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一篇文章了解中医史.doc

15页
  • 卖家[上传人]:206****923
  • 文档编号:90084238
  • 上传时间:2019-06-0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3.15KB
  • / 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一篇文章了解中医史 作者:孟庆云 03月12日 《孟庆云讲中医基础理论》是作者在北京市首届西学中高级研究班讲授《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录音整理稿内容不同于高等中医药院校开设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充满了作者的独特见解,以及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上的重要成果我们有缘能和那个西学中的高级研究班的同学一起享受这么高级的资源,是多么幸福的事啊!孟庆云老师在前言里说:“理论是系统化的见解和主张,其中的阴阳、五行、藏象等概念,都是出自我或我认可的定义理论是发展的,需要介绍历代医家及当代人的认识;理论具有实践性,只有联系临床才能说明白我尽力贯彻这些观点《素问·气穴论》言:“世言真数开人意讲课就应该向“开人意”的目标逼近……最后要说的是,此书学术观点及内容的错误属于我,责无旁贷开人意”是孟老师的目标,也会是我们读后的收获下面节选的篇章是简明中医发展史,孟老师起了一个如此磅礴的名字《中医学巡礼》,从人类起源时期的医学,讲到当代新的临床时代中医的特色,言简而意赅其中对于《内经》的评价,“经典”价值的总结,都让我想要一字不差地背下来,好文章与大家分享有人类就有医学,甚至在人类还没有进化到人时,就已经有了一些医疗了。

      即在人类出现之前就有医学了,如有些动物的自体疗伤本能中美洲有一种阿拉伯胶浆树,树皮内流淌着一种树脂,当有些鹿或其它大的动物被印第安人的箭射伤后,这种动物能本能地找到那棵树,跑到树下,咬破树皮,并把创口对准树,让树脂流到创口上而进行自我救助关于人类起源有两种学说,一种是西非起源说,认为整个欧、亚、非洲均是在西非起源的,这是“一元说”另外还有多元说,人类不是单纯来自西非,其他地方在西非出现人类的同时也有人类起源例如云南发现了300万年前的人类遗迹随着人类的进化,人类有了比较原始的医学知识,在中华大地的人类遗址上,也有从猿人→直立人→智人的遗迹先后有元谋猿人(170万年)→蓝田猿人(50~60万年)→北京猿人(40~50万年)→丁村人(同期尚有马坝人、长阳人,约10万年)→山顶洞人(1万8千年)→仰韶文化(同期尚有马家窑文化等,4000年前)→龙山文化(尚有齐家、屈家岑、青莲岗、良渚、大汶口、红山等文化,约5千年)→三大部落集团,即黄河流域姬姓(黄帝)、姜姓(炎帝)部落族,东方夷部落族太昊、少昊、蚩尤、弈部落,长江流域苗蛮部落族如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就已经开始使用火和石头用火是具有医疗能力的象征。

      石器时代是重要的、漫长的时代,比现在我们的文明社会还要漫长用石头(即砭石)治病是有记载的而且也已经有出土的砭石了六十年代在内蒙发现了石器时代的砭石砭石后演变成针刺神农尝百草不是传说,而是延续下来的口传历史神农确有其人,但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世代的部落的人神农尝百草是通过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有一些农作物,有一些草,具有治疗的功效,这样就开始有了药如《墨子·贵义》所言“譬若药,然草之本”,古代药书称“本草”因此中医的起源大体上有两个途径:一是用石器为治时产生了砭石,后演变成针刺;另一个是用药治病的源头这二者都是远古时代的医疗保健形式中医理论的形成大约是在战国时代春秋战国时代是世界文化史的轴心时代很多基本的知识、理论都是沿着那个时代的学术往下传递的这个时代相当于希腊罗马的那个时代,在西医是希波克拉底时代中医最早有记载的名医是司马迁《史记》中记载叫秦越人,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人,他在赵国行医之时,就有了当代扁鹊的称谓了扁鹊是最早的医家图腾,是一个人首鹊身、用砭石治病、灵验如鹊雀的医者,称扁(砭)鹊,此后为神医的敬称在黄帝少昊金天氏的时代,用鸟作为官名,扁鹊是黄帝部族的医官,《素问·异法方宜论》言“砭石从东方来”,与此相合。

