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西方企业信用管理发展历程.docx

4页
  • 卖家[上传人]:新**
  • 文档编号:404898476
  • 上传时间:2022-10-0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3.48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企业信用管理在我国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但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从对信用管理的无知、漠视、萌醒到自发朴素的信用管理,再到制度化信用管理,各国企业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可以说,信用管理的发展历程完全体现着市场经济规律  从西方工业革命到二十世纪初期之前,世界经济一直经历着飞速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历程市场不断扩大和延伸,产品种类日渐多元化,同时供给和需求也几何式地飞速上升但是,由于工业化稚嫩的生产制造能力和低效的管理水平以及市场的不断扩大的需求,从总体看,商品交易市场一直处于严重供不应求的状态绝大多数商品处于短缺状态,人们为购买为数不多的商品不得不抢购和排起长队  当时,多数企业为低下的生产能力苦恼企业仅仅由于无法生产出更多的商品而失去赚取更多剩余价值的机会扩大投资显然是一个解决方式,但是随之而来的是资金被大量固定资产占压,庞大低效的劳动力队伍非常不宜于管理,投资回收期漫长于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建立严密、高效的生产管理制度成为企业主和经营管理者们的首要任务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一些经济管理学家、企业主提出了科学生产管理理论可以说,生产是企业经济活动的主题  随着企业生产能力的大幅度提高,以及更大资本被投入到商品市场,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商品逐渐出现供求平衡状态,甚至一些商品开始供大于求。

      但是这种状况没有持续太久,很快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响了市场经济秩序被彻底打破,世界经济大幅倒退大量企业破产、各种供给严重短缺,甚至无法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二战结束企业的生命力是旺盛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企业像雨后春笋般地大量出现,由于生产率的大幅提高,在短短的十年中,欧美市场的商品又趋于供求平衡这种状况在欧美短暂经济危机以后,终于在六十年代初期被打破  欧美国家开始出现商品过剩显著特征在六十年代初期,欧美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工业自动化高效生产、科学制度化的分类管理使商品市场极大繁荣市场首次出现不可逆转的变化,商品市场主体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商品从供不应求转变为供大于求市场的转轨同时带来的是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巨大变化,企业主似乎一夜间突然发现,原本生产出商品就被抢购一空,而现在却有很多商品销售不出去,成为库存原本企业间的竞争并不激烈,彼此并不太关心同行的经营状况,而现在同业企业、尤其是大企业的经济行为已经直接影响到其他企业于是,企业竞争成为企业近几十年来的主题  从企业管理重心的发展变化也能够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前,企业管理模式是典型的“橄榄式管理”模式。

      也就是说,企业管理重心更多偏向于生产,甚至可以说企业管理主要就是生产管理只要提高生产率就能够确保企业赚钱,对其他管理企业主均不很重视在六十年代以后,企业管理模式逐渐转变为“哑铃式管理”模式,企业生产管理的重心逐渐向两头转移,企业更偏重于前期战略管理和后期营销制度管理企业主逐渐明白,在竞争的环境中,保持思想技术领先和销售管理成功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  六十年代出现的商品过剩、供大于求使企业间的竞争逐渐变得激烈甚至残酷在一个商品交易链中,下游企业的地位越来越高,于是对上游企业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苛刻”条件除了对商品价格、质量提高标准以外,为了能够获得更多资金,下游企业开始对上游企业提出融资要求――赊购货物上游企业必须先将货物交给下游企业,在一段时间后才能收到货款虽然上游企业非常不情愿采取这种做法,但是眼看着信用获取方的流失也只能被迫接受在六十年代,赊销在欧美企业销售中逐步取代了现金交易,成为企业结算的主要形式  六十年代欧美企业经历了很长时间赊销带来的阵痛企业内部渐渐出现了一些逾期应收账款,甚至有一些应收账款逾期很长时间无法回收随着企业赊销比例的不断扩大,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很多企业因此出现现金周转困难,坏账的增多使企业利润率普遍下降。

