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粉基本原理.doc
6页制粉基本原理与过程(生产车间技术培训课件) 小麦制粉是利用研磨、筛理、清粉、打麸等设备,将净麦的皮层与胚乳最大限度的分离,并把胚乳磨细成粉,得到不同等级和用途的成品面粉 小麦制粉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小麦各组成部分的特性差异,特别是皮层与胚乳的强度差别,采用研磨、筛分的方法,将胚乳磨细并实现与皮层分离 小麦制粉过程具有以下基本规律:一、小麦经每次研磨筛分后,除得到部分面粉外,还得到品质和粒度不同的在制品二、经每次研磨后,皮层的平均粒度大于胚乳的平均粒度,因此,筛分后得到的各种在制品,粒度小的品质好,粒度大的品质差三、各种在制品按品质和粒度不同分别研磨,有利于提高研磨效果和面粉质量四、同一种物料,强烈研磨比缓和研磨得到的面粉品质差五、不同部位提取的面粉品质不同,且一般前路粉好于后路粉,心磨粉好于皮磨六、净麦水分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面粉和心磨物料的质量随水分的增高而变好,麸皮的粒度随水分的增高而变大小麦制粉的基本过程:由清理和制粉两部分组成清理过程:由多种工艺设备按一定顺序组合而成,完成对小麦的搭配、清理、水分调节等工作,一般由下列工序组成:毛麦→原粮控制→毛麦清理→水分调节→光麦清理→净麦。
在原粮控制工序中,主要完成不同原粮的搭配与流量控制毛麦清理工序是完成对小麦中各类杂质的清理水分调节工序是通过着水与润麦,实现小麦调质,使之适合制粉的要求,水分调节后的小麦称为光麦为确保面粉质量,在光麦清理工序中,需对小麦进行进一步的清理完成上述各工序的麦称为净麦制粉过程:即是对经过清理而符合制粉工艺要求的净麦,进行逐道有选择性的研磨,并将研磨后的混合物料按工艺和成品要求进行筛分的过程,较完善的粉路应包括研磨、筛理、清粉、面粉收集与后处理等多种工序,各工序按下列顺序组成: 净麦→研磨→筛理→清粉副产品← →面粉收集→后处理→成品研磨次数越多,粉路越长,每次研磨的强度越小,所得的面粉质量越好粉路的系统设置:根据小麦结构和制粉原理,一般设置皮磨、心磨、渣磨、清粉、面粉后处理等系统根据制粉要求,各系统的主要作用如下:皮磨系统:剥开小麦,在保证皮层不过度破碎的前提下,逐道刮净皮层上的胚乳,提取量多质优的胚乳粒和一定质量与数量的面粉心磨系统:将各系统提供的较纯净的胚乳粒,逐道研磨成具有一定细度的面粉,并提出麸屑通常还配置尾磨,用以研磨前中路心磨分离出的麸屑及较粗颗粒渣磨系统:对前中路提供的连麸胚乳粒进行轻研,使皮层与胚乳分开,从而得到纯净的麦心送往心磨制粉。
清粉系统:对前中路提取的麦渣和麦心进行提纯、分级、再分别送往相应的研磨系统处理面粉后处理:将不同面粉分别存放,再按一定比例进行搭配,添加后混合,配制成各种不同用途的成品面粉小麦初清的目的:清除原粮中的大土石块、草杆、麻绳等大杂和部分灰尘等轻杂,保证后续设备的安全,提高麦仓利用率和改善车间卫生条件小麦清理的目的与方法:一、小麦中杂质的种类:1、按化学成分分为:有机杂和无机杂其中无机杂质及不可食用的有机杂质称为尘芥杂质;异种粮粒与无食用价值麦粒称为粮谷杂质2、按粒度大小分为:大杂、小杂和并肩杂3、按悬浮速度大小分为:轻杂和重杂4、按杂质的存在状况分为:混杂类杂质和粘附类杂质二:小麦清理的目的:1、保证正常生产硬度大的石块、金属类杂质对设备尤其是高速运转设备易造成损害,还可能因碰撞产生火花而引起粉尘爆炸;纸片、绳带、草杆等柔性杂质容易堵塞、缠绕设备,粒度小的尘芥类杂质易外溢造成对生产环境的污染,为保证正常生产,应尽早尽快清除小麦中的这些杂质2、保证产品质量为保证面粉质量,进入磨粉机的净麦要求尘芥杂质不超过0.1%,其中砂石不超过0.013%,粮谷杂质不超过0.2%,清理后小麦灰分降低率不小于0.06%,净麦中杂质超标,可能造成面粉含砂、灰分超标、粉色灰暗、产品质量不符合标准。
