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第14课 汉匈的兴起和与汉朝的和战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doc
6页第14课汉匈的兴起和与汉朝的和战一、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的是两汉时期同少数民族匈奴族的交往关系变化,秦汉之际,匈奴族杰出的首领冒顿单于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匈奴国家随着这个强大的匈奴国家的发展,他们同汉朝的交往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汉与匈奴在和战的过程之中也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少数民族的发展进步,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段佳话本课内容分为三目第一目:冒顿统一蒙古草原,讲述匈奴族的兴起和发展;第二目:卫青、霍去病破匈奴,讲述了汉朝政府同匈奴族之间发生的战争及其带来的影响第三目:昭君出塞,讲述了汉朝与匈奴的交往中涌现的一段和亲佳话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步入初中校园,对于初中的生活一切都觉得新鲜,同样对于初中的历史也存在着诸多疑问与期待,充满了好奇由于七年级的学生历史知识贮备不是很多,尤其是对于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更是觉得陌生,所以在授课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课堂气氛,采用大量的图片资料和影音资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加强学生的直接感官感受同时设计课堂讨论环节,通过层层提问与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匈奴的兴起,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理解匈奴族在我国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卫青、霍去病能大败匈奴的原因及其作用,昭君出塞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作用。
为初步掌握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正确认识古代民族关系打下基础2、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正确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养比较和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中国的历史,民族友好发展是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一个主流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冒顿统一蒙古草原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战与和,应该对此表现形式作出一个正确的认识,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与交流是历史发展的一个主流方向五、课前准备教师准备: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确定课文的中心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其教学重难点,收集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图片与影音资料,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学生准备:收集与本课内容的相关的资料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与授课内容有关的相册视频,配以古筝曲《王昭君》(创设一个历史情景,由视觉感官和听觉感官上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师:同学们在观看这个相册视频的同时也听到了一首旋律优美的古筝曲子,曲子幽怨动人,仿佛在向人们述说着一种情怀,一个动人的故事,一种惆怅的感觉。
这首优美的古筝曲是以一个人的的名字的命名的,曲子的名字叫《王昭君》曲子讲述了中国民族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话——昭君出塞,昭君出塞的真实情景如何?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历史事件?它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上及现代民族关系史上的地位如何?学完这一课,相信同学们会找到你们自己心目中的答案讲授新课师:说到《昭君出塞》,就不能不提到一个少数民族——匈奴族,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匈奴族这支古老的民族的基本情况(展示与匈奴族相关的图片资料并进行提问,最后总结概括预期效果:学生根据图片的提示,可得出匈奴族生活于蒙古草原,过着游牧生活,逐水草迁徙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是谁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2、他为什么能够统一蒙古草原?3、蒙古草原统一之后,匈奴族的社会发展情况是怎么样的?(预期效果: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看课本可找出问题的答案)教师过渡:在匈奴强大的同时,西汉此时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呢?他与匈奴的关系如何?(预期效果:学生会回答:“西汉初期,国力有限,不得不对匈奴实行“和亲”,并且要送给匈奴大量的谷物和纺织品,并开放边境市场“等等内容)教师提问:这种和亲换来了西汉边境的长治久安了吗?(预期效果:学生会回答:“没有”)教师提问:到什么时候西汉政府才具备了反击匈奴的能力?为什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手头上的资料和之前学过的内容,分组讨论一下,概括出西汉政府能反击匈奴的原因,使西汉政府强大的措施是什么?(预期效果:教师展示相关知识点的幻灯片,通过层层切入的提问和引导,把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引到更为深入的地方,培养学生分工合作能力及其概括能力,同时也把前后的课文知识点串接起来。
教师过渡:西汉政府在汉武帝时期强大起来后,对于匈奴族,不再是之前的那种妥协求和态度,而是迎面反击,在这个反击过程中,涌现出许多著名将领,接下来我们将提到两位著名的西汉将领,他们是谁呢?(预期效果:学生回答:“卫青、霍去病”)教师展示卫青、霍去病图片,让学生把手头上收集的资料对两个人进行一番简单的介绍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幻灯片上出示的《西汉和匈奴战争示意图》,和手头上事先收集好的资料,说说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的过程及其影响预期效果:学生可以自主回答)教师过渡:在西汉政府反击匈奴取得成功之后,西汉的边境进入到一段和平时期,匈奴内部也发生了变化,此时的汉匈关系如何呢?(预期效果:学生会提到“昭君出塞”)由学生的回答引入到“昭君出塞”这一目的学习,教师提问:1、谁能说说昭君出塞的故事2、昭君出塞的故事为什么能够流传千古,得到人们的赞扬与肯定?课堂小结:汉匈之间的和战关系是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的一个缩影,它代表了中华民族关系发展的一个趋势,和平发展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相信我们的国家在56个民族的共同努力下会越来越好,下面用一首歌谣来概括本课的内容:冒顿统一北边疆迫使汉初和亲忙大将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震四方。
汉匈和同为一家,昭君出塞美名扬课堂练习一、选择题1.匈奴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其首领的称呼为()A.国王B.君主C.单于D.可汗2.历史上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匈奴杰出首领是()A.冒顿单于B.呼韩邪单于C.颉利可汗D.郅支单于3.汉初统治者采取和亲政策的主要原因是()A.密切与匈奴的友好关系 B.匈奴主动请求C.汉高祖对匈奴恩威并重 D.汉初国力不足4.下列事件中使匈奴不能再与西汉抗衡的是()A.汉高祖在白登山抵御匈奴 B.蒙恬收复河套地区C.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D.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5.汉武帝雄才大略,他的大一统措施在军事方面的主要表现包括( )①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②派大将窦固、窦宪北击匈奴③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④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6.史学家翦伯赞的诗句“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称赞的历史人物是( )A.霍去病 B.张骞 C.王昭君 D.呼韩邪单于7.昭君出塞的故事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已成为千古佳话这是因为( )①昭君和亲促进了汉族和匈奴族的友好相处②昭君和亲推动了汉匈的经济文化交流③昭君和亲使我国北方地区再无战乱④各族人民历来希望和睦友好相处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③④二、材料解析题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如右图材料二“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亡(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材料三“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翦伯赞请回答:(1)请给材料一中的想象图起一个最恰当的名称2)材料二描述了一个怎样的和谐局面?(3)材料一、二所反映的历史内容之间是什么关系?(4)材料三中,翦伯赞对汉朝和匈奴之间的哪些史实作了评价?他最认可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七、板书设计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1、匈奴的兴起2、统一蒙古草原3、匈奴势力的壮大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1、汉高祖到汉景帝时的“和亲”政策3、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三、昭君出塞1、呼韩邪单于归汉2、昭君出塞的历史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