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当前产能过剩五论.docx
16页我国当前产能过剩五论 鲁保林 陆茸[内容摘要]关于本轮产能过剩的特征、性质、根源与治理方案等,本文研究认为:(1)工业领域的产能过剩已经由局部向整体恶化2)产能过剩主要是由于国内外需求急剧萎缩引致的,不能完全归因予举制性缺陷3)政府与市场关系失衡未能有效防范,甚至加剧了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4)从“补短板”的角度看,相当一部分过剩产能可以转化为“有效产能”5)治理产能过剩应从供需两侧同时发力,一方面增加有效供给,适应和引领需求结构转型;另一方面扩大有效需求,支撑和带动供给能力提升[关键词]周期性过剩;补短板;政府与市场;供需两侧2008年以来,全球经济金融危机不断深化,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体进入第五次长波周期的萧条阶段,中国经济也步入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增长速度换挡期,长、短期矛盾相互交织导致我国出现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最为严重的产能过剩目前,学术界关于本轮产能过剩的分析和判断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产能过剩的主要特征多数学者认为,当前的产能过剩主要存在于低端产品和传统产业,低端供给过多,中高端供给不足但是,也有学者指出,我国经济是整体产能过剩。
第二,当前产能过剩的诱因部分学者认为,目前的过剩为体制性产能过剩,产能过剩的发生与以审批制为特征的产业政策、政府对市场机制的干预等因素有关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2016)则认为,“钢铁、煤炭、有色金属、水泥等行业产能的严重过剩既有周期性原因,也有结构性原因我国经济下滑更多是外部性、周期性因素造成的第三,产能过剩是否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失衡有关?一些学者指出,地方政府对经济活动过度干预造成了目前的产能过剩,因而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可以规避产能过剩第四,市场对当前的过剩产能是否还存在一定的消化空间?韩国高(2013)认为,过剩行业的供给已绝对超过了市场需求,市场已经没有足够的消化能力史正富(2016)提出,应通过补短板来“用”现有的过剩产能林毅夫(2016)指出,如果投资用来补短板,不仅不会造成过剩产能,而且还可以消化钢铁、水泥等国内现有过剩产能第五,治理产能过剩是否要放弃需求管理?魏杰、杨林(2016)认为,需求管理创造出的需求是不健康的,继续实施需求管理只能造成“滞胀”郑新立(2015)认为,扩大需求特别是扩大内需,已成为当前宏观经济政策最重要的选择本文从五个方面梳理了学术界的主要论点与分歧所在,以期从不同侧面去厘清本轮产能过剩的基本轮廓,并运用政治经济学方法把握其形成机理和具体根源所在。
一、局部过剩还是整体过剩学界普遍认为,当前的产能过剩主要表现为结构性产能过剩,即低端产品过剩与高端产品供给(能力)不足并存,其主要矛盾在于供给结构不适应或滞后于需求结构的转变,这一判断既抓住了本轮产能过剩的独特之处,也指出了供给侧的短板所在魏琪嘉(2013)研究发现,我国传统产业的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严重,但一些高端产品如高精钢、大型发动机的需求主要依靠进口周劲、付保宗(2011)认为,结构性产能过剩在较大程度上源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滞后于需求结构的升级邱海平(2016)认为,由于供给的产品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造成了消费能力外流从价值链视角来看,我国制造业大多分布于价值链低端的加工制造环节,进入门槛较低,易于陷入过度竞争和无序竞争近年来,由于成本上升较快,加工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逐步减弱,因此,我们并不缺乏制造低端产品的能力,但缺乏高精尖的技术总体来说,高端产品的供给能力比较薄弱当然,如果仅仅是低端产品、低端产能存在过剩,那么当前的产能过剩只能算局部过剩但是,有学者指出,“中国的闲置产能除了集中在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属于技术密集型和附加值率较高的行业,如电子设备、专用钢板等。
于立、张杰(2014)认为,“尽管某些行业仍存在产能不足问题,但不可否认我国经济是整体产能过剩,并非是有多有少、多少相抵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考察工业增加值、出厂价格等指标,则不难发现,金融危机以来,工业领域的产能过剩已经由局部向整体恶化第一,工业增长明显疲弱2007年以来,工业增速大幅放缓,从之前的两位数增速下降到目前的个位数,2015年工业增速仅相当于2007年的1/3(见图1)第二,工业品出厂价格全面下跌2015年12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30个主要行业出厂价格同比涨跌幅数据显示,除了烟草制品业、纺织服装服饰业、医药制造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这四大行业外,26个主要行业(占30个主要行业的近90%)的出厂价格都出现下跌第三,利润同比下降行业数量增多,亏损额扩大如表1所示,2013年以来,利润同比下降的行业日渐增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额逐年增长,亏损面由2011年的9.35%上升至2014年的11.5%,亏损不断侵蚀利润第四,工业投资增速大幅减缓2012年以来,随着“四万亿元”投资的刺激效果逐年递减,工业企业盈利能力不断恶化,利润增速快速下滑,尤其是最近两年,利润已呈负增长态势(见图2)。
由于企业对盈利和投资预期比较悲观,企业家信心指数持续走低,投资动力不足,固定资产投资快速下滑(见图3和图4)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5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仅为7.7%从近几年工业运行的总体状况来看,金融危机以来工业领域的产能过剩已经由局部向整体恶化,过剩的压力不仅存在于低端产业与传统产业,也存在于高端产业和新兴产业那些与房地产业和基建投资相关的钢铁、水泥、建材等产业,或者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前些年依靠低生产要素成本扩张的出口导向型加工制造业面临的问题相当严重有学者指出,金融危机之后,产能过剩的范围已经从钢铁、水泥、有色等传统产业扩大到造船、汽车、机械以及多晶硅、风电设备等新兴高科技产业低端产品和高端产品均出现过剩,甚至出现同一产业内部高端产品卖不过低端产品的情况房地产业的过剩程度也丝毫不逊于制造业,“去库存”任务异常艰巨截至2015年年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达高达71853万平方米,相当于当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28495万平方米的一半,若按人均住房30平方米计算,可以满足2395.1万人的居住需求如果把商品房在建面积、保障房以及小产权房、自建房等也考虑在内,楼市的过剩超乎想象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工业和房地产业快速成长是我国国民经济超常增长的主要源动力。
