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托名师、名课、名专业打造专业与思政双核心课程.docx
16页依托“名师、名课、名专业”,打造“专业与思政”双核心课程 杨勇 薛亦聪 史庆轩 门进杰Summary: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国家首批一流本科线下课程,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混凝土梁板结构、单层工业厂房结构、多高层建筑结构在专业教育的同时,为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工匠精神、法治精神、担当精神、人文素养,以更好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课程教学团队充分依托“名师、名课、名专业”三方面优势,提出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双核心”课程建设理念,重点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创新、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等工作,初步形成“三阶段”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体系、“四要素”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五形态”课程思政教学方式和“六模块”课程思政案例库,构建立体化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Key:课程思政;混凝土结构设计;教学体系;教学模式:G6423;TU375 文献标志码:A :1005-2909(2021)03-0100-08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土建老八校”之一,其土木工程专业办学历史悠久,是1995年首批住建部评估通过专业之一,并在2000年、2005年、2013年先后3次以优秀成绩通过住建部专业复评。
长期以来,土木工程专业持续深入开展专业建设深化改革和内涵建设,在专业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02年获准为陕西省名牌专业,2008年獲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12年获准为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7年入选首批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项目,2020年入选国家首批建设“一流专业”混凝土结构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国家首批一流本科线下课程,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混凝土梁板结构、单层工业厂房结构、多高层建筑结构,可挖掘大量的课程思政元素与素材为更好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科学精神[1-3]、工匠精神、法治精神、担当精神、人文素养,课程教学团队充分结合“名师、名课、名专业”三方面优势,从“内容、载体、效果”三方面着手,提出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双核心”课程建设理念,努力挖掘课程思政内容,建设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创新课程教学方式,重点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设计、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创新工作,探索建设了 “四要素”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五形态”课程思政教学方式和“六模块”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基本形成了立体化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
一、“双核心”课程思政建设理念(一)专业核心主干课程混凝土结构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主干必修课程,课程40学时、2.5学分,面向土木工程专业三年级本科生开设课程先修课程为土木工程材料、结构力学、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后续课程为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结构抗震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的第一门“结构设计课程”,在课程中将重点介绍混凝土楼盖结构、单层厂房排架结构、框架结构等结构体系的内力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单向板肋梁楼盖的内力(弯矩、剪力)包络图法、弯矩调幅法、实用查表计算方法,双向板肋梁楼盖的弹性内力计算法、实用查表法和塑性内力分析的机动法、极限平衡法、条带法,排架结构内力分析的剪切刚度分配法,框架结构竖向荷载内力分析的分层法和弯矩二次分配法,框架结构水平荷载内力分析的反弯点法和D值法,总计13种结构内力计算方法,而这些方法也是土木工程结构内力分析的主要方法,围绕这些方法涉及的结构布置、塑性铰、内力重分布、塑性铰线、塑性极限分析、厂房荷载传递、厂房整体空间作用、框架内力及变形计算、结构概念设计等一系列重要概念和理论,因此,课程对于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极其关键和重要二)课程思政核心课程首先,如前所述,混凝土结构设计包含了工程结构的重要分析理论和方法,而这些理论和方法均是经过几代人一步步发展完善形成的,在发展形成过程中所蕴含的前辈们勇于创新、追求卓越、追求完美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是很好的课程思政素材,在课程教学中可以凝练和发挥其作用,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其次,课程讲解中涉及大量的实际工程案例,包括重大标志性工程案例和一些工程事故案例,这两者分别用于培养学生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和责任法治意识、工程伦理意识及职业规范素养另外,在重要理论方法和工程案例讲解中,均涉及大量的杰出人物和专家大师,包括理论方法、技术创新、工程应用等方面的前辈、专家和学者,这些人物事迹的介绍,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工匠精神、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人文关怀都具有很好的作用和意义因此,教学团队将课程定位为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双核心”课程,努力将课程打造成专业教育的核心主干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核心主干课程二、“三阶段”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体系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面向土木工程专业三年级学生开设,在大三上学期(第五学期)开课,每期上课学生数约300人(10个自然班),课程教学采用教学团队模式开展,每个教师承担两个自然班的课程授课任务课程教学团队构建了“三阶段”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体系[4-5],以整体提升教学团队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一)培训提升阶段依托学校教师发展中心、教务处和学院组织的课程思政教学相关培训和报告,组织教师参加思政教学培训、思政案例研讨,学习思政专家报告。
