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历史大纲详解中古.docx

17页
  • 卖家[上传人]:c**
  • 文档编号:299118469
  • 上传时间:2022-05-2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7.62KB
  • / 1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历史大纲详解中古 历史大纲解析(一) 中国古代史 1.秦汉 秦统一专制集权国家的建立 一、秦朝统一后建立的政治制度 (一)中央制度 1、建皇帝制:取三皇五帝称号,自称“皇帝”,规定皇帝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并废除了谥法 2、在中央确立三公九卿制所谓三公,即丞相(百官之长,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太尉(全国军队最高官员)、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监察百官)低于三公的诸卿,习惯上称为九卿,主要有奉常、郎中令、太仆、卫尉、廷尉典客、治粟内吏、宗正、少府等这些官吏皆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袭 (二)地方制度: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秦初全国设36郡,秦末增至40郡(京畿不设郡,设内史以别于其他郡)郡下设县,县分若干乡,乡下有里、亭、邮等 【郡县制】秦在地方设臵郡、县两级行政机构郡设郡守,全面负责郡的政务;郡尉辅佐郡守掌管军事;监御史负责监察郡内设县令或县长,下设县尉(掌管全县军事)、县丞(助理设县令或县长,并负责司法裁判)县内分若干乡,乡设三老(掌教化)、啬夫(收租税和征发徭役)、游激(负责治安)。

      乡下有里、亭、邮等另外,各郡每年务必定期向中央报告本地的租税收入、户口统计、治安处境,是为上计郡县制的推行,在中国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有利于集权和统一 (三)经济制度: 1、公布“使黔首自实田”的法令,举行全国性的土地登记,稳定税收收入,并且通过法令的形式确认了土地私有权,促进了地主经济的进展 2、统一货币:货币分为二等级,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圆形方孔的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 3、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修筑驰道:秦朝的干线有两条:一条向东直通燕齐,一条向南直达吴楚 (四)军事制度:秦朝军队由中央常备军和地方武装构成中央常备军由皇帝直接委派大将军统帅戍守边疆,并驻守京师地方军由郡尉掌管秦朝军队分为三种:一是材官,也称“材士”,即步卒;二是骑士,也称“车骑”,即车兵和骑兵;三是楼船,即水兵如调动军队,务必有皇帝的兵符或盖有御玺的命令,这种军事制度显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特点 (五)法律:公布《秦律》秦朝的法律主要有四种形式:一是法律条文;二是对法律条文的解释;三是地方政府发布的文告;四是审理案件的准那么和法律条文程式的规定 (六)文化制度: 1、统一文字:秦始皇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太史令胡毋敬等对文字举行整理,制定出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通用于公文法令。

      后来,程邈整理出更为简朴的新书体——隶书,作为日用文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湖北云门出土的秦简证明秦朝的官方文书已经使用隶书) 2、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焚书坑儒事情是秦始皇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对于不同政见的士人的残酷镇压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 年),淳于越批评秦始皇废分封,臵郡县说如发生大臣篡权之事,无以自救丞相李斯当场举行了批驳,他指斥淳于越是“愚儒”,还谴责儒生们“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入那么心非,出那么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他认为这样一群儒生是一种危害势力,建议始皇坚决制止他们的非法活动,并提出了焚书的建议主要内容:(1)史书除《秦纪》以外,六国史书一律烧掉;(2)《诗》、《书》、百家语除博士官珍藏的以外;其他人藏书都集中到郡,由郡守、尉监视烧掉;(3)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4)医药、卜筮、种树等书不在禁列;(5)若有学法令者,以吏为师 (七)北征匈奴、南服越夷;修筑长城;收天下兵器,徙富户十二万于咸阳 二、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1、终止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民族团结和中华民族的形成; 3、为社会生产供给了一个安定的环境; 4、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对我国后世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促使大一统思想在中国的源远流长,并为中国两千年来挺立世界文明的前列,奠定了根基。

