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改革开放30年的音乐教育学研究(下).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10485772
  • 上传时间:2021-11-1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1.75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改革开放30年的音乐教育学研究(下) 杨和平三、音乐教育心理学问题研究音乐教育心理学,是从心理学角度研究音乐教育过程中人们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既是音乐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又是音乐心理学的一个部门,具有学科交叉性改革开放以来,国内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不断升温,成为一个较为热门的课题与国外教育心理学研究注重科学实证法不同,国内的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更多的运用理论思辨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积累了一批研究成果代表性的著作及译著有:郁正民著的《音乐教育心理学》(1994)、章姚姚著的《音乐教育心理学》(1998)、徐行效著的《心理过程与声乐教学》(1998)、曹理、何工著的《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2000)、赵宋光主编的《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2003)、周世斌著的《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2005);章枚译的《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1983)、卢合芝、李坦娜编译的《音乐教育心理学》(1991)、罗小平、黄虹编译的《最新音乐心理学荟萃》(1995)等发表的论文有王洪生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刍议》、《音乐教育心理学浅谈》、《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不可再缓》;郁正民《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建构》、刘沛的《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的批判评价》、《格式塔原则与音乐教育中的认识规律》、《三种心理学派对音乐教育的影响》、《音乐课程研制的认知心理观点》、《音乐心理学教学纲要与研究型学习资源》;资利萍《认知心理学向艺术领域的拓展对音乐教育的启示》、周蓓《从当代心理学看音乐认知教育观念的发展与更新》、崔宁《音乐教育的认知价值与大脑心理效应分析》等等。

      从出版的著作中看,郁正民的《音乐教育心理学》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本研究音乐教育心理学的专著,具有一定的开创性,2004年又再版,更名为《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1]作者从大教育学出发,从音乐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人际关系学、传统心理学、控制论、信息技术等方面入手,全面地阐释了如何“把音乐艺术、音乐教学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结合起来,研究音乐教学及改革的途径,向新教师提供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便进行具有成效的教学” 全书分为学校教育的改革、教师、学生和师生交往、教学目的、学习的理论、学习的动机、注意与思维、学习的迁移、学习的记忆、有效学习、学习成绩的测验与评定等10个部分,系统论述了作者的音乐学与教育心理学统一的教育观赵宋光主编的《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2]是由多名不同学科的研究者集体智慧的结晶全书分绪论、学科构建与发展篇、音乐学习心理篇、音乐教师心理篇三大部分组成,其中绪论从总体上介绍学科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方法全书的写作具有溯源寻本、以史带论,强调实践性、注重本土化研究、提倡实证研究等特点周世斌的《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3]介绍了音乐教育的心理研究方法,如音乐问卷调查、音乐教育与心理测量、音乐教育与心理实验研究等,也包括解决怎样写调查报告、如何制作心理测量表等问题,对音乐教育的心理实证研究具有普及与推广的意义。

      从发表的论文上看,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王洪生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刍议》、《音乐教育心理学浅谈》、《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不可再缓》以及郁正民《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建构》[4]为代表,主要关注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哲学基础、性质、范围等学科建设的基本理论问题尽管这些文章论述浅显,但在学科初建时期,却也提供了不少宝贵的意见另外一些研究者注重吸收国外心理学研究成果,来研究我国的音乐教育,以刘沛为代表,在《三种心理学流派对音乐教育的影响》[5]一文中,介绍了构造主义、完形主义和行为主义对音乐教育的影响和在音乐教育中实施的利弊,从而让读者对心理学理论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有一个系统的了解资利萍《认知心理学向艺术领域的拓展对音乐教育的启示》[6]一文在提出认知心理学向艺术领域拓展的背景下,阐述了认知心理学对音乐、音乐教育的观点以及这些观点对我国音乐教育在音乐本质论、音乐学习论、音乐教育评价方面的启示,开拓了读者的视野另外,与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相关的专著有:张前著的《音乐欣赏心理分析》(1983),沈建军著的《音乐与智力》(1987),普凯元编著的《音乐心理学基础》(1988),罗小平、黄虹合著的《音乐心理学》(1989),邹长海著的《声乐艺术心理学》(2000)等,这些著作为音乐教育心理学发展作了理论准备。

      总的来看,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呈现出一片大好局势,成果丰硕但是,在对相关文献整理过程中,笔者发现:与国外教育心理学崇尚实证研究不同,我国的音乐教育心理学还主要停留在理论思辨的研究方法上,许多言说或雷同造次、缺乏创新,或流于表面,难以深入长期如此,不利于解决我国音乐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不利于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发展可喜的是,许多研究者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音乐表演心理学研究中开始结合实证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果,如周海宏的《对部分钢琴演奏心理操作技能研究》等文章,相信这种做法遍及音乐教育心理学将指日可待四、比较音乐教育学研究比较音乐教育学是对世界各国音乐教育的调查、比较、评价的专门学问,它以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全方位的音乐教育为研究对象,以比较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解决和改善我国音乐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发展我国音乐教育为主要目的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形势下,新的科技领域不断开拓,新的边缘学科不断建立在音乐教育方面,比较音乐教育学如同音乐教育教育学、音乐教育心理学等新学科一样,在我国悄然兴起,有了一批专门研究者,硕果累累从出版的著作与发表的论文来看,专注于学科建设基本原理研究的代表成果有阎柏林、任葆菊主编的《音乐教育比较研究》[7]、曹理译的《音乐教育的比较教育研究——展望与课题》、秦德祥的《比较音乐教育学引论》、曹理的《比较音乐教育学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刘沛、向周俊的《比较音乐教育梗概》、成露霞的《谈比较音乐教育学理论与实际应用》等[8]。

