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市河西区2019届高三语文总复习质量调查试题(一)(含答案).doc
13页天津市河西区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总复习质量调查(一)语文试卷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150分钟第Ⅰ卷(36分)注意事项 第一.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涂黑,本卷的答案涂在答题卡的第1~12的相应位置 第二.本卷共三题,36分得分评卷人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喟叹(kuì)烘焙(péi)一曝十寒(pù)曲突徙薪(qū) B.莅临(lì)抚恤(xù)卷帙浩繁(zhì)断壁颓垣(yuán) C.稽首(qǐ)剽悍(biāo)喁喁私语(yú) 追本溯源(sù) D.诤友(zhènɡ)信笺(qiān)拐弯抹角(mò)用舍行藏(cánɡ)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歉收 坐镇 余勇可贾 毁家纾难 B.雾霾 戡误 倚马可待 宵衣旰食 C.消弭 孝悌 真知卓见 胼手胝足 D.蓬蒿 惭怍 额首称庆 不修边副3.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明眼人不难发现,近年来南海局势紧张,实际上是与美国推行所“重返亚洲”政策 的。
(2)任局长期间,他精心策划和设计了一整套“套现”方案,自认为 ,但最后还是被审计机关识破,落得个锒铛入狱的下场 (3)苏轼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一生经历了多次起起落落,但他面对厄运,始终能够 ,并在诗、词、散文、书法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A. 休戚相关 无懈可击 泰然处之 B. 息息相关 无懈可击 安之若素 C. 休戚相关 天衣无缝 泰然处之 D. 息息相关 天衣无缝 安之若素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系列恐怖袭击发生后,巴黎官方发布声明称,11月14日市内学校、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游泳池和各种公共设施将全部关闭 B.方面称,对于的每一笔转账和提现交易,事实上不论金额大小,银行都要向“支付”收取交易手续费 C.《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称,改革的目的是建构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善的制度体系,提升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D.随着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中国房地产将呈现增长态势,政策和市场都将迎来根本性变化,人们期待2019年被看作中国房地产业的“转型元年”。
5.下列诗句中黄河“意象”的特点与语段中的不相同的一项是( ) 光未然虽然走了,但《黄河大合唱》却一直在华夏的上空激扬回荡……“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我相信,气贯长虹的《黄河大合唱》,未来也将像千古黄河一样永远地流传下去! A.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浪淘沙》) B. 倒泻银河事有无,掀天浊浪只须臾 (宋琬《渡黄河》) C.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D. 黄河怒浪连天来,大响谹谹如殷雷 (温庭筠《公无渡河》)得分评卷人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最能反映中国传统法律精神的,自然属于历朝的法典,如《唐律疏议》《大明律》《大清律例》等这些法典前后具有很强的继承性,法典中的规则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块由旨在推行道德教化的条款组成,一块由旨在保障国家的秩序、安全与正常的行政管理条款组成前者大体关乎孝道、婚姻、立嗣与两性关系等,而后者则关乎军事、狱讼以及有效的行政管理等而有关谋反大逆、杀人、盗窃、侵害的条款兼涉两块内容但即便主要作为“刑法典”的历代法典,其“形”也不完全“一刑独大”,唐律十二篇中,真正关系到现代意义上的“刑”的实体法,乃贼盗、斗讼、诈伪、杂律四篇,而捕亡、断狱两篇类似于现代的程序法。
从结构就可以看出立法者制律的中心意图并不在纯粹意义上的“刑”《大明律》和《大清律例》都分七篇,分别为:名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这是按照《周礼》所设置的治理模式来排序,与儒家所设想的道德理想一致,万物统一于“道”中,人间的秩序得以与道的规律相对应,法典篇目秩序的排列,也是按照这样的理念来定 广义的法律是用来推行教化的,其要达到的价值目标乃在于“正人心”“厚风俗”,诚如《史记·管晏列传》中司马迁借管子之言所称的那样:“治教化则人心正,人心正则天下无贼”而《唐律疏议》的序言中则把教刑的关系说得更为明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故而唐代立法者将法律视为政教之用,其意在促使人们恪遵德礼,以臻“至善”之化境虽然儒家大体上强调人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四端,故有“仁”“义”“礼”“智”的道德自觉,然而现实生活中总有悖理违礼之事,此时纯靠自觉难以匡正人心、厚风俗,故而必须借助法律的威慑之力所以古代从来不将法律视为政教之末,而以“用”名之,“刑为盛世所不能废”(《四库全书提要》)即指此意 为了贯彻这一意图,传统法律设置了各种各样的规则,劝善惩恶。
