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历史】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解析版)-17页.pdf
17页新教材分课汇编(中外历史纲要)05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真题再现】2021年题组1 (2021山东高考 16) (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开封:仅据天下之冲,还是奠万世之基?材料一(976 年,宋太祖西巡洛阳,有意迁都于此,甚或迁都长安,并就此与大臣展开了一场讨论 )李怀忠曰: “ 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洛阳) ,将安取之 ?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开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若遽迁都,臣实未见其便晋王亦曰: “ 迁都未便 ”宋太祖曰: “ 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 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晋王又曰: “ 在德不在险 ”宋太祖曰: “ 晋王之言固善,今姑从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材料二图 3 中国古代气温变化曲线图图 4 黄泛区示意图据邓小南等宋:风雅美学的十个侧面分析说明北宋继续以开封为都城的利弊12 分)【考点】 北宋选择开封为都城的利弊【解析】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考生多角度思考和史论结合的能力首先,明确思路题干所问是 “ 北宋继续以开封为都城” ,所以思考时要关注“ 继续 ” 二字,说明之前北宋已经选择了开封作为都城,那就涉及到历史上开封作为都城的利弊。
另外, 现实是 “ 宋太祖西巡洛阳,有意迁都于此, 甚或迁都长安 ” , 所以据此也可以思考其利弊所以无论是利还是弊,都要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思考,思考的主要方向要结合材料所提供的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其次,阅读材料,具体分析从材料中能够得到的信息如,由材料一中的“ 东京有汴渠之漕, 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 可得出这是其中的利,就是北宋已定都开封多年,且开封交通便利、利于南粮北运和巩固统治;由材料一中的 “ 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 可得其中的一个弊端就是开封地处平原,需重兵拱卫,导致冗兵;由材料二中的“ 中国古代气温变化曲线图” 可得出,气温较低对位于北方的开封来说是不利的,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容易对开封造成威胁;从材料二中的 “ 黄泛区示意图” 可以看出,开封属于黄泛区,黄河泛滥会给开封及周边地区带来灾患,破环生产,不利于经济发展另外,还可以结合所学,将宋太祖要迁都的洛阳和长安进行比较,得出开封继续作为都城的利处,就是经济发展和交通便利,这一时期经济重心在南移的同时也在东移,而开封地理位置相对偏东,便于对全国的控制最后,将利和弊的相关信息分别梳理,准确表达即可。
答案】 利:(1)从以开封为都城具有一定历史基础角度作答;如:历史上多个政权以开封为都城,北宋已定都开封多年2)从以开封为都城具有相对有利的现实条件角度作答:从与长安、洛阳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对比角度作答;如:长安、洛阳地区相对衰退,开封地区相对发展 从开封位置优越和交通便利角度作答如:地处中原,交通便利,利于南粮北运、巩固统治弊:(1)从气候条件及其影响的角度作答;如:北宋时期气候寒冷,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容易对开封造成威胁2)从地形条件及其影响的角度作答;如:开封地处平原,需重兵拱卫,导致冗兵3)从黄河水患严重及其影响的角度作答如:黄河泛滥会给开封及周边地区带来灾患,破环生产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2020年题组1 (2020山东高考 4)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 “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 “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考点】 王安石变法 农田水利法【解析】 根据材料“募饥民修水利”“赈救食力之农” “兴陂塘沟港之废”等关键信息可知这一措施既可以救济受灾农户,又可以修建水利设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给农户创造就业机会,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故选C 项;根据材料“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等关键信息可知这一措施既可以救济受灾农户,又可以修建水利设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给农户创造就业机会,未涉及“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排除 A 项;“募饥民修水利”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 “煮粥赈灾”“开仓放粮”都有利于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并非其与其他赈灾方式相比的不同点,排除B 项;材料仅涉及“募饥民修水利” ,未涉及其他抗灾救荒措施,无法得出“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排除 D项。
答案】 C【模拟荟萃 】一、选择题1 (2021山东青岛高三5 月统一模拟检测4)王安石曾提出“守天下之法者莫如吏”,特别强调官吏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但从变法结果看,“用人不当”却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 变法在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B 治国理念实现需要精准施策C 新旧党争影响变法措施实施D 后世研究无法还原历史真相【答案】 B【解析】 虽然王安石强调吏治的重要性,但他在变法中却用人不当导致变法失败,由此可知治国理念还需要能够精准落实,故选B 项;材料反映的是王安石的治国理念没有得到精准落实,而非在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排除A 项;材料“守天下之法者莫如吏”“用人不当” 反映的是王安石的治国理念没有得到精准落实,没有涉及新旧两党的斗争,排除 C 项; “无法还原”过于绝对,排除D 项2 (2021山东济南章丘区高三5 月针对性训练5)著名学者邓广铭认为:“任凭王安石的新法如何发展下去,终归还是不能做到耕者有其田的境地土地问题是在11 世纪的改良主义者改革工作的极限以外的问题上述言论()A 揭示了王安石变法的策略失误B 否定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贡献C 明析了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D 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时代局限【答案】 D【解析】 据材料可知,王安石变法受时代的局限,没有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没有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因此失败具有必然性,故选D 项; “土地问题是在11 世纪的改良主义者改革工作的极限以外的问题”揭示了王安石变法的时代局限,与策略无关,排除A 项;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材料不涉及, 排除 B 项;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有用人不当、措施执行偏差、新旧两派长期斗争、宋神宗动摇和去世、王安石性格偏执等,排除C 项。