      西方早期的医学传说,也有类似情况古代人头马身的基戎是医学世家的始祖,图腾中的神医阿斯克勒比奥斯的医术就是他传承的,后来成为奥林匹克圣山的医神山东出土的文物中有一幅鹊头人身给人治病的扁鹊行医图后来就以行业为名,把名医都称为扁鹊司马迁所记载的扁鹊是脉学的鼻祖古时传授医技首先要考察人品,也就是《内经》中一再说的:“非其人不传,非其人不教”扁鹊是一个招待所的主任,当年他的老师长桑君经数年的考察,发觉他的人品不错,就把医术传给了他而且还让他进行了一些训练让他饮上池水(露水),而且每日用上池水洗脸、擦眼睛,这样可以增强诊断的能力扁鹊在老师的指导下,刻苦学艺,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四处行医,名声大震最著名的是在虢国,国太子病逝,但扁鹊诊视完后发现太子并未真死,而是假死,是晕厥先用针灸,让其清醒,后用汤药及保健方法使其痊愈这些在司马迁的《史记》中都有详细记载说明中国在战国时代的医疗水平已经很高了在战国时代中医已经分成了三派:1、扁鹊一派:后来这一派所传授的书叫《难经》现在有人经过考证指出,《难经》是继承了扁鹊学派的学术思想,而且《难经》是《扁鹊内经》和《扁鹊外经》再整理而成的2、汤液经法派:《汤液经》是商朝辅佐成汤打天下的宰相——伊尹所著。

      伊尹原来是一个厨师,但很有计谋他是厨师会经常调和百味,在调和百味过程中也就调和了百草,从而发明了现代的汤药——包括中药和方剂3、养生派:即道家学派道家在发展到中期以后主要尊崇黄帝和老子现在对老子有很多新的考察,得出了一些新的认识现代研究认为,《黄帝内经》中很多篇论就是道家学派传下来的汉代首次把流传下来的医书重新整编,其中最著名的是《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白氏旁经》,但后面的六部经书全部都亡佚了,仅有《黄帝内经》流传下来汉代以后就又出现了医经学派,是以《黄帝内经》为奠基的汉代还出现了一个著名的大医学家——张仲景,他编著的书最早叫《伤寒杂病论》,后来延续流传下来的内容被分成了两本书——《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张仲景被尊称为“医圣”我认为,张仲景如果活到现在,从现代医疗水平的层面上看他也是名医,也能治疗非常疑难的疾病很多难治的疾病在他的书中都有记载有些刚学中医的本科生认为张仲景不行,要是在现代社会连初中都考不上,他的理论已经过时了,这种观点肯定是错误的对有创造性的历史人物决不能如此评价,而且确实有一些目前名医治不了的病,他都能治关于这一点以后我们还可以再探讨。

      有一些先秦流传下来的药书,在汉代经过进一步的整编而成《神农本草经》一年是365天,《神农本草经》载有365种药中医学的四大经典指的是,包括《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这四部经典中包含了讲理论的、讲方剂的、讲药的都齐备了汉代人整理前人的理论和经验,定形了这几部著作,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也就是说这几部著作的定形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包括《内经》难经《伤寒论》及后世发展的各家学说的基本理论,我所讲的中医基础主要还是以《黄帝内经》中的内容为主《黄帝内经》对中医的贡献是非常大的,最大的贡献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创意造言,大始之德很多的医学名词和原理是从《内经》中来的;2、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构架;3、著教方法,昭示规律,传承医术;4、科学的载体,哲学的别裁,文化的品味,恒久的价值,不可代替现在仍然可以这样说,《内经》是常读常新;而且还可以这样说没有一个人敢说已经全部明白了内经的内容,很多内容可以有很多解释,还有的内容目前也没有人弄通这点也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对西医的内容来说,现在再回头去看以前的知识有很多都过时了现在有些人把九十年代的西医书都当废纸卖了,九十年代的人则把七十年代的书都卖了。

