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外农村中小学合并研究.doc
8页国内外农村中小学合并研究摘 要 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展开,教育资源调整己经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一味地追求合并的速度与数量,而缺乏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地理环境和基础设施等配套情况的研究,致使合并调整中的出现了很多问题,导致了部分地区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倒退本文对比和借鉴中外农村中小学合并在这些方面的研究与做法,重点调查了农村人口异动、交通设施条件问题,探讨了小规模办学和寄宿制办学的途径,对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和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整个社会城市化进程,有着重大的意义关键词 农村 中小学 小规模学校 寄宿制一直以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推行的是三级办学管理体制:村办小学,乡办初中,县办高中的办学格局20 世纪 80 年代初,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为了整合教育资源,推动义务教育的普及,进行了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农村中小学合并,撤并了一批规模过小的“麻雀”学校,初步整合了当时的农村教育资源。
但是随之而来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匀、农民子弟上学出行半径过远的问题日趋明显20 世纪 90 年代后,由于外出打工和生育率下降,农村生源逐渐减少,农村教育经济更加困难,教师资源渐渐流失,致使更多的农村中小学学校荒废 农村中小学学校布局调整是农村现代化发展这一客观历史趋势的产物,尚处于实践探索阶段,必然出现了很多需解决的问题国外很多国家都经历过农村学校的合并、教育资源调整的阶段,历时百余年,产生了众多的研究结果,取得了不同的成果我们在从事武汉市教育局科研项目《武汉市新农村建设中中小学布局规划与建设研究》 ,对比和借鉴中外农村中小学合并这些方面的研究与做法,对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和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整个社会城市化进程,有着重大的意义一、教育的公平性目前,中国的义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情况比较严重,突出表现为地区间、城乡间及校际间办学条件差异巨大我国《义务教育法》赋予了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基本解决了教育机会公平问题;但现实中,特别是在贫困农村地区,教育不平等的情况较为普遍。
课题调研中发现,武汉新洲农村地区,在“十五”到“十一五”期间,由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快,新洲区中小学数量减少了约 3/4目前,由于计划生育使学龄儿童减少,越来越多的农民又离乡打工,导致的农村的生源持续减少新洲区中小学,平均36.5 个村湾一个小学,126 个村湾一个初中一个小学平均服务人口 1.25 万人、4.2 平方公里一个初中平均服务人口 4.3 万人, 14.6 平方公里教育设施的服务范围太大,一个班一般在 60 人以上而很多小学生平均上学出行在 3 公里左右,中学在 5 公里左右部分山村小学出行约 10 公里山路很多小学和中学实行住宿制,导致农村家庭在出行成本和住宿成本上增加,对留守儿童尤其不利这种不合理布局显然导致了事实上教育的不公平二、农村中小学合并问题的普遍性俄罗斯农村地区同样广阔据谷静(2007)研究,俄罗斯现有的 6.14 万所普通中等学校中有 4.8 万所农村学校,比城市多两倍,这些学校要承担 600 万农村学生的教学、教育任务。
由于俄罗斯地域辽阔,农村学校一直保持着较小的规模已成为传统,据统计,每位农村教师平均有 9 个学生,大约 20%的农村学校的学生少于 10 人,但是并不因为小而就必须拆掉学校1992 年后,俄罗斯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促进农村教育的恢复和发展,在政策上对弱势群体和农村地区教育提供法律保障,保证贫困地区同样有受教育的机会而美国建国二百余年来,农村学校合并也持续了整整百余年,其间经历了合并、反对合并,反反复复几个阶段,是一个缓慢的,稳步发展的过程自 19 世纪已经开始,大规模合并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导致了农村小规模学校大量合并,数以万计的学校被撤并20 世纪 60、70 年代以来后,合并带来的负面影响渐渐凸显,加上教育公平理念及乡村复兴运动兴起,促使人们开始从各个方面深 入反思与研究这一政策行为三、民工潮问题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变动决定了农村学校合并和布局调整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必经阶段忽视了社会发展阶段和人口异动情况,盲目进行撤并,或制定政策不从地区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及人口稳定政策上入手,都会导致政策实施的困境。