课程教学团队先后组织教师参加“深化师德师风建设,造就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 专题培训、西北联盟课程思政系列讲座、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系列专题研讨会、学校教师发展中心组织的系列课程思政讲座等上述培训和研讨活动,对于提高教学团队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调动团队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全面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二)主动投入阶段课程教学团队还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专题研究,组织教学团队挖掘凝练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和思政资源,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不断建设和拓展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经过上述活动,教学团队教师充分认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体会到课程思政教学的意义,并越来越能感受到课程思政对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学习兴趣的积极作用,教学团队教师均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三)示范引领阶段课程教学团队包括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入选者、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白国良教授,陕西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入选者、陕西省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史庆轩教授,陕西省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杨勇教授,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门进杰教授等成员上述成员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积极主动对接课程思政最新要求,深入理解课程思政的价值,全力开展和推进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将所承担班级的课程打造成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名师示范课”,对团队其他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有利于促进其课程思政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四要素”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为切实推进课程思政教学,课程团队分别对建设机制、思政资源、教学模式、教师队伍4个要素进行了统筹设计和整体规划,形成了 “四要素”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一)“三进”课程思政建设机制在保障机制方面,形成了课程思政进培养方案、进教学大纲、进实践环节的“三进”建设机制在土木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毕业要求支撑矩阵中确定为毕业要求“职业规范素养”的主干支撑课程在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教学大纲中具体给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表(表1),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授课章节和课程思政融入点同时,在混凝土楼盖结构课程设计和混凝土单层厂房结构课程设计两个课程设计环节中,也明确提出课程思政的要求,通过课程设计来加强责任意识和环保意识等方面的教育二)“三类”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主要形成了杰出人物、科学研究(经典理论、科研创新、技术发展)、典型工程的“三类”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具体见表1的课程思政融入点)在杰出人物方面,通过介绍老一辈杰出人物爱国奉献、不畏艰辛、爱岗敬业的先进事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精神;通过介绍新一代杰出人物的创新成果和创新技术,在拓展学生专业认知的同时,激发学生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热情,引导学生热爱专业、热爱科学、追求卓越。
在科學研究方面,通过讲解经典理论方法的原理及发展过程,让学生了解经典理论由浅入深、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了解一代代前辈的努力和贡献;通过介绍国内学者专家和本校教师在混凝土结构方面的科研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让学生在深刻掌握经典理论方法、了解学科前沿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其科学研究精神在典型工程方面,通过介绍重要标志性超高层建筑,来增强学生的文化科技自信和专业归属感、认同感,通过介绍典型工程事故案例,加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法治意识、安全意识、工程伦理和职业规范素养三)“三讲”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为提高课程专业教育和课程思政效果,教学团队探索“课堂讲、专题讲、实践讲”的“三讲”教学模式课堂讲,主要是传统的课堂讲授;专题讲,课程团队定期在课外对典型工程、创新技术、杰出人物等开展专题讲座和专题讨论;实践讲,主要是带领学生参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结合实际工程对学生讲授技术创新、责任意识、安全意识的重要性四)“三师”课程思政授课队伍为加强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在课堂授课同时,聘请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课教师针对国家“十四五”规划、乡村振兴等重要专题进行课外专题讲座,同时还邀请杰出校友和校外专家为学生开展典型工程案例讲座,从而形成了“主讲教师、思政课教师、校外工程师”的“三师”授课队伍。
四、“五形态”课程思政教学方式(一)“每课一人物”混凝土结构设计课堂教学中,在每堂课最后都要用2~3 min,采用ppt形式专门介绍一个与该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杰出人物,介绍其在科学研究或工程应用中的贡献,在有效巩固课堂教学知识的同时,拓展学生知识面,并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国爱专业的情怀二)“每法一导图”在每个重要理论方法讲解后,绘制思维导图,详细介绍该主要理论方法的发展完善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三)“每点一案例”在重要知识点的课堂教学中,适时介绍与该堂课程知识点相关的工程案例,在工程案例选择和讲解时,设置课程思政要素和元素,以实现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四)“每章一专题”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包括四章内容,每章课都利用课外时间开展一个与该章节内容密切相关的科研创新成果或工程技术创新专题五)“每周一讨论”每周组织学生线上开展一次专业讨论,主要方式是每周布置一个包含课程思政内容的讨论主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资料搜集和整理,在班级群发布和讨论,引导学生挖掘和思考课程思政元素,开展课程思政教育五、“六模块”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课程教学团队在多年来的课程教学过程中,积累了大大小小近30个课程案例。
近年来,按照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将课程案例库进行梳理,形成了杰出人物、重大工程、典型事故、经典理论、科研创新、技术革新共“六模块”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一)杰出人物模块在“每课一人物”环节分别介绍了混凝土结构领域的赵国藩、孙伟、沈聚敏、陈肇元、吕志涛、丁大钧、童岳生、赵鸿铁、聂建国、周绪红、吕西林等20位专家院士的事迹和业绩例如,采用专题模式,对清华大学聂建国院士在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研究进行介绍首先,介绍钢-混凝土组合楼盖、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钢-混凝土组合梁等基本概念和特点,再从钢-混凝土组合梁、大跨复杂组合楼盖空间、高性能钢-混凝土组合结构高层建筑、高性能钢-混凝土组合桥梁、抗拔不抗剪栓钉、预制装配式组合结构、钢-混凝土海洋工程、钢-混凝土地铁工程等方面介绍其创新成果、工程应用以及工程应用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效激发了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认同感和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与热情,最后,介绍聂建国院士对待土木工程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