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金融危机后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考量.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Baige****0346
  • 文档编号:272700537
  • 上传时间:2022-04-0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73.36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金融危机后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考量                     摘要: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我国政府在稳定经济、保持增长的过程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频繁使用货币政策是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节的重要手段,货币政策效果的有效性以及非对称性研究也得到学术界足够的重视,但目前还没有文献对金融危机后我国货币政策效果进行实证检验通过近年的宏观经济数据,我们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以及脉冲响应函数、Granger 因果检验等方法实证我国金融危机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结论是货币政策在稳定经济增长方面作用不大,特别是在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背景下,货币政策整体上是无效的,人民币呈现货币中性特征关键词:金融危机;货币政策;货币传导机制;有效性F830 :A :1003-854X(2013)03-0037-05一、引言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相当不俗的成绩,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尽管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已经很多年,但中国经济结构出现失衡已经是不容争辩的事实,具体表现在经济结构中投资比重过高、消费比例过低,经济增长主要通过投资与外需拉动等等此外,三次产业比重中,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仍然处在比较低级的水平。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我国政府在稳定经济、保持增长的过程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频繁使用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接连出台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同时采用价格型和数量型的行政干预工具来应对危机;这些政策使得我国经济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增长,但也导致比较高的通货膨胀2010年1月以后,为了遏制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又转为“适度从紧”,通过连续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通货膨胀时至今日,我国经济出现增长放缓的趋势,未来还面临着衰退的风险由此可见,我国货币政策在经济调节方面很有可能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尤其是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方面,相反,货币政策可能还要为经济波动以及结构失衡负责二、相关理论述评早在上世纪70年代,货币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Friedman 根据货币传导途径明确提出:从长远来看,货币政策不会影响实际产出以及资源的再分配,货币政策是无效的①之后,理性预期学派认为,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如果完全在公众的合理预期之内的话,那么货币政策是无效的②但是,以凯恩斯为代表的主张政府干预的凯恩斯学派在假设货币供给是外生的前提下,认为货币政策是有效的。

      同样Tobin在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通过Q值理论,认为货币政策能够促进实体经济的增长,货币政策是有效的Bernanke和Blinder通过理论和经验实证分析,认为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货币、信贷渠道对实际产出产生影响③随着数理化工具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不断推广,许多研究学者纷纷采用数理工具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探讨King和Waton(1992)、Serketis 和Krause(1996)均采用不同的假设条件,在对美国的数据进行季节性调整后,发现实证的结果支持长期货币中性,即通过货币政策改变货币量来影响实际产出是无效的而Boschen、Otrok(1994)通过加入虚拟变量,对美国、澳大利亚两个国家的货币供给量和GDP 进行分析,实证结果是货币政策并非完全是中性的④上述国外研究清楚地表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不存在一个明确的定论,货币政策到底对经济增长有无作用在新古典自由学派与新凯恩斯学派之间存在严重的分歧,而这种分歧来自两个学派本身所存在的假设条件的差别尽管存在这种差别,但两个学派的研究基础依然是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只是在政府要不要干预方面存在很大的分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尤其是经济的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政府在调控经济方面担当怎样的角色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可回避的问题。

      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政府的角色是从大包大揽转变为市场的裁判者,政府在经济方面的作用逐渐减少但伴随市场化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政府又想加强自己在宏观经济方面的作为作为政府介入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货币政策,成为政府积极介入经济运行的主要工具因此,随着中国货币市场化不断推进,国内学者同样用实证方法来检验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刘斌(2001)认为,中国的货币政策是符合货币主义观点的,即短期内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是有冲击的,但是从长期来看,这种冲击的影响越来越弱⑤陆军、舒元(2002)通过使用格兰杰因果检验以及Fisher 与Seater 的长期导数的检验方法,发现中国在1978—2000 年间GDP 是货币供应量的格兰杰原因,长期内货币是中性的,因此认为试图通过扩张的货币政策实现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是不可能的⑥但与此同时,国内还有一些研究认为货币政策是有效的刘金全和郑挺国(2006)发现,中国货币政策的作用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经济衰退时期对实体经济的刺激效果要好于经济扩张时期的效果⑦曾令华、李红光(2007)、杨定华(2008)实证研究证明,货币供应量作为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在现阶段仍然是有效的⑧。

      闫力、刘克宫等人(2009)利用VAR 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国货币政策是有效的,同时货币政策效应呈现出非对称性,货币政策紧缩效应大于扩张效应⑨除了上述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以外,关于货币政策效果方面,近年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货币政策效应的非对称性方面,并且,非对称性的研究已经成为货币政策效应研究的主流所谓货币政策效应的非对称性,首先强调实施货币政策是有效的,只是效果不对称而已具体而言,有以下方面的内容:扩张的货币政策在促进增长方面与紧缩的货币政策在抑制通货膨胀方面相比,前者效果更差;或者是,在某种经济运行环境下,比如经济出现过热的情况下,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在抑制通货膨胀的同时,却抑制了经济增长,并且幅度更大;而经济衰退之时,扩张的货币政策没有有效地刺激增长反而促进了很高的通货膨胀Tsiddon、Caballaro、Engel以及Mankiw等人的模型分析了粘性工资以及价格调整的成本等因素,证明了扩张性货币政策无效论Cover(1992)在对美国季度数据的分析后得出不论货币供给是否预期正的,货币供给冲击对产出没有影响, 负的货币供给冲击会导致产出下降的结论⑩Sensier、Osborn和Ocal(2002)通过STR 模型对三个月期基准银行债券利率进行研究并模拟了利率作用效果来分析英国的货币政策效果。

