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波城市总体规划.doc
9页宁波宁波行政区划和陆域面积:行政区划和陆域面积:地区 陆域面积全市9817海曙区29江东区34江北区208北仑区599镇海区246鄞州区1346余姚市1501慈溪市1361奉化市1268象山县1382宁海县1843人口状况:人口状况:地区人口万人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全市571.02 582 海曙区30.46 10503 江东区27.63 8126 江北区23.67 1138 北仑区37.32 623 镇海区22.46 913 鄞州区80.28 596 余姚市83.25 555 慈溪市103.52 761 奉化市48.21 380 象山县53.71 389 宁海县60.50 328 人口规模:截止 2009 年底全市拥有户籍人口 571.02 万人,其中市区 221.83 万人 按户籍分农业人口 369.98 万人,占 64.6%,非农业人口 202.04 万人,占 35.4%; 按性别分男性 285.96 万人,占 50.1%,女性 285.06 万人,占 49.9% 市区面积 2462 平方公里,市区人口 221.83 万 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1、城市发展目标、城市发展目标到 2020 年,经济和社会保持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基础设施完善, 城乡发展协调,生态环境良好,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现代化都市格局基本形成,长江三角 洲南翼经济中心地位牢固确立。
力争在 2020 年前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经济和社会发展达 到发达国家水平,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经济发展目标:到 2020 年,综合经济实力和城市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达到发 达国家水平,成为东北亚航运中心深水枢纽港,华东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物 流中心和交通枢纽,浙江省对外开放窗口社会发展目标:到 2020 年,建成社会风尚良好、环境优美、文化繁荣、社保健全、人 民生活安康的现代文明城市,确立浙江省高教和科研副中心的地位,更好地体现国家历史 文化名城的特色建设发展目标:有序推进城市化进程,形成完善的城镇体系结构,拥有先进的公共服 务设施和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城市管理规范有序通过 20 年左 右时间,把宁波建设成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兼具国际港口和江南水乡特色 的生态型现代化城市 2、城市性质及城市规模、城市性质及城市规模城市性质: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国家历史文化 名城主要职能:东北亚航运中心深水枢纽港,华东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物 流中心和交通枢纽;长江三角洲南翼重要对外贸易口岸;浙江省对外开放窗口和高教、科 研副中心;东南沿海重要风景旅游城市。
到 2020 年,市域常住人口 810 万,中心城实际居住人口 250 万,城市化水平 70%以上 中心城建设用地 311.9 平方公里,其中三江片 185.1 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 94.9 平方米, 北仑片 94.7 平方公里,镇海片 32.08 平方公里3、市域、市域因地制宜,高效利用市域空间资源,引导人口、产业适度向中心城市、二级中心城市、 中心镇集聚,引导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空间协调、有序发展重点发展北部都市区,扶 植和培育区域二级中心城市,加强中心城镇建设规划形成以宁波中心城为中心,二区、T 轴为主体的面向杭州湾的开放式空间布局结 构二区即以余姚南部四明山麓前沿至东钱湖、穿山半岛为分界线,形成北部都市区、南 部生态发展区T 轴为杭州湾南岸滨海线与沿海国道等交通干线构成的 T 字型发展带北部都市区是宁波城市化发展的重点地区,重点发展港口、制造业、物流及金融、商 贸、信息、科技、风景旅游等第三产业规划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沿杭州湾南岸及滨海线 形成带形组团城市结构以高速公路、轨道交通为纽带,卫星状小城镇为组团,实现网络 互动,整体发展南部生态发展区是城市水源涵养地,重要的生态生产基地。
