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日近代化比较课件.ppt

95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49130591
  • 上传时间:2018-07-24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460KB
  • / 9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日近代化比较第一章 导言• 一、什么是近代化? • 1、现代化概念的涵义 • 1)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 传统农业社会特征:①个人的社会地位由先天决定 ②行 为规范具有特殊主义性质 ③弥散型的社会关系 ④社会群 体稳定,空间流动有限 ⑤职业分化比较简单、稳定 ⑥尊 卑分明的社会分层结构 • 现代工业社会特征:①个人的社会地位取决于后天的业绩 ②行为规范具有普遍主义性质 ③特定型的社会关系 ④高 度的社会流动 ⑤发达的职业体系 ⑥平等的阶级结构• 2)现代化的涵义:• 机械化、自动化、专门化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非生物能 源的广泛应用;经济持续增长;职业分工复杂;教育的高 度普及;高出生率、低死亡率的趋势;个人自主性思想的 增强等 • 3)现代化的定义: • 罗荣渠:是指从18世纪末的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 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具体地说 ,这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引起的农 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 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变化的过程• 4)现代化的特征:• 是一个革命性的进步过程,一个社会变迁的深度、速度、 广度空前的过程 • 2、现代化的阶段特征与近代化概念 • 1)现代化的四个阶段:• ①挑战阶段 ②准备阶段 ③起步阶段 ④走向成熟阶段 • 2)近代化是现代化的第一和第二个阶段,是早期 的现代化。

      • 3、近代化的定义与内容: • 定义:前资本主义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资本主义 化内容: • ①经济的近代化:大机器生产的采用,工厂制度的确立, 各类市场体系和制度的完善,世界市场的参与,农业的商 业化和企业化倾向,国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产业结构的调 整等;②政治的近代化:国家的统一,民族运动的兴起, 民主政体的建立,决策的民主化,行政的高效化,政府对 经济指导和组织作用的加强,近代军队的建立;③社会近 代化:教育的普及,城市化,人员流动性提高,社团组织 的增强等;④人的近代化:自主和独立意识的增强,世俗 化,功利意识、竞争意识的兴起,对科学技术的兴趣等• 二、世界近代化的多样性 • 1、英国、法国型 • 2、普鲁士、奥地利、俄罗斯型 • 3、美国型 • 4、日本型• 三、为什么要对中日近代化进行比较? • 1、中日启动近代化前的社会背景、条件和时间相 似 • 2、中日近代化的结果不同 • 3、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四、在落后的国家实现近代化,面临五项艰 巨的任务• 第一,必须对旧的政治、经济、文化进行斗争、改造和扬 弃,为近代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基础 • 第二,要正确处理好近代化各项事业(政治、经济、文化 教育、军事、外交等)的协调发展问题。

      • 第三,如何筹措巨额的建设资金 • 第四,处理好与工业化相关方面的关系 • 第五,如何处理好学习西方与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问 题 • 第六,需要处理好纷繁复杂的对外关系五、对两种学术见解的质疑• 1、认为中日两国近代化的不同结局是由于西方列 强对两国采取了不同的政策:中国是欧美列强侵 略的重点对象,日本是他们着意扶持以牵制沙俄 在远东扩张势力的重点国家,明治政府的成立及 其内外政策,始终得到了英美等国特别是英国的 支持,而中国的洋务运动却没有这样的条件• 质疑: • 第一,在近代史上,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远东殖民扩张的 重点是中国,英美特别是英国在一段时期利用日本作为他 们与沙俄在远东争夺霸权的工具,这是历史事实,但列强 对日本的支持是19世纪80年代末的事在此之前,英美并 没有因为重点侵略中国而放松了对日本的侵略 • 第二,日本的倒幕运动得到了英国一些暗中支持,明治政 府一成立就得到西方国家的一致承认,这是客观事实然 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同治政府得到西方国家的支持不仅不 比明治政府少,而且更多、更全面、更有力• 第三,明治政府的内外政策并非始终得到英国的支持,清 政府的洋务运动却得到西方列强的大力支持。

