的时候,有谁去苛意追究其是否和生活的真实完全一致呢恰恰相反,由寸;这些夸张了的情节,他们被强烈地感染了,对此,那些故事大王们的感受最为深刻,他们说:故事应该“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真中掺假,假中有真”这一观点完全符合艺术辩证法:‘真”,指的是反映生活本质的真实;“假”,则要求作者大胆的想象、虚构和夸张不“真”,会使作品失去生命;不“假”则不成其为“艺术”要想使情节生动曲折,就不能老老实实地照搬生活,要掺点“假”而夸张正是掺“假”的一种最为有效的办法 从具体的创作技巧上来讲,常被故事行家们运用的夸张有两种: (一)扩大 这种办法的特点是抓住描绘对象的某一特征去进行高倍数的放大,借此以达到夸张的艺术效果 《奇异的约会》就是采用这种办法进行夸张的: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姑娘同时与两个男青年谈恋爱,勾成“三角恋爱”,这种情况并不罕见,而同时和三十六个男青年谈恋爱,恐怕是不可能的,这分明是作者为了突出主人翁“以谈恋爱为名向男方敲诈勒索”的行为特征而进行的艺术夸张这种艺术夸张并没有改变所描绘对象的外部特征——谈恋爱,只是通过“量”的高倍数扩大,使人物的行为超越生活的真实,造成一种奇特的艺术效果,从而促使了情节的生动以引起别人的浓厚兴趣。
我们再看看《陈“嘴脏”相亲》(《故事会 1986年第6期)这篇故事,是运用扩大手法进行艺术夸张的一个典型例证陈“嘴脏”因为说话不文明,因此二十六岁还未讨上媳妇他的幺妈给他介绍了个姑娘相亲这天中午,岳父岳母为招待第一次上门的女婿摆下宴席接下去,作者是这样写的: 陈醉章平时嗜酒如命,今天可不比平日,早晨他妈千叮咛、万嘱峭,千万别喝酒他想,妈妈 的话有道理,于是颇有礼貌地站起来说:岳母,我不会喝酒‘不会喝,就少喝点嘛艳丽妈说罢又准备倒酒陈醉章可急啦,连忙站起来说:“岳母,我、我他妈 的真不会喝酒!”艳丽妈手中的酒瓶抖动了一下艳丽爸脸上顿时起了一层乌云艳丽姑娘的脸色也白了; 她妈也有些尴尬可是陈醉章却若无其事,还对艳丽爸说:“爹,你就一人喝几杯吧艳丽爸强按怒气,皱了皱眉说:“那你就喝这一小杯吧说罢,接过酒瓶又往陈醉章杯里倒陈醉章急坏啦,他想,这分明是两老在试探我喝不喝酒,我可不能上当于是赶忙拦过老人的酒瓶,脱口而出:“爹,老子说不喝就不喝!” 未婚女婿第一次拜见岳父岳母,除非精神不正常,否则不可能当着岳父岳母的面脏话连篇显然,这是作者对陈醉章这一人物好讲脏话行为的夸张其夸张的效果,是通过将人物置身特定环境,对人物性格特征——说话不文明一的高倍数放大而达到的。
《“贾博士”打针》、《“垃圾西施’的罗曼史》(《故事会》1985年第3期)等故事,在运用夸张时,也都采用了这一办法 (二)变形 变形,是通过对所描绘对象外部形态的特殊处理来进行夸张的一种技巧手法我们前边曾介绍过的《小保管巧难老经理》就是采用这种办法达到夸张效果的:卖棺材搭配小棺材是由卖自行车搭配红枣变形来的这一变形没有改变其内涵的“质”,但却使得所描绘的事件由‘正常’变为“不正常”,由“普通”变为“奇特”,大大地增强了情节的生动性我们看看《李鸿章参加奥运会》这篇故事的情节片断: 我们的强盗站在那横竿下边,活动一下全身筋骨,运气提起了自幼练成的轻功,指着横竿问裁判:“就这点高?”裁判大吃一惊:“先生要跳几高?”这两边的柱子有几高,你就升几高裁判马上叫人把横竿升到了顶——三米五!顿时,全场一片哗然……他朝裁判点点头:“可以跳吧?”裁判连忙说:“请,请!”只见强盗先生来了个金鸡独立,然后,只用那着地的右脚轻轻一点,“嗖”,刹那间,他已经翘着二腿,轻飘飘地坐在横竿上:“请问裁判先生,我是应该往这边跳,还是往那边跳?” 那裁判见他飞身跃上横竿, 已经惊呆了听他一问,才连忙做手式“往那边,那边!”强盗先生这才腾空而起,越过竹竿,落到离泡沫海绵垫五米远的地方。
那指头粗细的横竿,连颤都没颤一下…… 这段关于“跳高”的情节描绘,妙趣横生,令人忍俊不禁显然,它的艺术效果是由夸张产生的这种夸张,不是对基本情节——高的放大,而是通过变形——由跳高变形为轻功这么一变,既增强了情节的生动性,又有一定的生活真实可据假若作者不是采取这种方法来夸张,而是运用放大的办法,结果只能是一个:失真可见,采用什么样的办法夸张,夸张到什么程度,虽然与基本情节有一定的关系,但更重要的仍是想象,尤其当采用变形的技法夸张,作者必须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一技法的运用得心应手 总之,无论是采用扩大或是变形的方法进行夸张, 目的只有一个:把情节处理到“不寻常”甚至近于“荒唐”的程度,以给人强烈的印象效果但是,夸张也不是任意而为的,它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夸张要符合生活的本质真实和人物性格的真实 譬如《“贾博士“打针》,这篇作品中有关打针的情节明显是经过作者艺术处理的一个头脑清醒的人,不可能打针时甩掉了针头也不知道,仍煞有介事地推针管,但它却符合作品中人物性格的真实:不懂而又善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