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减字木兰花(可编辑).docx
7页减字木兰花第一篇:减字木兰花 减字木兰花·春月 宋代.苏轼 二月十五夜,与赵德麟小酌聚星堂 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婉香 轻烟薄雾,怎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第二篇:《减字木兰花春月》原文及翻译 朝代:宋代 :苏轼 原文: 二月十五夜,与赵德麟小酌聚星堂 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译文 春日庭院,皓月当空,堂前小酌,飘然欲醉,起舞弄影九曲回廊,舞步旋转,树上梅花,一半凋零,酒香梅香,和美醇清 淡淡的云,薄薄的雾,如此春宵月色,是年轻人及时行乐的佳境不像秋天的月,执着地照着离别之人,引两地伤情 解释 ⑴香醪:美酒佳酿 ⑵婉娩:形容香味醇清和美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元祐七年(1092),苏轼知守颍州时一年春夜,堂前梅花大开,月色鲜霁王夫人对苏轼说:“春月色胜于秋月色;秋月令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何不邀几个朋友来,饮此花下听了夫人的话,苏轼十分高兴地说:“我不知道夫人原来是位诗人,方才你讲的这番话,真是诗的语言哪!”于是,便邀来几位朋友,在梅花树下饮酒赏月,并取王夫人的语意,填写了这首《减字木兰花》。
第三篇:减字木兰花·莎衫筠笠原文翻译 莎⑴衫筠笠正是村村农务急⑵绿水千畦惭愧⑶秧针出得齐风斜雨细麦欲黄时寒又至⑷馌⑸妇耕夫画作今年稔岁⑹图 解释 ⑴莎:蓑,草衣莎“”蓑“音同借用 ⑵杜甫《春日江村》五首之一:“农务村村急 ⑶惭愧:感幸之辞,犹说“侥悻“ ⑷旧历四月间,有时天气转冷,谓之“麦秀寒” ⑸馌:往田里送饭《诗经·豳风·七月》:“同我妇子,馌彼南亩《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见冀缺耨,其妻饁之 ⑹稔岁:丰年 译文 四月多雨,农民们穿蓑衣,戴箬帽,来到田头这个时候,正是村村忙农活的时候翻耕好了的千亩水田,正等待插秧;幸亏今年秧苗出得齐整,长得好斜风细雨,连日不晴,小麦将黄熟时天又转冷男人们都去田裡抢收抢种,妇女们送饭来到田头水田、秧田、麦田,男人、女人冒雨插秧、收麦,以勤劳的双手,描绘出一幅丰收在望的图画 赏析 此词描写农村四月农忙景象,表达了对农民生活的关切和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讚美 第四篇:《减字木兰花春怨》原文翻译及赏析 “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这句描绘了自己因愁而病,因病添愁,愁病相因,以至夜不成眠的痛苦剔尽”这一动作(细节)描写作结,表现了时间之晚,愁绪之深,悲情更浓。
出自朱淑真《减字木兰花·春怨》 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轻寒着摸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解释: 减字木兰花:词牌,又名《减兰》、《木兰香》、《天下乐令》,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 独酬:即应和诗词依别人题材、格律而另出新作 轻:一作“春轻” 著摸:捉弄,撩惹 仍:重复,频繁 剔:挑,把灯芯挑了又挑 寒:一作“孤” 译文: 我独自行走独自生活,独自吟唱独自饮酒还独自一人睡觉长时间站在那儿暗自神伤,无奈何轻寒已经落到身上 泪水把粉妆冲洗得几乎干净,如此的伤心之情有谁看见哀愁和疾病交加反复袭来,剪尽寒灯难以入睡,思念之梦都做不成 朱淑真(约1135~约1180)宋代女作家,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歙州(州治今安徽歙县),南宋初年时在世生于仕宦家庭,相传因婚嫁不满,抑郁而终能画,通音律词多幽怨,流于感伤有诗集《断肠集》、词集《断肠词》,《断肠集》有宋郑元佐注本 赏析: 朱淑真是是一位才貌出众、善绘画、通音律、工诗词的才女,但她的婚姻很不美满,婚后抑郁寡欢,故诗词中“多忧愁怨恨之语”。