      在整个六十年代,美国企业拖欠商业款项、恶意倒闭逃债、拖欠金融机构贷款现象非常严重大量美国企业由于赊销后货款收款缓慢以及坏账而被迫倒闭  欧美企业六十年代出现的赊销信用危机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可以总结为两点一是当时欧美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企业赊销外部环境存在制度缺陷社会信用体系是一个国家的政府管理部门制订的,旨在适应和规范信用交易的市场规模,保证国家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扩大国家市场规模的管理体系社会信用体系必须具备四个条件,即①所有经济主体征信数据开放;②信用立法体系建立;③信用服务行业成熟;④信用正规教育普遍开展在这四个方面,数据开放和信用立法最为关键数据开放保障商业交易公开透明、信息对称,债权人对债务人信用状况预先了解;信用立法保障使用信用数据合法规范和失信惩罚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使“失信成本大于守信成本”因此完全可以说,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国家信用经济交易的基础和强有力保障但是,在整个六十年代,欧美各国均没有出台任何信用法律法规,政府管理部门也没有将企业信用开放这是欧美企业大量出现赊销债务和倒闭的外部原因二是由于企业一直采用现金交易,在赊销初期,大多数企业不知道如何有效管理应收账款,企业主也对账款回收不予重视。

      这从企业的内部管理和组织结构就能够看出来首先很少有企业对信用管理制订专门的管理规章制度,即使是很多国际大企业在这方面也是空白;其次成立了专门分管信用的部门,全面管理赊销风险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企业低下的信用管理能力是企业大量出现赊销债务和倒闭的内部原因  大量债务和层出不穷的倒闭使欧美企业渐渐萌醒在六十年代的中后期,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进行信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改革这段时间也是对企业信用管理学习最热烈的一段时间首先,企业内部信用管理职能部门开始纷纷建立起来,一些企业为此专门成立了信用控制部(Credit Control Dept.),并将该部门的等级等同于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另一些企业则在商务部下设立了信用管理职能部门  在没有设立信用管理部门之前,回收账款工作一直被看作是赊销工作的延续,因此相关职能归属于销售部门成立信用管理部门后,信用管理的职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企业将信用管理作为企管的主要组成部分而非销售的组成部分  企业对信用管理的重视还体现在预算上在没有信用部门前,企业没有信用管理方面的预算,但在信用部门成立后,企业在制订每年年度预算时也将信用管理列入预算支出  欧美企业在信用管理方面的最大支出是商业资信调查。

      受到商业银行每年大量收集贷款企业商业记录和公共信息的启发和影响,每年欧美企业不惜将大量资金投入到购买收集交易伙伴的信用资料上,用以验证新信用获取方和老信用获取方在支付能力的真实性和变化程度这也成为六十年代欧美国家资信调查企业大量出现的主要原因这种看似大量投入又没有明确回报的做法,曾经也遭到一些企业的置疑,但几年后企业这方面的投资效果就显现出来,那些做调查的企业各项信用管理数据明显优于没有做或很少做调查的企业,企业投入产出效果非常明显事实证明,前期调查是欧美企业避免商业信用风险的最主要手段之一七十年代后期以后,计算机技术逐渐在欧美国家民用市场出现和普及,大企业首先开始在信用获取方数据收集方面引入计算机技术,协助处理收集上来的大量繁多的信用获取方信用信息  在信用部门成立之前,账款管理和追收一直由财务部门和销售部门负责账款管理主要是由财务部门统计账款逾期情况,账款追收则是由销售部门人员执行但是,无论是财务部门还是业务部门,收款力度不足似乎一直无法避免直到信用部门成立后,这个问题得以根本解决欧美企业逐渐认识到,销售的职能和账款追收的职能是一对矛盾体,两项工作决不能由一个部门完成,账款追收必须由一个独立的部门管理执行。