重点发展风景旅游、水产 养殖加工和机械电子等与生态环境、风景旅游无矛盾产业规划以宁海县城、象山县城为 中心,西店—宁海县城—岔路,象山县城—石浦两条城镇发展纵轴及象山县城—宁海县城 发展横轴组成点轴型结构按宁波城镇发展的特点,城镇职能等级分都市区核心(中心城) 、都市区外部组团(余 慈地区、奉化—鄞南) 、二级中心城市(宁海、象山) 、中心镇(13 个) 、一般建制镇(41 个)5 级重点城镇为宁海县城、象山县城以及 13 个中心镇,各城镇实现分类指导、差异 发展,明确市域内各级城镇公共设施、基础设施配置标准及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4、市区、市区市区包括海曙、江东、江北、鄞州、镇海、北仑六个行政区,面积 2560 平方公里规 划确定市区为城市规划区范围,该区域的建设和发展实行统一规划与管理郊区城镇: 2020 年市区范围内的城镇共有 11 座,规划形成五片城镇组群:以慈城为 中心的甬西北城镇组群;以集士港为中心,包括高桥、古林、横街等镇的鄞西城镇组群; 以咸祥为中心,包括瞻岐、塘溪等镇的鄞东南城镇组群;以姜山为中心,包括横溪、云龙 等镇的鄞南城镇组群;以鄞江为中心,包括洞桥、章水等镇的鄞西南城镇组群。
重点发展 区为慈城、集士港(古林、横街) 、咸祥(瞻岐、塘溪) 、高桥、姜山;适度发展区为鄞江 (洞桥、龙观) 、五乡、春晓、九龙湖;生态环境保护区为章水、横溪等乡镇的山区郊区绿色空间:结合风景林地、蔬菜、果园、苗圃等基地建设,构筑城市外围生态圈, 城市外圈生态绿地严禁开发建设郊区风景林地主要有东钱湖风景名胜区、天童风景名胜 区、九龙湖度假区、慈城——保国寺历史文化游览区、穿山半岛滨海风情游览区及其他山 林湖泊蔬菜基地主要分布在近郊乡镇,包括慈城、姜山、云龙、五乡规划苗圃结合城 市绿地系统,大都分布在城市边缘、铁路沿线、山体边缘等 其他:危险品仓库布置在穿山北东端保留龙山的火葬场和墓地,保留戚家山、灵峰山、 陈山墓地保留北仑枫林垃圾处理厂,新建医疗垃圾处理厂新建大岙、鄞州裴岙、镇海 多元垃圾填理场,在宁波市化工区及北仑郭巨镇各设置一处固体废弃物处置站5、中心城、中心城发展方向和分片职能:三江片近期重点向东发展,中远期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和 庄桥机场外迁,重点发展北部,适度发展西部和南部,镇海片、北仑片沿海岸线发展中 心城的城市功能由各片区组成的,其中三江片是全市的政治和文化中心,金融、商贸、信 息、科技、教育、旅游基地,以三产和生活居住用地为主,适当发展高科技或无污染的工 业;北仑片是东北亚航运中心深水枢纽港,东南沿海以大型临港工业和出口加工工业为主 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和现代化滨海新城区; 镇海片作为近海物资中 转基地,大型临港工业区和滨海、滨江的现代化生活区。
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规划中心城呈“两带三片双心”组团式的结构两带即滨海布置 产业带,沿三江安排生活带;三片即三江片、镇海片、北仑片,各片相对独立兼以生态绿 地作隔离,以快速交通相连接,以保持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双心即三江片三江口中心和 东部新城中心三江片以余姚江、奉化江、甬江为发展轴,形成以三江口为商业中心、东部地区为行 政商务中心的双核空间结构依江形成以水和绿地为主的生态轴,梯度配置公建、居住、 交通用地,呈层状发展态势城市的三圈环线构成三江片的交通骨架,内环以内以古城保 护和旧城改造为主,中环以内发展第三产业及生活居住为主,外环与中环之间发展无污染 的城市工业及生活居住北仑片形成中片区、东片区、西片区和大榭岛“三区一岛”组团式布局,各片区以生态 带、海岸线分隔,以便捷的交通体系相联系北仑片规划期内重点建设三片区北部滨海地 带及大榭岛穿山半岛南岸及梅山岛作为生态发展地区,适宜发展生态型建设项目镇海片用地布局由居住和工业两大部分组成,其中滨江为居住生活用地;工业用地由 后海塘工业区、镇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宁波市化工区组成;居住和工业之间以防护绿带作 为隔离6、综合交通规划、综合交通规划宁波城市对外交通由公路、铁路、航空、海港和内河航运构成。