3、小麦清理的原理与方法:利用杂质与小麦的物理特性或形态差别:物理特性:粒度、悬浮速度小麦7—11m/s自然坡角35度—37度 密度: 小麦1330kg/m3常用的除杂原理与方法一、利用粒度的差别,采用筛选的方法除去小麦中的大小杂质这是清理过程中最常用方法之一二、利用悬浮速度和密度的差别,采用风选除去小麦中的轻杂;采用去石机清除悬浮速度和密度较大的并肩杂三、利用导磁性的差别,采用磁选设备除去磁性金属杂四、利用颗粒形状的差别,采用精选设备除去粒形与小麦不同的圆形、长粒形的异种粮粒或其它杂质五、利用强度的差别,采用具有打击摩擦作用的设备,将强度低于小麦的并肩杂质击碎,同时清理小麦表面的粘附类杂质风选:清理间V=10—15m/s 制粉间V=8—12m/s水分调节:为改善小麦的工艺性质,将适量的水加入小麦中,并使其在麦粒内充分渗透的过程,称为水分调节,水分调节是小麦制粉过程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水分调节的目的和要求:一、目的:1、降低小麦和胚乳的抗破坏力,以便于研磨和磨细成粉,降低动力消耗2、增加皮层韧性,使其在研磨过程中不易破碎,减少皮层混入面粉的机会3、削弱 皮层与胚乳的结合力,有利于二者分离。
二、要求:1、使小麦的平均水分,符合入磨净麦的水分要求2、使麦堆内水分分布均匀,保证生产过程中任一瞬间的净麦水分均衡稳定3、使麦粒各部分具有适宜的水分分配比,现在的工艺,皮层与胚乳的水分比在(1.1—1.5):1较为适宜粉路长、面粉精度要求高时取大值,反之,取小值水分调节的类型:室温水分调节的和加温水分调节1、常温条件下进行水分调节的方法称为室温水分调节,它主要由着水和润麦两个环节组成着水是根据工艺需求在小麦中加入适量的水,并使水分在原料中分布基本均匀;润麦是将着水后小麦密闭静置一定时间,使加入的水在麦粒内部充分渗透并合理分布,使所有麦粒水分达到均衡,通常情况下小麦进行一次着水与润麦即可满足要求;当原粮为低水分硬麦且需要着水量较大时,进行两次着水润麦为进一步增加入磨净麦皮层的韧性,入磨前进行0.2—0.5%的喷雾着水,润麦时间20—30min2、将水温和原粮温度升至室温以上的方法称为加温水分调节,由于小麦水分调节受温度影响较大,温度越低,小麦吸水越慢,当低于00C时,就无法正常进行进入润麦仓理想小麦温度≥240原料以硬麦为主,着水量大、水温和麦温低时,润麦时间在30h左右较益,最好采用一次着水时间20—24h,二次8—12h。
小麦搭配的目的、要求与方法一、目的:1、合理利用原粮,提高原粮的使用价值,生产出成本最低的合格产品2、使入磨小麦工艺品质保持稳定,保证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的稳定二、原则和要求:1、购入原粮按品种、质量、水分、含杂等不同情况,分类存放 2、搭配比例确定后应保持相对稳定 3、毛麦搭配水分差不应超过1%,光麦不应大于0.3% 4、有散装粉仓时,可不进行小麦搭配,而将不同的小麦分别加工,再进行配粉三、方法:目前大都采用毛麦搭配搭配位置设在毛麦仓下进行,小麦混合后一起进入车间进行清理研磨的任务与效果评定一、任务小麦及在制品的研磨是制粉工艺中最重要的工艺之一,其任务是将麦粒碾开,从麸片上刮下胚乳,并将胚乳磨成具有一定细度的面粉在逐道研磨筛分的制粉过程中,每道研磨设备应选择合理的研磨力度,配备合理的技术特性,在破碎胚乳的同时,尽量保持麸片的完整,减低面粉的麸星含量,同时,研磨作用的强弱,还将影响各种在制品的分类状态和后续设备的工作流量,因此,对每一道研磨设备的研磨效果都应作相应的要求二、研磨效果评定各道磨粉机的研磨效果通常以剥刮率和取粉率进行评定。