      西医学的治学传统就是不断地追逐新的东西,抛弃过时的东西而中医学则不然,反而是越回头看,越觉得老的东西有味所以很多人在从医多年后仍然觉得《内经》句句真言、字字珠玑,一句抵一万句,时至今日还这么有滋味,这么有价值在汗牛充栋的中医书籍中,有经典著作之说,在中国学术的传承中,把具有典范意义的经书称为“经典”班固在《白虎通德伦》中说:“经,常也,有五常之道”;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言:“圣贤彝训曰经”典,也指常道、准则的经籍经典的价值有五:一是从无始有的原创性,二是以其根柢性明道示本,三是精辟简练、言近旨远,四是弥久不变、与时引新,五是富蕴启发、纬待延伸在中医理论体系中,中医把重要的学术、有价值的东西称为“经典”,经典是中医理论发展的关键后世的理论也都是沿着以前的体系,并不断地进行补充关于中国的治学传统,清代学者王夫之总结得很好,他在《周易外传》中的一句话就是:“学成于聚,而新故相资新其故”这也是中国解释学的一个特点,大体上可以概括为:经——注——疏,疏是指给注释加的注解例如《内经》的注文有很多,而《神农本草经》除了注外还有疏,这是一个解释体系另外还有一个解释体系是“传”例如《周易》,就有《易传》,是用传的形式解释《周易》。

      此外还有一种横向的解释体系叫“纬”总之,经——注——疏、经——传——纬是中国的解释学特征,与西方的解释学有很大的区别从汉代以来《内经》就为中医奠定了理论基础,后世人多数都是在这一框架下不断地发展它的内容,并发展新的东西来进行补充医学的发展大体上是以需求为启动点的,这是发展的一个契机医学就是解决治疗疾病的需求这种需求是医学的生长点出现了一种疾病,当然大家就都开始研究治疗这一疾病在古时最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就是传染病如张仲景在《伤寒论》的序言中提到他家200余口人自从建安以来已死十之八九,因此他就开始研究伤寒古时的传染病叫“瘟”或者“疫”,也叫“伤寒”在传染病发病最高峰时,医家积累的经验也最丰富中国和印度虽然都比较贫困,但出了一批很优秀的临床大夫因为医生见的病人多,治疗的病人多,也就有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例如协和医院张孝骞教授这样的名医在国外就真的找不出来全国的急、重症都到他这会诊,他见的病例就非常多而且他的查房不是一般的查房,而是包括病理科、放射科、检验科主任都到场的大查房,并随时进行问答,是一个有特色的科学场景这种查房非常长学问和见识在传染病高发期会产生名医历史上有两个传染病的高发期,一个是汉代(东汉末年)产生了张仲景这样的名医;另一个是明末清初,在这个高发期又产生了吴又可、叶天士这样一批名医。

      就如这句话所说“国家不幸,诗人幸;病人不幸,医家幸”汉代之后,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冲破了经学这个时期虽然是玄学统治,但也有积极的一面,人们得到了一些宽松的环境,敢于随意地发表言论,冲破了经学统治此时正好随着佛教的西来引进了很多外科技术,在这一历史条件下,外科手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那时的中医并不像现代,偏重于大内科,而是治疗各种疾病,而且什么方面都要学习当时可以做很多手术,包括眼科的白内障手术等,可以说魏晋南北朝对于中医学来说是一个自为的时代并不像汉朝那样被经学所束缚南北朝后到了隋唐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是集大成时期唐代社会发达,经济强盛,但是唐代不以理论创新称著,但杨上善撰《太素》,唐王冰次注《素问》,大有气象,主要涌现的是集大成的人物当时出现的最重要的人物是孙思邈,他是老寿星,代表著作为《千金方》他长寿,目前可考证的、有记载的他的年龄至少是102岁也有人考证是148岁的他的医术非常高,医德也高尚他既相信道家的理论,也相信一些佛家的理论因此他的方中是没有动物药的,也就是尊崇佛家的不杀生有很多关于他的传说流传下来例如过去走江湖行医的大夫,也就是走方郎中拿的那个铃串,实际上是开口器,据传说是一只老虎的口腔受了箭伤,它知道孙思邈是名医,就趴到了孙思邈的门口,孙思邈看见了,就做了一个开口器把虎的口扩开,以防拔箭时把他自己的手咬伤。

      他除了医术高明外,道德也很高尚,其《大医精诚》是系统的医德规范从隋文帝杨坚时就招他做官,他拒绝了,后来又拒绝了唐太宗的册封唐代还有一个名医就是王焘,编著了《外台秘要》,他也是集大成的医家比他们两个人稍早点的有一部专门讲病理的书,是隋代巢源方著的《诸。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