      汉承秦制与“文景之治” 一、汉承秦制 (一)中央和地方制度 刘邦在创造西汉王朝时,在政治上未采用周代的分封诸侯制度,根本上沿用了秦始皇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即在中央,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机构,即朝廷,由三公九卿组成,地方行政根本上是郡县制度史称这一处境为“汉承秦制”不过,在地方行政机构上,除了承袭秦代的郡县制外,还分封了诸侯王,形成了郡国交织的局面,即郡国并行 (二)经济制度 1 1、汉初的赋役制度 (1)赋税 ①田赋 即土地税自战国以来,均为“十税一”后来刘邦称帝,减为“什五税一”;其后,又实行“十税一”,惠帝元年又恢复“什五税一”这种轻田租的政策,对赏赐开垦、恢复农业生产有确定积极作用 ②口赋 人口税,这是国家按丁口索取的一种财政收入分为口钱和算赋 算赋是丁税,十五至五十六岁的男女,每人每年纳120钱(一算),因称算赋算赋是用来治库兵车马,是汉代军费开支的重要来源 口钱是儿童税,七至十四岁的儿童每人每年纳二十钱 ③献费 诸侯王、通侯和地方官吏献给皇帝的赋税;汉初无定制,贪官污吏竞相搜刮,民不堪命。

      鉴于此,刘邦下诏,据所辖地区人口,每人每年出63钱,以此献给皇帝 (2)徭役 ①更赋:代役税西汉规定,男子二十三岁至五十六岁之间,要服兵役两年此外,每人每年在本郡服役一个月,叫做更卒或卒更不服役的,每月出钱二千,叫做践更每人每年还要戍边三天,不服役的,出钱三百,叫做过更 ②兵役:汉初规定,成年男子需要服兵役两年一年任地方,称“正卒”;另一年任禁卫军或边防兵,称为“戍卒”或“卫士”戍卒亦可出钱由官府雇人代役这种兵役特别繁重,遇有军事需要,还可以延长 2、户籍制度: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西汉的户籍制度,西汉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农人的操纵,推行严密的编户制度,对 全国的人口举行登记户口簿上写明每个人的年龄、性别、土地财产、社会关系以及身高、肤色、相貌特征等,并规定编户不许无故迁移,每年八月举行例行检查,户籍是政府收取租税、征发徭役、兵役的主要依据 (三)军事制度 中央设南北军,分别由卫尉、中尉统领,作为守护皇宫和京师的常备军地方设有预备军,分别设材官和骑士,由郡守和郡尉掌管常备军和预备队由郡国调来的“正卒”充任这就加强了对付农人的军事镇压气力 (四)法律制度 刘邦入咸阳时,“约法三章”曰“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只是稳定社会秩序的临时措施。

      西汉建立后,萧何依《秦律》制定《汉律》在除去“夷三族及连坐法”的根基上,又增加了《兴律》、《户律》、《厩律》三章,合为九章,故称《九章律》叔孙通又作傍章18篇,以补《九章律》缺乏 二、文景之治 (一)赋役制度 汉高祖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惠帝进一步推行黄老无为政治文景时期,倡导以农为本,进一步推行 “轻徭薄赋”、“约法省禁”政策 1、减免田租:田租原为十五税一,今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税一次年,又全免天下田租直至十二年后,即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年),才复收田租,以三十税一,为汉朝定制,直至西汉末年 2、减轻算赋: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岁纳算赋原每人每年纳一算(一百二十钱),今减为四十钱 2 3、减轻徭役:民年二十三至五十六岁,服兵役两年其他时间,原为每人每年在本郡充更卒一个月,今减为“三年而一事”,即三年充更卒一个月 以上措施,减轻农人的负担,使农人生活得到相对安定,对恢复和进展农业起确定作用 【约法省禁】文景时期,废除严刑苛法,如诽谤妖言法、妻奴连坐法、断残肢体的肉刑,并减轻笞刑,以缓和阶级冲突和统治阶级内部的冲突 是文景时期无为政治的一项重要内容,正是由于这一政策的实行,大量官吏断狱从轻,和秦时“断狱岁以千数计”形成鲜明的比较。

