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鱼类的泄殖系统》.docx
6页鱼类的泄殖系统》第一节排泄系统-排泄系统的主要功能是:-(1)排除对鱼体有害的代谢最终产物,如氨、尿素、酸根等;-(2)维持体液理化因素的恒定,以保证组织器官正常活动时所必需的内部环境条件,如水的平衡,渗透压及酸碱平衡等排泄器官主要包括一对肾脏及其输导管• 一、肾脏肾脏是鱼类主要的泌尿器官,它在发生上经过前肾和中肾两个阶段肾脏起源于中胚层的生肾节一) 前肾-前肾是鱼类胚胎时期的主要泌尿器官1)部位一一于体腔最前端背面2)构造一由许多按节排列的前肾小管组成3)前肾排泄废物的路径:肾动脉〜肾血管小球〜体腔〜肾口一前肾小管f前肾管f泄殖腔一体外4)前肾在不同鱼类中的情况:•①前肾为绝大多数鱼类胚胎时期的泌尿器官•②少数鱼类在仔鱼期前肾仍有泌尿机能,而在成体则几乎完全没有作用,如鲟鱼•③个别鱼类在成体前肾仍保留泌尿机能,如光鱼•④绝大多数鱼类成体前肾退化,不具泌尿机能,残留部分称为头肾,成为一拟淋巴组织,有毁灭陈旧血球的功能,又能形成白血球,也是一种造血器官二) 中肾-中肾是鱼类成体的泌尿器官1、部位一肾位于体腔背壁,鳔的背方,腹面覆有体腔上皮2、构造一由许多肾小体和中肾小管组成,彼此以结缔组织及血管隔开,形成块状组织。
中肾小管由单层的腺上皮细胞组成,有的已失去与体腔的联系,有的一端还借肾口通向体腔肾小球囊或包氏一肾小管的一端呈盲囊状的球形扩大,前壁向内凹入形成具有两层细胞的杯状深凹血管小球一主动脉的分支血管伸至每一肾小球囊结成一团形成球状的微血管球肾小体或马氏一肾小球囊及其内壁相密接的血管小球合称为肾小体或马氏体二、输尿管-胚胎期:前肾一一前肾管:输尿管-成体:中肾一一每侧由前肾管分裂为二吴氏管(中肾管):输尿管•米氏管:乞退化;早输卵管(有些鱼类)-输尿管壁具有三层:粘膜层、肌肉层、纤维层三、膀胱-鱼类的膀胱有两种类型:-1、输尿管膀胱:是输尿管后端扩大而成,大多数鱼类属此类型2、泄殖腔膀胱:由对着中肾管开口的泄殖腔壁突出而成,所以中肾管与膀胱之间缺乏直接的联系,内鼻孔亚纲属此类型四、各类鱼泌尿器官的特点•(一)软骨鱼纲-板鳃类的中肾分为前后两部分:• 前部--无排泄功能,在雄鱼成为精巢的附属部分称为附睾雌鱼则十分萎缩• 后部--具有排泄功能板鳃类的输尿管:• 雄体:中肾管作输精管;在肾脏后部另有中肾辅助管集合成输尿管;米勒氏管退化• •尿液经:输尿管T泄殖窦T泄殖腔T体外雌体:中肾管作输尿管;米勒氏管成为输卵管,具膀胱。
•尿液经:输尿管T膀胱T泌尿窦T泄殖腔T体外-全头亚纲的肾脏及中肾管的情况与板鳃亚纲相似,所不同的是全头亚纲无泄殖腔,直接开口于体外二)硬骨鱼纲-硬骨鱼类成体以中肾行使泌尿机能,前肾已经退化真骨鱼类的肾脏大致分为五种类型:• 1、左右肾脏合并,前部有头肾,形稍肥大,如鲱形目鱼类•2、肾脏中部及后部合并,头肾明显,如鲤科鱼类•3、肾脏后部左右合并,前部有头肾,如鲻、鲈、褐葛鲉等鱼类•4、左右肾脏完全合并成细条状,头肾不明显,如海鲅科鱼类•5、左右肾脏完全分开,头肾不明显,如鮟鱇目鱼类少数硬骨鱼类如海龙科、巨口鱼科、蟾鱼科等,肾脏完全缺乏肾小体,称为无球肾脏真骨鱼类没有泄殖腔,输尿管通入成对的或单一的膀胱后,即以泌尿孔的形式开口于生殖孔后方,或与生殖孔开口于泄殖窦,再通体外五、尿液的成分-鱼类尿液是无色或黄色的透明液体尿液的成分:• •水份有机物:常有尿素、尿酸、肌酸、肌酸酐等• 