1、剥刮率是指物料经过某道皮磨研磨后,穿过粗筛的物料数量占本道进机物料数量的百分比在测定剥刮率和取粉率时,检查筛网型号与平筛配备同筛网号研磨工作原理: 物料在研磨区内受到挤压、剪切、搓撕等综合作用由于这些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可进行调节,从而完成对物料有选择性的研磨;物料落入两辊间,从被研磨到离开两辊研磨所经过的距离,称为研磨区长度,研磨区长度随磨辊直径的增大而增大,随轧距的增大而减少,较大的研磨区长度使物料受到较多的研磨机会,得到较好的研磨效果物料在通过齿辊研磨区时,快慢辊对物料的作用齿数之和称为剥刮齿数当轧距调小,速比和研磨区长度增加时,剥刮齿数增加,物料受到的剥刮次数增多,对物料破碎能力增强,剥刮率、取粉率相对较高影响研磨效果的因素:一、原料方面的因素1、小麦品质 2、物料水分 3、物料粒度的均匀程度二、设备方面的因素:1、喂料效果 2、磨辊技术的特性 3、磨辊的冷却和清理 4、磨齿的新旧程度三、操作方面:1、轧距 2、流量 筛理:筛理工作是将研磨后物料按粒度分级的过程,是制粉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筛理目的与效果评定:一、目的 筛理的目的是从磨下物中筛出面粉,并将在制品按粒度分级。
在制粉过程中,若不能把磨下物中的面粉及时取出,将造成重复研磨,同时使后续设备负荷增大,也不符合“好粉尽快出”的原则,若对在制品的分级不准确,将直接影响下道研磨设备的研磨效果二、效果评定在实际生产中,筛理效果通常用未筛净率进行评定其测量方法是:从筛理设备某筛类筛上物出口取样品100克左右,采用配备与筛理设备相同筛号的检验筛,筛理一分钟,称取筛下物数量,然后用下式计算筛下物数量未筛净率= *100%样品数量为保证平筛的分级效果和面粉质量,未筛净率指标并非越低越好,特别是粉筛当未筛净率过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筛枯现象,而使面粉中麸星增加为此应保持适当的未筛净率一般情况下取15—25%入筛物料质量较好时取低值,反之取高值平筛工作原理:平筛的筛体在平衡块惯性力的作用下,做平面回转运动,当运动达到一定速度时,筛面上的物料产生的离心惯性力足以克服与筛面的摩擦力,而相对筛面作平面圆运动,使物料产生自动分级现象自动分级的结果使重而小的物料沉于底层,由于底层物料与筛面的摩擦系数比物料之间的摩擦系数大15—20%,加之受到上层物料的压力,使底层物料的运动半径较小,在筛面上移动速度减慢,接受筛理的机会增多,使细小物料穿过筛孔成为筛下物;大而轻的物料浮于上层,以较快的速度排出成为筛上物,从而完成对物料筛理。
平筛的筛类及在制品分类:一、筛面的分类 在利用平筛对研磨后粒度和质量差别较大的混合物料进行筛理的过程中,通常将用于分离不同物料的筛面分为以下几类:粗筛、分级筛、细筛、粉筛二、在制品分类(见下表) 名称粒 度穿过筛网号留存筛网号前路大麸片12—14W前路小麸片12—14W18—24W后路麸片30—36W麦渣18—22W32W粗麦心32W54GG细麦心54GG70GG粗粉70GG9xx各系统筛路的组合1、前路皮磨:前路皮磨的磨下物种类多、粒度和质量差别大 、流动性和自动分级性好,要求分级的种类多其筛路组合一般为:粗筛→分级筛→细筛→粉筛2、中后路皮磨筛路:磨下物料中,片状物料较多,麦渣、麦心数量明显减少,品质差、其流动性和自动分级性较差,要求分级的种类一般为4—5种,其筛路组合一般为:粗筛→粉筛→分级筛3、重筛筛路:由于皮磨的流量大、分级种类多,一仓平筛的筛理长度不能满足要求,需进行再次筛理,其筛路组合一般为:粉筛→分级筛或分级筛→粉筛→分级筛4、渣磨系统筛路:物料是连有皮层的胚乳颗粒,所以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