      1978年,美国颁布了公平债务催收作业法,使得商业追账成为合法行业,为企业提供账款追收服务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这项棘手的工作外包,尤其是那些逾期时间较长,追收比较困难的账款这也使得账款追收企业大量涌现近年来,随着账款追收企业专业化分工程度的加深,有一些账款追收企业也开始提供“账款一揽子管理”服务(Receivable Portfolio Management),很多大企业也将企业的账款管理交给账款追收企业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随着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电信企业通讯业务的普及和商业B2C(企业对消费者)赊销的逐步盛行,个人坏账大量出现银行、电信企业、商家对此大为头痛,以其自我力量无法全部追回欠款于是,消费者账款追收企业应运而生,成为账款追收行业的新宠,赚取超额利润与此同时,银行、电信企业、商家也从这些烦琐的事务中抽出身来,既收回了欠款,所支出的费用和比例也可以承受,成为双赢的局面  但是,由于赊销量庞大和销售区域遍布全国乃至全球,很多欧美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仍然对信用管理感到力不从心有的企业面对的是成千上万的信用获取方和消费者,同时他们的信用获取方可能来自全球任何角落,即使投入大量的精力收集他们的资料,并且后期追款管理完善,仍然无法保障全部账款的安全回收。

      因此,这些企业转而对外界债权保障机构提出要求谁能为信用销售提供保障?保险企业和银行与企业一拍即合商业信用保险是一个较为古老的险种,其中英国早在1919年就成立了出口信用担保局,为出口企业提供信用风险担保其他发达国家也较早成立了相应的政府职能部门,比如美国1934年,法国1946年1934年,37个国家和地区就签署了协议,制订信用保险的标准,为企业提供信用保险服务信用保险业务主要是为了防范出口业务面临的巨大信用风险但是,直到赊销盛行后,保险企业的信用保险业务才红火起来很多欧美企业为了避免无法预计出现的坏账率,干脆将所有企业出口销售业务投保,向保险企业缴纳一定保费后,就不再担心更多的商业信用风险了这种企业数量还是很大的,比如1998年日本企业全部出口业务中39%的出口额采用信用保险,是发达国家中采用信用保险业务最多的国家,德国的出口信用保险为总出口额的26%,法国也达到21%,全世界出口总额中,承保信用保险平均达到12%但是美国企业似乎并不太看重信用保险,其出口额中只有6%承保信用保险  商业银行也不甘落后,1968年,由120多家全球最大的商业银行联合成立了国际保理商联合会(Factors Chain International),通过国际统一的保理业务标准,指导商业银行向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

      这种服务推出后很受企业的欢迎,欧美企业发现,他可以将对风险高、额度大的业务单独投保,既降低了整体投保费用,又避免了高风险业务损失而且保理更适宜在内贸业务中使用,比信用保险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因此,一大批企业尤其是零售业企业采用保理形式转嫁风险美国企业更喜欢采用保理转嫁信用风险,美国从事保理的商业银行,每年保理额都达到十几亿到几十亿之多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欧美国家的社会信用体系逐步建立起来,信用法律法规陆续出台,数据开放程度更高,对欠款企业的惩罚更严,社会经济环境更有利于信用销售这时,大多数企业都已经建立了系统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体系,企业内部信用管理的概念已经完全由原先单纯的账款追收转变为企业战略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法务管理(包括合同管理)、信用获取方管理、信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组织结构中,信用部门是一只权利很大、举足轻重的部门这个部门既掌管着所有信用获取方资源,对信用业务具有审批、决策、修改的权利,承担着企业账款回收的重任,而且负责平衡企业销售计划和风险控制  随着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进一步普及,企业内部普遍开始大规模使用计算机开展信用管理工作信用管理计算机化使企业的信用管理又上了一个台阶,计算机可以使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建立完整、详细的信用获取方档案数据库;信用获取方资源和信息完全由企业掌握;可以监控每一个信用获取方每一笔交易进展情况,并随时进行统计分析;可以运用多种评估模型,评估信用获取方信用额度准确快速,避免了对信用获取方评估出现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