3 (2020山东滨州高三6 月模拟 4)梁启超在王安石传中提到,北宋中期改变了当时害民的差役制,施行募役制, 让百姓交一些请人赋役的钱作为招募差役的资本,这近似于一种人身税, 这是王安石的第一好政策据此可知,梁启超认为募役法的实施()A 转嫁了财政危机B 缓和了阶级矛盾C 减轻了农民负担D 增加了财政收入【答案】 C【解析】 募役制使原本百姓按户等轮流当差役的方法,改为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不得不交纳役钱,使很多农民免除劳役,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故选 C 项;材料强调募役法减轻了农民负担,不涉及转嫁财政危机,排除A 项;材料强调募役制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 不符合材料主旨, 排除 B 项;募役制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但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 项4 (2020山东日照三模4)宋代书院选址讲求独立性,即避开当权政局,远离喧嚣的市井,选择环境幽静的山林作为办学场所这表达了怎样的办学理念()A 关注下层民众的教育需求B 反对封建政府控制教育C 追求修身养性和学术自由D 抨击时弊揭露社会现实【答案】 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学在宋朝时期, 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影响而发展为理学,理学大师们深知教育发展要远离尘世的喧嚣,才能潜心研究学术,而佛教又主张遁世避俗、潜心修行,反映在书院选址上,就出现了题干所述现象“避开当权政局,远离喧嚣的市井。
”和把“环境幽静的山林”作为办学场所,故选C 项;书院主要满足知识分子对学术的追求,与下层民众无关,排除A 项;书院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机构,属于“私学”的范畴,但是其主导思想仍属于政府所倡导的主流思想,并且题干设问中涉及的是书院的 “办学理念”,而不是其目的, 排除 B 项;书院是一种比较独特的“私学”系统,其主要目的在于研究学术,而不是通过揭露社会弊病以抨击现实,排除D 项5 (2020山东德州二模4)宋代保留隋唐传统官称,仅代表资历、俸禄高低文官有称为“职”的衔号,如殿阁学士、修撰等,其实际工作、权力则有差遣决定,多称为权知(或提举、提点)某机构事、充(或判、行等)某职之类,表示为临时委派之职事此举意在()A 继承隋唐政治传统B 防止官员专擅权力C 提高士人政治地位D 创新官员监察机制【答案】 B【解析】 宋代实行官、职、差遣分离制度,其工作带有临时性质,不得长期专擅某项权力, 故选 B 项;宋代只保留隋唐传统官称,而不是继承隋唐政治传统,排除 A 项;官、职、差遣分离制度有利于防止官员专擅权力,不涉及提高士人政治地位,排除C 项;材料强调防止官员专擅权力,未体现创新官员监察机制,排除D 项。
6 (2020山东青岛三模 4)甲问: “你看这朵花, 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乙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你来看此花时, 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他们探讨的是()A 心外无物B 知行合一C 万法唯识D 格物致知【答案】 A【解析】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甲认为花的开和落与人的内心无关,乙认为花的开和落与人的内心有密切的关系,据此可知二人所探讨的问题是世间万物与人内心的关系,故选A 项; 知行合一是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其主要意思是人所掌握的知识与实践进行结合,这是方法论问题,不是认识论,排除B 项;万法唯识的意思是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人心所产生的,而该内容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C 项;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其主要意思是通过探究事物的“理”来得到一定的知识,这是方法论问题,不是认识论,排除D 项7 (2020山东淄博二模4)宋代帝王不再以注重功业的“皇帝”和象征君权神授的“天子”等称谓相标榜, 而是流行用与 “酒家” “农家” “医家” 等相类似的 “官家”, “官家”成为宋代帝王的专有称谓。
这说明宋代()A 注重功业的皇帝观流行B 世俗化的倾向加强C 君权神授的天子观淡化D 民间行为影响皇权【答案】 B【解析】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平民社会发展,世俗化称谓普遍出现,宋代帝王喜闻乐见用与“酒家” “农家”“医家”等相类似的“官家”,体现了皇权观念的世俗化,故选B项;五代乱局以后,皇权观念下降,注重功业的皇帝观不流行,排除A 项; “官家”称谓体现世俗化的倾向加强,君权神授的天子观淡化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 项; “酒家”“农家”“医家”与“官家”体现世俗化称谓普遍出现,不能说民间行为影响皇权,排除 D 项8 (2020山东高三第一次仿真联考4)北宋时期,附城草市发展迅速如宋真宗时,东京郊区出现了“十二市之环城,嚣然朝夕”的盛况由此可知,北宋时()A 草市发展侵占了城市空间B 农业生产开始服务于城市C 城乡间经济交流日益频繁D 草市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答案】 C【解析】 根据材料“十二市之环城,嚣然朝夕”可知此时东京郊区围绕城市周边分布着12 个集市,一天到晚嘈杂忙乱,和远郊大不一样,城乡间经济交流日益频繁,故选C项;根据材料“十二市之环城”可知此时东京郊区围绕城市周边分布着12 个集市,并未“侵占城市空间” ,排除 A 项;材料涉及此时草市的发展概况,未涉及农业生产与城市的关系,排除B 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小农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并非“草市”,排除 D 项。
9 (2020山东青岛二模4)发运使是宋代重要的官职之一,管理一支庞大的漕运系统,总领几路上供,职责除漕运外还有和籴及监管茶盐、赈灾、按察地方等,但与转运使无隶属关系发运使的设置()A 与三司使转运使三权分立B 激化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C 加强了中央集权D 是宋贫弱的根源【答案】 C【解析】 发运使总领几路上供,但与转运使无隶属关系,也没有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