无机盐:主要是钙、钠、镁、钾、磷酸盐、氯化物、硫酸盐及碳酸盐等不同鱼类中有很大的区别:• 淡水硬骨鱼类:通过鳃可以直接将氨排出体外,所以氨的含量在尿中很少• 海水硬骨鱼类:因缺少水分(或酶系统不同),多将氨转变为氧化三甲胺、尿素、尿酸等排出体外。
• 海水软骨鱼类:尿素含量较高六、鳃与肾脏的排泄机能-(一)鳃的排泄机能-鳃除去交换气体和排除二氧化碳外,也进行氮化物和盐分的排泄,鳃主要排泄容易扩散的物质,如氨和尿素海水硬骨鱼类的鳃上有特殊的泌盐细胞,向外分泌盐分,借以调节血液的渗透压肾脏主要排泄氮化物分解产物中比较难的扩散的物质,如尿酸、肌酸及肌酸酐等二)中肾的排泄机能-肾脏的泌尿机能主要通过肾小体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而完成的进入肾小球囊的过滤液是除蛋白质及血球外,血液中溶解的物质,包括代谢产物、水和营养物质肾小管的重吸收,将过滤液中的水分、葡萄糖、氨基酸及有固离子——钠、钙、镁、氯等大部分被重吸收回血液被重吸收完毕的过滤液中主要是对鱼体有害的物质,作为尿液排出体外-板鳃类的尿素是调节渗透压的重要因素,因此,它的肾小管有一段特殊部分,能收回尿素,同时盐分也大部分回收缺少肾小体的鱼类,其泌尿作用均通过肾小管来完成七、渗透压的调节——水与盐分的平衡•(一)淡水鱼类-1、排水:肾脏发达,大量排尿2、保盐、吸盐:a)肾小管吸盐;(2)鳃上吸盐细胞吸盐;3)从食物得盐•(二)海水硬骨鱼类-1、保留、补充水分:a)肾小球不发达,少排尿;2)从食物中得水;(3)多吞海水-2、排盐:鳃上排盐细胞排盐•(三)海水软骨鱼类-依靠尿素来保持水分的动态平衡。
•尿素T水T血液浓度I排尿量T尿素J・尿素I水I排尿量I尿素T四)洄游性鱼类-鳗鲡在淡水中生活时,主要依靠肾脏调节水分,当它入海生殖时,则在鳃上产生特化的排盐细胞,将多余的盐分排出体外而保留水分赤鳉的鳃细胞在海水中所排出盐分,而在淡水中则能吸收盐类第二节生殖系统-鱼类的生殖系统是由生殖腺(精巢、卵巢)和生殖导管(输卵管、输精管)所组成此外,进行体内受精的鱼类,其雄体有特殊的交接器一、雄性生殖器官•(一)精巢-1、板鳃鱼类-精巢一般呈乳白色,多数成对,借精巢系膜连于体腔背壁,精巢壶膜在精巢内平行排列,系膜上有许多极细小的输出管与肾脏前部发生联系2、真骨鱼类-真骨鱼类的精巢根据显微结构可分为两种类型:•壶腹型精巢(又称鲤型精巢):这类精巢为鲤科鱼类所特有,另外,鲱科、鲑科、狗鱼科、鳕科及鳉科等也属该型从精巢膜上伸出隔膜,将整个精巢分割成圆形或长圆形的壶腹•辐射型精巢(又称鲈型精巢):这类精巢为鲈形目鱼类所特有由精巢膜伸入精巢而形成辐射排列的叶片状二)输精管•1、软骨鱼类-板鳃类:以中肾管(吴夫氏管)作为输精管,输精管的前方多迂曲,向后方则渐变直,并扩大成贮精囊,其末端又突出一对长的盲囊,称精囊,系退化了的米勒氏管的远端部分。