市域公路网以中心城 为中心形成“一环六射”高速公路骨架网络,且形成“213”高速公路交通圈,即至上海、杭州、 金华、温州的 2 小时交通圈,市域 1 小时交通圈,都市区 30 分钟交通圈对外铁路通道由 萧甬铁路、杭州湾跨海铁路、甬金铁路、甬温铁路组成;中心城形成铁路环线,北环以货 运为主,南环以客运为主栎社机场按飞行区指标 4E、两条远距平行跑道规划,控制用地 1025 公顷中远期考虑庄桥机场搬迁,在慈溪观海卫东北高背山村外侧预留新机场用地, 控制用地 1000 公顷整合宁波港与舟山港资源,形成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发展模式,推 进金塘岛、六横岛联合开发和象山港建设,进一步完善集疏运网络建设规划建立高效、舒适、安全、环保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形成以快速路、主干 路为主骨架,次干路、支路为辅助的分工明确、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建立以轨道交通 为骨干、常规公交为基础、出租车为辅助的多种客运交通方式相结合的公共交通体系7、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保护“三江交汇,一湖居中”的古城格局以余姚江、奉化江、甬江作为城市景观主轴, 恢复旧城卵叶形环城水系绿带,突出古城平面的轮廓线,保护天宁寺塔、天封塔、鼓楼、 天主教堂、灵桥等历史标志性建筑。
规划划定秀水街、南塘河、郁家巷等三个新的历史街区,完善上一轮历史文化名城保 护规划确定的月湖、伏跗室永寿街、天主教堂外马路、鼓楼公园路、郡庙天封塔、镇海口 海防史迹等 6 处历史街区加强慈城、石浦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和余姚、梁弄、前童、鸣 鹤等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城)的保护,实施保护规划8、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市域内形成三类生态分区:城镇连绵区、开敞区和生态敏感区城镇连绵区建立生态 走廊,提高连绵区环境质量;开敞区适度控制开发建设强度,并保持周围自然生态环境; 生态敏感区要严格控制区域开发强度,加强生态绿地建设中心城规划形成东钱湖—江南东侧山体—滨海(南北向) 、慈城—保国寺—骆驼北—龙 山—东钱湖(东西向) 、余姚江—奉化江—甬江—滨海三条绿色生态走廊,生态走廊宽度 1.5 公里—10 公里,并沿主要城市道路及铁路、高速公路布置绿色走廊,使绿色空间渗透 到城市内部规划以甬江、余姚江、奉化江为城市绿轴,以区域自然绿色空间为背景,结 合各组团内水系、山体和重要名胜古迹形成城市绿地体系从空间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治理水系、海洋生态保护、 大气环境保护和酸雨治理等六个方面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
规划期内全市环境从总体上得 到有效保护和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9、重大基础设施规划、重大基础设施规划(1)给水与排水建设节水型城市,逐步形成分质供水系统和中水利用系统,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 率2020 年水厂综合供水能力为 300 万吨/日,供水普及率均为 100%城市主干管网布局 采用多水源环网供水系统,逐步实现城乡统筹的区域供水体系;建立生活饮用水与工业用 水分质供水管网体系建设雨、污分流制为主的城市排水体制,完善排水主干管网,加快 污水处理厂的建设,2020 年中心城污水处理率、中水回用率分别达到 80%以上、40%以上2)电力与电信加强和完善供电设施建设,各等级电压形成安全、可靠环网系统,满足城市发展电 源为镇海电厂、北仑电厂、宁海国华电厂、鹰龙山电厂、乌沙山电厂和 LNG 电厂保留现有电信母局,进一步优化电信局所,形成大母局、少局所、多模块、分层接入 的市话基础网络结构加快长途骨干网、城域骨干网、接入网和应用业务的建设,构筑数 字城市框架,适应未来信息化技术发展完善邮政设施的布点,建设邮政综合网,提高邮 政通信能力和业务服务水平3)燃气与热力结合东海春晓油气田建设,2005 年以后中心城逐步改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向周边城 镇供应。
至 2020 年中心城气化率为 100%,其中天然气气化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