惩恶自不必问,但凡刑律所加,针对的对象必为于伦常纲教有违之人不仅如此,传统法律往往还变现在看来纯粹是道德的义务为法律义务譬如《唐律疏议》的“贼盗”一篇中就有这样的规定:“诸邻里被强盗及杀人,告而不救助者,杖一百;闻而不救助者,减一等力势不能赴救者,速告随近官司,若不告者,亦以不救助论”;若“追捕罪人而力不能制,告道路行人,其行人力能助之而不助者,杖八十;势不得助者,勿论”立法者考虑到了人的能力,通常情形下,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因此更应该有道德践履的勇气唐律对见义不为的行为设置刑事责任,正在于提倡一种公序良俗 更有甚者,刑罚为政教之用传统法律中,很多条款似乎在现实生活中进入司法程序的概率不大,甚至在其设定之初,就没有打算被执行比如历代法典中有“同姓不婚”条,但是似乎从未被实践过另外,诸如亲属之间的许多行为,虽被规定为犯罪,但是实践中遵循“民不告官不举”的做法,实际上立法者和司法者都明白,设置此类规则之真正意图,乃在于提出一种治国理想,希望民众向此努力,更多地带有一种“宣教”色彩摘编自宋玲《“正人心”与 “厚风俗” ——中国传统法律的价值取向》)6.下列关于“中国传统法律精神”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律疏议》、《大明律》和《大清律例》中律法的顺序,都是按照《周礼》中的治理模式来排序的,与儒家的道德理想也是一致的。
B. 管仲认为:“治教化则人心正,人心正则天下无贼这说明他将法律视为政教之用,认为法律的最高境界是促使人们恪遵德礼 C. 传统法律设置了各种各样的规则,劝善惩恶对那些不能严格自律、做出悖理违礼之事的人,必须借助法律的威慑力 D. 传统法律常常把今天看来属于道德的义务规定为法律义务,比如唐律中规定,发现有人犯罪就要处以杖刑 7.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古代法典中关于孝道、婚姻、立嗣与两性关系等方面的条款,其主要目的在于推行道德教化,兼有保障国家秩序、安全等作用 B. 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不追求“一刑独大”,制定法律并不在纯粹意义上的“刑”,“刑”的主要目的是让人有敬畏意识 C. 唐律十二篇中,贼盗、斗讼、诈伪、杂律四篇类似于现代意义上的“刑”的实体法,而捕亡、断狱两篇类似于现代的程序法 D. 历代法典中都有“同姓不婚”的条款,但因为在实践中都遵循“民不告官不举”的原则,所以违反这一条款的人也不会受到处罚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立法者认为,人的能力越大,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就越大,如果违犯了法律,所受到的处罚自然也要加重。
B.《四库全书提要》认为:“刑为盛世所不能废因为刑罚为政教之本,其“正人心”“厚风俗”的功用不可小觑 C. 唐律规定对见危不作为者施以杖刑,根本原因是,在传统中国个体要接受社会这个特定团体赋予每个个体的义务要求 D. 传统法律中的很多条款在现实生活中进入司法程序的概率并不大,据此可以推知,这些条款在设定之初就没有打算被执行得分评卷人三、(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送陈经秀才序欧阳修伊出陆浑,略国南,绝山而下,东以会河山夹水东西,北直国门,当双阙隋炀帝初营宫洛阳,登邙山南望,曰:“此岂非龙门邪!”世因谓之龙门,非《禹贡》所谓导河自积石而号龙门者也然山形中断,岩崖缺砑,若断若鑱当禹之治水九州,披山斩木,遍行天下,凡水之破山而出之者,皆禹凿之,岂必龙门?然伊之流最清浅,水溅溅鸣石间刺舟随波,可为浮泛;钓鲂擉鳖,可供膳羞山两麓浸流中,无岩崭颓怪盘绝之险而可以登高顾望自长夏而往,才十八里,可以朝游而暮归故人之游此者,欣然得山水之乐,而未尝有筋骸之劳,虽数至不厌也然洛阳西都,来此者多达官尊重,不可辄轻出幸时一往,则驺奴从骑,吏属遮道,唱呵后先,前傧旁扶,登览未周,意已怠矣。
故非有激流上下、与鱼鸟相傲然徙倚之适也然能得此者,惟卑且闲者宜之修为从事,子聪参军,应之主县簿,秀才陈生旅游,皆卑且闲者,因相与期于兹夜宿西峰,步月松林间,登山上方,路穷而返明日,上香山石楼,听八节滩,晚泛舟,傍山足夷犹而下,赋诗饮酒,暮已归后三日,陈生告予且西予方得生,喜与之游也,又遽去,因书其所以游以赠其行注:天圣九年,26岁的欧阳修被派往洛阳任留守推官9.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绝山而下,东以会河 绝:穿越 B.刺舟随波,可为浮泛 浮泛:乘舟游览 C.登览未周,意已怠矣 怠:轻慢 D.傍山足夷犹而下 夷犹:从容自得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世因谓之龙门 ②践华为城,因河为池B. ①可以朝游而暮归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 ①故人之游此者,欣然得山水之乐 ②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D. ①皆卑且闲者,因相与期于兹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11.下面的句子分编四组,全都属于“得山水之乐”的一组是 ( ) ①披山斩木,遍行天下 ②水溅溅鸣石间 ③唱呵后先,前傧旁扶 ④激流上下、与鱼鸟相傲然徙倚 ⑤步月松林间,登山上方,路穷而返 ⑥听八节滩,晚泛舟 A.①②⑥ B. ①③⑤ C. ②③④ D. ④⑤⑥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第一段记述龙门、伊水的地理位置及龙门名称的由来。
引隋炀帝的话及《禹贡》的相关记载,意在显示作者的博学多闻 B. “刺舟随波,可为浮泛;钓鲂擉鳖,可供膳羞伊水不仅景色怡人,而且物产丰富,可赏可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