      通过阅读这些文章,对比较音乐教育学的学科概念、研究的对象、目的及方法、基本原则、研究动向等基本问题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接踵引进了多种当代世界影响较大的国外音乐教育体系,出版的译著、专著有:[英]德赖维尔著,高建进译的《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学入门》(1986);[美]科培尔门著,周荷君译的《铃木钢琴教学法》(1987);[德]古尼尔特凯特曼著,廖乃雄译的《奥尔夫儿童音乐教学法初探》(1987)、李凌、赵沨主编《世界音乐教育集粹》(1988)、秦德祥著的《元素性音乐教育》(1989)、李坦娜主编《世界音乐教育集粹》(1991)、蔡觉民、杨立梅著的《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刘沛著的《美国音乐教育概况》(1998)、谢嘉幸等著的《德国音乐教育概况》(1999)、缪裴言等著的《日本音乐教育概况》(1999)、魏煌等著的《苏联音乐教育》(1999)、李坦娜等著的《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杨立梅著的《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2000)等等数十种这些著作的面世,让我们了解到比以往多得多的国外音乐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和教育教学信息,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我国音乐教育,尤其是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也为比较音乐教育学在我国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有了学科的理论架构,以及如此丰富的国外音乐教育体系的引进等前提条件,比较音乐教育学研究在我国这片神州大地上紧锣密鼓地展开了根据搜集的文献,纵向研究可分为高校音乐教育比较、中小学音乐教育比较两大类,横向研究可分为体制、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某专业教学等的比较,比较的国家主要是中美、中日、中德、中俄、中加、中法等国比较高校音乐专业教育、音乐师范教育的代表性文章有:姚思源《美国威梯尔学院(Whittier College)音乐系与中国北京师范学院音乐系几个问题的比较研究》、辛笛《中美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发展比较》、陈国红《中日高师两校音乐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内容比较分析》、吴跃跃《加拿大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带来的启示——中、加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之比较》、杨丽华《中西方高师音乐教育比较研究》、兰青《中外高师音乐教育比较分析》、孙瑜《中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合唱与指挥类课程教学比较》、卿菁《中、美、德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比较》、鲁恩雄《中德学校音乐教育师资培养体系之比较》等等比较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代表性论文有马达《中日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之比较研究》、马达《中日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之比较研究》、罗琴《中美音乐课程标准比较之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等。

      其他专项比较的文章有周奇迅《二十世纪中外音乐教育思想及目标之比较与借鉴》、徐元勇《中日“传统音乐”教育及教学内容之比较》、刘欣《唤醒儿童心中的缪斯——20世纪三种外国音乐教育体系之比较研究》、庄静《中德现行学校音乐教育体制之比较》、《中外音乐教育异同比较分析——奥尔夫教学体制与我国教学体制的比较》、赵岩《中美音乐教育观念之比较研究》、许燕《中日音乐之教育文化比较》等等30年的比较音乐教育研究,成绩是可喜的,不仅为我国音乐教育的建设、发展提供不少借鉴,并且通过比较研究,向外界介绍我国音乐教育的历史发展和成就,也使世界更多了解我们,并为国际音乐教育的发展进步,做出我们的贡献但通览文献,发现存在的问题不少由于比较音乐教育学研究具有跨国家、跨文化、跨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因此对研究者的自身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首先就是要精通一门外语,只有在读懂外国文献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比较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比较音乐教育的研究成果是丰富的,然许多成果都是在没有第一手原文资料情况下,对二次编译的文献、甚至三次、四次文献的重复使用,读来缺乏新意与创意相信此类问题随着研究者自身素质的提高,在以后的研究中会越来越少五、音乐教育史研究音乐教育史研究音乐教育实践及理论的历史,是音乐教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这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以史为鉴,可以鉴往知来我国古代乐服务于礼,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乐教体系,周代的大司乐、秦汉的乐府、隋唐的教坊和梨园等无不闪烁着音乐教育的因素;近现代新式学堂的建立,从学堂乐歌到唱歌课,再到音乐课,以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为蓝本的现代学校音乐教育在我国发展开了,经过百余年的融合、内化,有许多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去总结,也有不少历史教训值得我们去认识,这些都对我国今后音乐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基于此,音乐教育史研究一直是学者们所重视的课题之一,30年来,出版了多部音乐教育史类专著,主要有陈其伟、周世波等著的《中国音乐教育史略(上卷)》(1993)、修海林著的《中国古代音乐教育》(1997)、俞玉滋主编的《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1840一1949)》(2000)、俞玉滋、张援编的《中国近现代美育论文选(1840一1949)》(1999)、伍雍谊主编的《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 (1840一1949)》(1999)、章咸、张援主编的《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1840一1949)》(1997)、姚思源主编的《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献 (1949一1995)》(2000)、姚思源主编的《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研究文集(1949一1990)》(1999)、马东风著的《音乐教育史研究》(2001)、马达著的《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2002)、孙继南编著的《中国近现代(1840一2000)音乐教育史纪年》(2004)等数十种,其他穿插有音乐教育史内容的音乐史类著作也有多部,如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1980年重订版)、夏野《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1989)、孙继南《中国音乐通史简编》(1993)、居其宏《新中国音乐史(1949-2000)》(2002)等,此处不一一赘述。

      修海林著的《中国古代音乐教育》[9]一书,以我国历史朝代为主线,叙述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基本状况及其历史发展,在尽可能全面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叙述历代音乐教育制度、设施、重要人物、各种类型的音乐教育行为、音乐传承方式以及音乐教育思想其中对于音乐教育与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的关系。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