      【贵粟政策】是文帝时的政论家晁错指出,商人们普遍对比富有,而农人相对贫困,与刘邦时重农抑商政策已经不符合,应当变更于是有了 “贵粟政策”,即人民可用粮食向国家买爵位,也可以用粮食赎罪该政策的提出,使得国家粮食增多,可以减低税赋;商人因靠粮食买爵位,须向农人买粮,粮价得到提高,有利于增加农人财产汉文帝采用了这个建议,于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68 年)下卖爵令为了北防匈奴,令为买爵或赎罪而入粟者将粟运至长城沿线这项政策一实行,国家的存粮大增,农人的生活和生产都一度得到改善;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也大大提高 【七国之乱】西汉景帝时吴楚等诸侯国发动的叛乱汉景帝即位后,为了削减王国权力,采取御史大夫晁错的建议,于公元前154年下诏削藩吴王刘濞与楚、赵、济南、缁州、胶西、胶东共七国联合起兵叛乱朝廷借平定叛乱之机,将王国官吏的任命权收归中央,诸侯王国的政治影响大为削减 【文景之治】汉文帝、景帝时期,两代40年左右时间,政治稳定,经济生产得到显著进展,历来被视为封建社会的盛世,史称“文景之治”文景时期,在农业上采取薄赋劝农的政策,文帝几次下诏减免田租,景帝定制,田租三十税一恢复天子“籍田”劝农制度,促进农业的进展。

      在法律上,宽减刑法,废除了连坐之法和肉刑在政治上,改革任官制度,实行新的取士方法,开汉代察举制的先河操纵和削夺诸侯王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实行民族和气政策,改善与南越关系,与匈奴和亲文景之治扭转了汉初以来经济落后、政局不稳的局面,奠定了汉代民富国强的雄厚物质根基,为汉武帝时期西汉盛世创造了条件 汉武帝与西汉的强盛 一、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一)政治措施 1、公布推恩令、酎金夺侯和左官律、附益之法、打击豪强 【推恩令】元朔二年(前127年),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公布“推恩令”:诸侯王除了由嫡长子继承王位以外,可以推“私恩”,把王国土地的一片面分给子弟为列侯,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王国力力被进一步削减武帝以后,每一王国辖地不过数县,其地位相当于郡这样,诸侯王强大难制的问题,就进一步得到解决 【《左官律》和《附益法》】元鼎五年(前112年),汉武帝以诸侯王所献助祭的“酎金”成色缺乏或斤两缺乏,削夺了106各列侯的爵位;同时公布《左官律》和《附益法》《左官律》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以示轻视;《附益法》限制士人与诸王交游。

      此后以后,诸侯王唯得衣食租税,不能参与政事,封土不治民其中支脉疏远的人,与一般富室无异 【打击地方豪强】汉武帝采取限制和打击的措施,一方面持续推行汉初以来的迁徙豪强的手段,迁到关中,置于中央政府操纵之下,“内实京师,外销奸猾”,做到“不诛而害除”;另一方面利用严酷著称的官吏诛杀豪强此后,地方豪强势力受到确定打击,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操纵加强 2、设立中朝,创立刺史制度 3 【中朝】也称“内朝”汉武帝为了削减相权加强皇权,提拔一批低级官吏为郎,加以侍中、给事中、常侍等头衔,与尚书令共议国家大事,组成决策机构“中朝”;原来以丞相为首的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为“外朝”中朝决策,外朝执行,丞相、三公九卿的权力被大为削减中朝完全秉承皇帝旨意,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中外朝的形成,显示统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尚书】尚书本来是皇帝身边掌管文书的官员,汉武帝时“中朝”形成之后,尚书地位日益重要尚书和仅参与宫廷议政的官员不同,既有官署,官属,又有概括职司,作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