贮精囊通入尿殖窦,再经尿殖乳头开口于泄殖腔全头类:无泄殖腔,输精管经尿殖窦独立开口体外•2、真骨鱼类-输精管与肾管无关,由腹膜褶联接形成的管道作为输精管三)交接器匚体内受精的鱼类,雄性多具有交接器板鳃类、全头类•雄性的腹鳍内侧生有交接器,也称鳍脚,交接器内具有软骨,沿交接器的全长有沟或管,精液可顺此流出真骨鱼类•一般无交接器,但鳉科鱼类多数为体内受精,形成比较简单的交接器,有的是生殖管或尿殖乳突向外延长而成的管状突起,有的是臀鳍前方几个鳍条扩大形成沟管连接在生殖孔二.雌性生殖器官•(一)卵巢-鱼类的卵巢有两种类型:• -1、游离卵巢(裸卵巢)卵巢裸露在外,不为腹膜形成的卵巢膜(或称卵囊)包围,卵子成熟时,自卵巢上脱落到腹腔,经输卵管排出体外这类卵巢为板鳃类、全头类、肺鱼类、圆头类、全骨类及部分真骨鱼类所具有,系代表原始的结构2、封闭卵巢(被卵巢)卵巢不裸露在外,而为腹膜所形成的卵巢膜包围,成熟的卵子不落于腹腔而落于卵巢腔中,经输卵管输出体外,这类卵巢为大多数真骨鱼类所具有,系代表高级的结构二)输卵管-1、软骨鱼类-输卵管为米勒氏管左右输卵管在肝脏前方延伸成合一的输卵管腹腔口,卵子由此进入输卵管,输卵管前端较细,受精在此进行。
其后有一扁平卵圆形膨大的卵壳腺,受精卵经过此腺被包上卵壳,该腺体在卵生种类比胎生种类更加发达输卵管后部扩大成为子宫2、其它具有游离卵巢的鱼类,其输卵管也是米勒氏管,如全骨类、肺鱼类、部分真骨鱼类3、大部分具有封闭卵巢的真骨鱼类,其输卵管是由腹膜褶联接成的管道4、有些真骨鱼类的输卵管有某种程度的退化或消失,见于裸卵巢鱼类(如鲑科、胡瓜鱼科、鳗鲡科及泥鳅等)三)产卵管•很少数种类,其输卵管延伸到体外形成延长的产卵管如雌鳑鮍鱼的产卵管便于把卵子产入河蚌的外套膜中,让受精卵在其中孵化三.生殖细胞•(一)精子-鱼类的精子按其形态结构可以分为三大类:•螺旋形精子--系板鳃鱼类特有,头部特别长,具顶体,呈螺旋形,顶端尖锐•栓塞形精子--系七鳃鳗、鲟鱼和肺鱼类特有,头部呈稍长的栓塞形•圆形精子--系真骨鱼类所有,头部呈圆形,但有些种类为椭圆形,扁圆形等•(二)卵子-鱼类的卵子为端黄卵,卵黄丰富,原生质少,是分极分布的原生质偏于动物极,卵黄偏于植物极大多数已成熟的和在水中膨胀的卵子是圆球状有的呈梨形四.生殖管与泌尿管在末端开口上的关系-1、板鳃类的雄鱼:输精管(中肾管)和输尿管(中肾辅助管)共同开口尿殖窦T泄殖腔T体外。
2、板鳃类的雌鱼:•输尿管(中肾管)T泌尿窦T泄殖腔T体外・输卵管(米勒氏管)_t-3、真骨鱼类有些种类(多为雄鱼)・生殖孔T泄殖窦T体外・排泄孔_T-4、真骨鱼类的有些种类生殖孔与排泄孔各自独立开口于体外(多为雌鱼)-5、生殖管开口于膀胱,如海鳝6、生殖管与肛门开在一起,如江鳕7、生殖孔与肛门及泌尿也共同开一总口,如海龙五、雌雄异形与性征-第一性征一一是指那些与鱼类本身繁殖活动直接有关的特征如卵巢、精巢、鳍脚等第二性征一【是指那些与鱼类本身繁殖活动并无直接关系的特征主要有:(1)个体大小(2)色泽的差异(3)追星的出现(4)鳍的变异(5)其它方面六、雌雄同体和性逆转-软骨鱼类中并未见到雌雄同体现象真骨鱼类中个别种类有雌雄同体现象,如脂属的某些鱼性逆转:黄鳝,由雌变雄七、生殖方式-1、卵生;2、卵胎生;3、胎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