      结论表明,在双开关变量模型中,不对称性表现得较为强烈;在单开关变量模型中,利率是开关变量,不对称性表现得较弱Kim(2002)采用浮动法分析了美联储的基础数据他认为,20世纪80年代前美国货币政策的效果具有显著的非对称性,在模型中表现为非线性特征我国对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的研究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不俗的成绩刘金全、刘兆波(2003)利用TARCH、EARCH、CARCH三种模型,引入实际GDP 增长率波动成分检验出货币政策对于实际产出波动性影响的非对称性效果他们认为,货币政策效果的非对称性在我国是确实存在的,价格调整非对称、投资调整非对称以及人们预期形成和调整的非对称都可能是货币政策非对称的来源赵进文、闵捷(2005)采用LSTR模型和LM检验统计量检验了1993年第1季度至2004年第2季度期间我国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结果表明:该期间我国货币政策操作在效果上表现出明显的非对称性,具有很强的非线性特征然而在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检验上,实证结论并不理想然而,以往国内的研究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即没有考虑我国独特的市场经济体制尽管国内采用了目前国际学术界前沿的研究方法,利用中国已有的一些宏观经济数据进行实证,可得出的结论常常与现实货币政策执行的结果大相径庭。

      其中的原因可能是没有考虑我国货币政策实施的基础条件在这些基础条件中,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可能是我国诸多经济问题中最突出的三、变量选取、模型及检验结果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检验,以往研究主要是首先选择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某个变量来刻画货币政策,比如贷款余额、利率等等;然后采用经济增长或者是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策效果的变量毕竟,传统的货币政策目标是经济增长、物价稳定、促进就业等,但从根本意义而言,还是围绕促进增长,如果货币政策在刺激经济增长方面没有作为,就可以表述为货币政策的无效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指的货币政策无效并不是说货币政策完全没有效果,而是指近年我国频繁使用的货币政策在促进实体经济增长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2011年通货膨胀率一度超过6%,到2012年7月份通货膨胀率在2%左右,说明紧缩的货币政策在遏制通胀方面还是有效果的,但在刺激增长方面,货币政策的效果到底如何还是需要通过科学方法来予以检验的1. 变量选取、处理及数据来源考虑到我国是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结构,这决定了我国货币传导机制应以信贷传导机制为主因此,本文货币政策的刻画采用衡量信贷规模的信贷余额(πt);而货币政策效果的衡量自然采用经济增长。

      由于我国目前GDP没有公布月度数据,本文采用月度工业增加值来替代(yt);并采用通货膨胀率CPI来修正名义的工业增加值以反映实际的经济增长问题本文对数据进行如下处理:实际月度工业增加值Lnyt:用月度工业增加值除以消费价格指数得到实际月度工业增加值,并取自然对数实际信贷余额Lnπt:用信贷余额πt作为信贷渠道的代理变量,用消费价格指数折算成实际信贷余额,并取自然对数本文主要检验金融危机后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因此,本文选取样本数据的时间范围是2008年1月到2011年12月的数据全部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和中国人民银行网站2. 模型的建立及检验结果(1)单位根检验由于大多数宏观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为防止伪回归现象的发生,必须对所有经济变量做平稳性检验,确定其单整阶数本文采用ADF (Augmented Dicky-Fuller)方法对于时间序列CPI、Lnπt、Lnyt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证实,上述3个序列均为非平稳序列,因而对上述3个序列进行一阶差分后,再进行ADF检验,则显示差分序列均为平稳的(见表1)2)VAR模型的建立由于信贷余额与宏观经济产出和通胀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内生关系,本文使用VAR模型;其优点在于:它不需要对模型中各变量的内生性和外生性事先做出假定。

      VAR模型的解释变量全部为滞后变量, 因而可以描述变量之间的动态联系滞后p阶的VAR模型可以表示如下:Yt=Φ1Yt-1+…+ΦpYt-p+H1Xt-1+…+HpXt-p+εt (1)在上述模型中,Y和X分别是以向量形式表示的宏观经济变量(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货币工具变量(银行信贷、利率),而ε是随机扰动项的向量形式Φ和Η分别是相应变量的系数矩阵其中,Yt为n×1阶时间序列向量, ε为n×1阶扰动向量, εt~iid(0, Ω),Φ和Η是待估计的n×n阶系数参数矩阵我们用平稳时间序列CPI、Lnπt、Lnyt来构造VAR模型,以探究这些变量之间的深层次关系本文VAR模型中变量进入的先后顺序为Lnπt、CPI、Lnyt;笔者根据AIC最小准则来确定VAR(p)的阶数值p我们发现当p取2的时候AIC最小,且不存在大于1的AR单位根,所以滞后阶数选23)Granger因果检验在构建VAR模型的基础上, 我们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金融危机后货币政策所产生的信贷余额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之间的因果关系, 具体检验结果见表2从检验结果来看,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央行连续多次调整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这使得我国信贷余额大幅增加,但信贷余额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这可能是由于我国投资的低效率或者财政政策和外汇占款的兑冲作用削弱了信贷渠。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