由于经济的崩溃,俄罗斯的农村人口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涌向城市,75%的人居住在城市,直接导致了农村教育的瓦解,很多地方学校被撤并在美国,农村人口异动反反复复也持续了近百年上世纪出开始,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流动到城市,导致了促成了农村经济的薄弱,生源减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人口又有了一个逆转,由于城市生态恶化和交通工程的发展,出现了迁居农村小城镇的热潮,美国学者汤姆.摩根称之为“乡村复兴运动” ,人口出现了正的增长我们国家,由于一直以来的城乡二元化道路,导致了城乡差异很大,从上世纪改革开放后,就出现了巨大的民工潮和空心村现象,村庄没有凝聚力,中小学生源急剧减少,上世纪 40-50 年代为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村村都有的不完全小学,轰然关闭新农村中小学建设如果不考虑人口异动问题,没有新农村建设的“乡村复兴运动”成功,恐怕难以达到成效 四、合并与交通问题20 世纪初美国更掀起了改善公路的运动1910 年美国成立了“美国公路改进协会” ,各州拨款数百万美元改善乡镇和各县公路。
20 世纪 30 年代大的私营汽车公司大力宣传与推广其新制的校车这使运送学生去更集中的学校成为了可能,也给合并的大规模实施铺平了道路在此基础上,美国开始近 50 年的农村中小学合并但是根据廖英丽(2008)的研究,美国大多数农村学生坐校车的经历很不愉快,他们会非常漫长的校车路程85%的学生经历超过半个小时的单程时间,还有学生单程时间超过了 1 小时另外,农村地区的路况不好,通行能力差,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但是在中国,布局结构调整后,学生上学交通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有的学生距学校 10 公里甚至更远,不得不住校,给学生家长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现在农村的村村通和湾湾通道路虽然基本实现,但是道路等级较低,道路宽约 2.5-3.5 米,山路崎岖,道路无路灯和道牙等基本安全设施很多村民集中包车送儿童上学,既增加了经济负担,安全问题也非常令人担忧五、小规模学校运动很多学者认为小的乡间县镇学校是低效的,缺乏条件和浪费资源的,应该与其他这样的学校合并然而,恰恰相反,大部分农民喜欢他们的地方学校,不想让孩子走更远的路程去陌生地方上 学,对课程的改革也持怀疑态度。
上世纪 90 年代晚期,美国出现了小规模学校运动,一些人指出那些小学校完全可以利用其他合并替代方案克服自身固有的问题,也可避免因合并带来的大规模的各种问题与影响由于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农业人口的转移带来的合并现实需求较大,合并遭遇的异议较小;随着几轮大规模合并的结束,有些学校已经经历了几次合并,合并的负面影响日甚,农村不满的情绪日盛在农村学校合并的过程中,美国政府根据各地实际保留了一些小学校,包括“一师校” 并设立了专项基金,招募和挽留教学点教师这些学校都地处偏僻山区,经济落后、教师待遇低下、教育教学压力相对较大,优秀或合格的教师都不愿去那里任教对此,通过立法设立的专项基金用于招募和挽留农村教师一是用于减免到贫困地区任教的师范生的贷款二是对在偏远农村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进行物质激励,以保障这些地区的孩子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激励包括提高工资待遇、发放奖金、提供安家补助等六、寄宿学校在国内,寄宿制被寄予厚望能解决教育资源集中高效和农村居住分散现状矛盾的,事实上对于 6 岁的小学生要求寄宿是否合理?其交通设施支撑条件和搭车的成本又有何保证呢?寄宿制建设不完善则是目前最大的困难集约建校后,大量的学生涌入中心学 校,其校舍、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却没有及时得到扩充。
根据华灵燕等人(2006)的调查,对于学生,每学期的住宿费初中 40 元,小学 25 元,每顿的伙食费平均是 1.5 元,平均每月的生活费是 120 元左右,再加上交通费,家长得为孩子的住校而每学期额外支出 1000 元左右,这对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来说,是一个相当沉重的负担在美国,设立了各种具体的政策解决合并和寄宿学校问题例如设立专项基金,解决学生家庭负担专项补助资金主要解决以下两方面问题:一是解决学生的交通问题美国政府通过立法建立起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免费交通服务体系的法制化被看作是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和学校合并的基本保障具体做法是,由州政府安排交通车,或由学生家长自己安排交通车,费用由州政府承担二是解决学生寄宿补助和住宿生家长陪读问题对于学生因住宿需家长陪读而产生的经济负担,美国政府也制订法律予以补助七、总结新农村撤并建设和农村空心村现象都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要持续很长的历史阶段来解决,要完成“乡村复兴运动” ,由此才能在此基础上制定较科学的中小学的布局策略合并或者是合并替代,都必须有一个过程,不切实际地要求各村的初中、小学完全集中到乡镇中心学校,而缺乏充分考虑当地的人口密度、人民意愿、地理交通、农民经济负担等实际情况,忽略中心学校 的建设和配套情况,是不可能规划好农村教育资源的。
参考文献:[1]谷静.转型期俄罗斯农村基础教育体制变革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2]廖英丽.美国农村中小学合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3]杨秉翰,刘畅.日本中小学建设标准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西南大学学报,2008.3:129-134.[4]杨清溪,赵慧君.当前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反思[j].中国农村教育,2010.4:50-53.[5]庞丽娟.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原因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6.4: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