2012年以来这两大增长引擎动力日益减弱,压力迅速传导到至钢铁、建材、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引发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危机据有关学者分析,在调查的39个行业中,有21个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低于75% 二、周期性过剩还是体制性过剩关于当前产能过剩的诱因,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看法认为,当前的产能过剩由萧条和衰退导致的需求萎缩引发,属周期性产能过剩另一种看法则认为,目前的过剩属于体制性产能过剩,与我国一定时期内特有的治经济体制相关具体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地方政府具有强烈的投资冲动(源于官员的晋升激励或者财政压力,或者是GDP导向的政绩考核体系),二是生产要素价格长期被抑制(源于地方政府对土地、金融等生产要素价格的不正当干预),因此地方政府是重复投资、过度投资以及产能过剩的幕后推手江飞涛等(2012)认为,“体制扭曲才是中国出现产能过剩顽疾的关键所在于立、张杰(2014)提出,中国以审批制为特征的产业政策导致竞争性行业出现了整体性以及长期性的产能过剩杨振(2013)认为,产能过剩来自于政府对市场机制的干预和产业政策对企业投资和退出决策的扭曲激励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可能没有这样或那样的体制机制问题应当说当前的产能过剩与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有一定关联,但不能完全归结为体制性缺陷,至少来说,体制问题不是主要根源。
第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制约,任何市场主体都难以做出完全准确的投资预期,投资与生产肯定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无论是地方政府、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是说外资企业,都概莫能外第二,改革开放伊始,经济体制改革就围绕着如何加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这一问题来推进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政府对市场微观主体的直接干预与之前相比,已大为减少,但是产能过剩的发生却越来越频繁第三,需求萎缩是引发当前产能过剩的导火索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出现了两轮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都与在外部经济危机的严重冲击下国内经济关系失衡加剧有关商务部部长助理张骥指出,“钢铁是工业的‘粮食,是经济发展的‘粮食,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吃‘粮食的一方‘得病了,‘胃口不好了,显得‘粮食过剩了……全球需求萎缩和经济下行是目前钢铁和其他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2002-2007年,我国出口平均年增30%、投资年增26%、最终消费年增16%,……外贸依存度达50%-70%,[本文来自于wwW.zz-news.cOM]“外需”是拉动高速增长的第一位因素2008年以来,国内外需求严重萎缩使得我国的供给日趋相对过剩。
造船行业很有代表性,2007年全球造船市场成交量达到2.7亿载重吨,2009年全球造船新订单量则大幅减少至4219万载重吨,2010年虽恢复到1.37亿载重吨,但过了两年又降至4686万载重吨,仅仅是金融危机前的1/6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来看,与2002-2007年相比,2008年以来,消费、投资、出口增速已大幅衰减(见图5),特别是2012年以来,投资和出口下滑的幅度非常厉害正如表2所示,投资增速由2002-2007年的年均25.85%下降到2012-2014年的年均16.9%,出口增速由2002-2007年的28.27%下降到2012-2014年的5.46%2015年,投资和出口进一步萎缩,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11.8%,出口则负增长1.8%因此,从诱发因素和供求关系来说,萧条和衰退导致的国内外需求萎缩是引发当前我国产能过剩和经济下滑的导火索,萎缩的需求和既定的产能供给不匹配,导致供需出现失衡,进而形成过剩我们不能否认,地方政府的GDP情结导致它们放任了某些环境、安全、技术、能耗等不达标项目的过度或重复投资,但是,地方政府不是本轮产能过剩的主要幕后推手相反,如果把需求萎缩引发的产能过剩归咎于地方政府,进而在制度安排中弱化地方政府的发展职能,就会逐步消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独特优势。
笔者认为,比较可取的做法是,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既要发挥地方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的主观能动性,也要避免出现那种没有经过深入调查而靠拍脑袋做出的经济决策,政府和国有企业的投资项目必须着眼于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必须遵循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社会规律如果能够遵循这些原则,则不难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政府的重复投资和过度投资就会越来越少三、地方政府越位还是缺位探讨产能过剩的形成根源和防范机制不能回避对下述问题的回答,即政府和市场在产能过剩的形成过程中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有学者认为地方政府越位,即地方政府对经济活动干预过度造成了目前的产能过剩,由此出发,一些学者提出,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可以规避产能过剩于立、张杰(2014)认为,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可以从根本上消除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和短期行为钟春平、潘黎(2014)提出,解决中国产能过剩的途径只能更多地依赖市场化的机制构建来完成有学者还提出,在正常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竞争性行业即使出现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也只能是短期现象其实,认为正常的市场经济环境不会出现长时期的产能过剩,既不符合理论逻辑,也不符合实践首先,单纯依靠市场调节难以承担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的重任。
市场调节作为一种事后调节方式,其盲目性和滞后性恰恰是形成产能过剩的直接原因一般来说,在资源配置的微观层次上,市场价值规律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供需总量的综合平衡、部门和地区的比例结构等宏观层次的资源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