相传她出身富贵之家,至于她的丈夫是什么样的人,其说不一有的说她“嫁为市井民家妻”,有的说她的丈夫曾应礼部试,后又官江南,但朱与他感情不合不管何种说法可信,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她所嫁非偶,婚后很不幸福就所反映的内容看,这首词与她婚姻上的不同有密切关系 “独行独坐,独倡独酬还独卧”两句,连用五个“独”字,充分表现出她的孤独与寂寞,似乎“独”字贯穿在她的一切活动中伫立伤神”等两句,紧承上句,不仅写她孤独,而且描绘出她的伤心失神特别是“无奈轻寒着摸人”一句,写出了女词人对季节的敏感轻寒”二字,正扣题目“春怨”二字的“春”字,全词无一语及春,惟从“轻寒”二字,透露出春天的信息着摸”一词,宋人诗词中屡见,有撩拨、沾惹之意如孔平仲《怀蓬莱阁》诗:“深林鸟语流连客,野径花香着莫人杨万里《和王司法雨中惠诗》诗:“无那春愁着莫人,风颠雨急更黄昏”着摸”即“着莫”,朱淑真词与杨万里诗用法完全相同轻寒为什么撩惹春愁,失去爱情幸福的女词人深有体会;寡居的李清照感到“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声声慢》)对自己的婚姻深感不满的朱淑真在“伫立伤神”之际,不禁发出“无奈轻寒着摸人”的吟咏,足见两位女词人在“轻寒”季节,有着共同的伤心之处。
下片进一步抒写女词人愁怨此情谁见”四字,承上启下,一语双兼,“此情”,既指上片的孤独伤情,又兼指下文的“泪洗残妆无一半”写出了女词人以泪洗面的愁苦结穴处的两句,描绘自己因愁而病,因病添愁,愁病相因,以至夜不成眠的痛苦 这首词语言自然婉转,通俗流丽,篇幅虽短,波澜颇多上片以五个“独”字,写出了女词人因内心孤闷难遣而导致的焦灼无宁、百无一可的情状,全是动态的描写伫立伤神”两句,转向写静态的感觉,但意脉是相承的下片用特写镜头摄取了两幅生动而逼真的图画:一幅是泪流满面的少妇,眼泪洗去了脸上大半的脂粉;另一幅是她面对寒夜孤灯,耿耿不寐 “剔尽寒灯”的落脚点不在“剔”字(剪剔灯心的动作),而在“尽”字尽”字是体现时间的所谓“梦又不成灯又烬”(欧阳修《玉楼春》),显然是彻夜无眠对于孤凄愁病的闺中人,只写这一泪、这一夜的悲苦,其他日子里也是完全可以想象的又何况是“此情谁见”,无人见,无人知,无人慰藉,无可解脱!自写苦情,情长词短,其体会之深,含蕴之厚,有非男性作家拟闺情之词所能及者 第五篇:《花木兰》读后感400字 共筑你我中国梦 --读《花木兰》有感 南京市樱花小学 四(2)班:罗X 同学们一定知道有一个故事叫《花木兰》吧。
读了这个故事,我深有感触,很佩服那位名叫花木兰的女子 从前,有一位女生叫花木兰有一天,皇帝让每户人家抽出一位强壮的男兵充军木兰没有哥哥,只和她年迈的父亲相依为命木兰不忍心看到自己的父亲再远行抗敌,便想到一个办法--自己女扮男装,混入军营木兰从军后,任劳任怨、英勇杀敌,甚至与男兵睡在同一张床上……虽然木兰所处的生活非常艰辛,但她并没有一句怨言,继续辛苦战斗着终于有一天,有一个人揭发了木兰,这才让木兰说出真相战争结束后,木兰回到了自己盼望已久的家 花木兰原本是个纤弱的女子,但为了自己的家庭和国家,愿意替父从军不管敌人有多凶恶,木兰总是挺身而出,没有一丝畏惧读完这个故事,我想:以后一定要做一个和花木兰一样,既孝顺又富有爱心的好孩子 现在男女平等,许多女生都对自己的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比如刘洋阿姨,她是中国至今为止唯一一位女宇航员,虽然她在全体宇航员中是最柔弱的一个,但是她并没有退缩,还是艰巨地完成了航天任务我们这些小苗,也要学习她们,靠自己努力,为已经繁荣昌盛的祖国母亲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梦想,从而圆我们的中国梦! 7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