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pdf

21页
  • 卖家[上传人]:lsj5****2131
  • 文档编号:192660100
  • 上传时间:2021-08-18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07.13KB
  • / 2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部编版七下第 20 课古代诗歌五首赏析习题及答案 内容: 【原诗】【翻译】 【作者】 【背景】 【主题思想】【赏析】 题型: 【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20古代诗歌五首 一、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二、望岳 /杜甫 三、登飞来峰 /王安石 四、游山西村 /陆游 五、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一、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原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 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作者】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 , 梓州射洪 (现四川 )人唐代诗人在文学上,其 诗思想充实, 语言刚健质朴, 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 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 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 传世 【背景】 696 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 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 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 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 蓟北楼(遗址在今北京) ,慷慨悲吟,写下了此诗。

      【主题思想】 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赏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是一声人生短暂的感喟诗人纵观古往今 来,放眼于历史的长河,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促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的 几十年真如白驹之过隙,转瞬之间就消失了这种感叹既可以引出及时行乐的颓 废思想,也可以引发加倍努力奋斗的志气自古以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并不因感到 人生短暂而消沉颓唐,反而更加振作精神,使自己有限的一生取得接近无限的意 义正因为陈子昂抱着这种积极态度,所以他才“怆然涕下”也正因为在悲怆 的深层,蕴蓄着一股积极奋发欲有所作为的豪气,所以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诗 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这是诗人空怀抱国为 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 细细读来,悲壮苍凉之气油然而生, 而长短不齐的句法, 抑扬变化的音节,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诗 篇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 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 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 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

      诗的前三句粗笔 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 衬托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 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从结构脉络上说,前两句 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 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习题及解析】 一、理解性默写: 1、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 见来者 2、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 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二、选择题: 1、赏析登幽州台歌 ,有误的一项是( D ) A.首联中的“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 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 B.颔联中的“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见 “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 C.颈联“念天地之悠悠”中的“悠悠”意思为“长远得无穷无尽的样子 D.尾联“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鼻涕” 【解析】 D、 “涕”解释为“眼泪” 2、对登幽州台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 A.诗中“古人”、 “来者”指的是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B. “念天地之悠悠”是以空间宽阔衬托孤寂之感 C.“怆然而涕下”是因为时间的消逝,空间的寂寥 D.“幽州台”即“蓟北楼”,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因此有感而发 【解析】 C、 “怆然而涕下”是因为天地如此之大,抱负却无从施展,强烈的希望 与强烈的失望,形成了无法排解的巨大忧愤、郁闷 3、下列对登幽州台歌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通过抒发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表现了诗人壮志 难酬、怀才不遇的孤独寂寞之情 B.“前木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古人”在这里指古代的贤君, “来者”则指当 今的英主 C.诗的第三句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将空间的宽阔与诗人的孤独进行对比,写 出了诗人报国无门的孤独 D.诗的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面对辽阔的山河,诗 人的这种情绪尤为浓烈,分外动人 【解析】 C,反衬的表现手法,以空间的广阔反衬诗人的孤独 三、赏析简答题: 1、 “古人” 、 “来者”具体指代的各是什么人? 答: “古人” “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古人” 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 “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2、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答:表达作者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实现人生感慨 3、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答: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到这茫茫 宇宙, 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 不禁感到孤单寂寞凄凉, 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4、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 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答: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 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它在艺术表 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 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 人 二、 望岳杜甫 【原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神奇自然 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 归鸟,飞入赏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作者】 杜甫 (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巩县(今河南巩义 )人。

      盛唐时期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被尊为“诗圣” ,其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篇像一 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主要作品有 “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 新安吏 潼关吏, “三别” 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其诗对后世影响深远有杜工部集传 世 【背景】 公元 736 年 (开元二十四年), 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 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主题思想】 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 色,表达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赏析】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 至暮,从精到细,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意境开阔高远,气势雄伟浑朴 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首联是远望,颔联是近 望 ,颈联是细望,尾联是俯视开头一句“岱宗夫如何”, 以一句设问统领下文 二句的“齐鲁青未了”自问自答,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 “青”字 是写青翠的山色,“未了”是表现山势座落之广大,青翠之色一望无际。

      这是远 望之景 三 、四句是近望之势造化钟神秀”是说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将一 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了, “钟”是聚集的意思,“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 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阴阳割昏晓”,突 出泰山的高耸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昏暗的两个天地 “割” ,是 划分的意思,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像一把硕达无比的刀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 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五 、六两句是近看之景,并由静转动荡胸生层云”描写山腰云雾层层缭绕, 使胸怀涤荡,腾云而起,用“层云”衬托出山高决眦入归鸟”,是瞪大了眼睛 望着一只只飞回山林中的小鸟, 表现出了山腹之深 一个“入”字用得微妙传神, 好象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了 最后两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是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临的愿望登泰山 而小天下”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会 当凌绝顶”中的“凌”字,是登凌、登上的意思,这里作者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 顶的豪迈之情,表现了作者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 象中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 “小”是低小、矮小的意思,其他的山在泰山 面前显得低小,以此衬托出泰山的高大,它形象地写出了泰山巍然高耸的气势, 同时表达了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这首诗作者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表达了 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思想感情 【习题及解析】 一、理解性默写: 1、杜甫在望岳中,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是: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杜甫在望岳中,虚实结合,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诗句是:造 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杜甫在望岳中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诗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杜甫在望岳中表达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 句是: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二、选择题: 1、对望岳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 A一二句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岱宗即东岳泰 山 B第五句的意思是诗人看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漾曾”通“层” C七八句化用孔子的名言: “登泰山而小天下”,抒发了诗人登上泰山之后的感 受 D全诗切着“望”字而写,热情赞美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高大雄伟的气势, 也透露出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解析】 C.七八句诗人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并不是登上泰山的感受 2、下列对望岳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 A全诗紧扣诗题“望岳” ,赞美了泰山的雄伟气象,意境开阔。

      B首联以设问提起,表达了作者看见泰山时的惊喜和仰慕之情 C颈联写了望山的人和归林的鸟表现了作者归隐山林的志趣 D尾联由望岳而生登岳之志,表现了诗人“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决心 【解析】 C . 颈联表现的是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3、下列对望岳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齐鲁青未了”一句是说在齐鲁大地上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用距离之远来烘 托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 B.“会当凌绝顶”中,“会当”的意思是“终当,终要”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 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C.这首诗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 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的前六句写诗人远望泰山,描绘了泰山的神奇与秀丽;后两句写诗人登上泰 山后的感受 【解析】 D,诗人并没有登上泰山 三、赏析简答题: 1、 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其中“钟” “割”两字用得很好,体现了杜甫“语不惊人死 不休”的创作风格,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哪里 答:大自然也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 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

      强调不是简单的翻 译句子,而是用自己的语言描绘) ; “钟“积聚、汇聚之意将大自然人格化,生 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