      • 明治政府的“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近代化 事业得到西方国家支持,但在甲午战争以前,以英国为首 的西方列强一直拒绝日本提出的修改不平等条约要求而 清政府的洋务运动的启动和展开也是得到西方列强大力支 持的• 2、造成中日两国近代化不同结果的原因是由于两 国的文化传统模式不同认为日本文化从来就是 外向性和开拓性的,而中国文化从来就是内向性 和封闭性的 • 认为汉唐时期对外文化交流的气度“只不过是一种以天朝 上国自居的、踌躇满志心态下的兼容并包而已这中间不 用说丝毫没有危机感,连自省自责也很少见,因而很少能 从交流中学到些什么”质疑:• 第一,这种文化差异(日本文化从外学习的多,中国文化 从外学习的少、输出的多)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 第二,中国古代对外来文化实行“兼容并包”并非“是一种以 天朝上国自居的畴躇满志心态”的产物 • 第三,说中国文化缺乏“自省自责”、“没有危机感”是强人 所难 • 第四,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任何一种文化都是有其赖 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决定的日本大化革新后,逐步进入封 建社会,其文化也日趋封闭• 第五,中日两国文化传统确实存在差异,尤其是到了封建 社会后期,日本受到清朝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危机感加 强,开始由向中国学习转向西方学习。

      而中国仍然沉睡在 天朝上国的梦乡中,文化的优越感成为学习西方先进文化 的障碍这种文化差异对两国的近代化的确产生了重要影 响,日本在遭遇西方资本主义挑战后,能够迅速做出心理 和思想方面的调整,开始向西方学习,为进入现代化的第 二阶段奠定了基础 • 但从上面的分析看,在封建社会时期,两国文化差异并没 有质的区别,只是到了封建社会末期,由于中日在资本主 义经济萌芽方面产生了差距,两国文化传统的差异才演变 成质的区别才形成了所谓的两国文化模式• 第六,文化对近代化的影响是重要的,但不是关键的因素 ,关键的因素是政治的• 思考题: • 1、什么是现代化和近代化,二者的关系如何? • 2、影响中日两国近代化成败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是西方 列强对两国采取了不同的政策(扶持日本,压制中国)? 还是由于两国文化传统不同(中国文化封闭保守,日本文 化开放进取)?亦或是两国政权的性质、政策和统治者的 素质不同?参考书目• (日)依田惠家 《近代日本与中国—日本的近代化与中 国的比较》,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 • 万峰著《日本近代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8年 • 曹虹著《中日文化史比较》,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

      • 林燕著《中日两国近代化的制度文化》,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3年 • 吴廷酋主编《日本近代化研究》,商务印书馆,1997年 • 黄逸峰、罗福惠《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近代化研究》 第二章 洋务运动 明治维新前的中国和 日本• 第一节 开港前中日政治、经济、文化思想 的异同 • 一、政治状况 • 1、中国清王朝• 高度的中央集权和封建君主专制,政治对社会控制严密 • 2、日本幕府将军 • 1)政治结构多元:中央,幕府将军;地方,具有相对独 立性的各藩大名;天皇,整个民族的最高精神权威 • 2)等级森严:士农工商四级二、两国经济发展水平• 1、土地所有制 • 中国: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日本:封建领主所 有制(领地制) • 2、农业生产 • 农作物种植区域性集中:日本比中国程度高 • 3、商品市场 • 在市场网络、结构、联系方面:日本比中国水平 高• 4、交通运输 • 日本:形成以江户(东京)为中心的陆地道路网 和环岛运输圈,中国:陆地以驿道为主,水上以 河流为主 • 5、资本主义萌芽 • 日本工场手工业比中国发达三、文化思想的差异• 1、中国儒学的变化 • 1)汉学(考据学)与宋学(理学)合流 • 2)今文经学的兴起 • 2、日本文化思想的变化 • 1)国学的兴起:强调复兴大和民族文化,尊崇神 道,尊重人性 • 2)(荷)兰学的传播:学习西方重商主义,走富 国强兵之路,反对闭关锁国、等级制度• 3)水户学派的发展 • 糅合儒学和国学,鼓吹“尊王攘夷”四、对外政策---闭关锁国• 日本幕府比清政府更严厉 • 第一,禁止传播基督教 • 第二,限制对外贸易和交往 • 第三,禁止本国人员和船员出海 • 闭关政策对中日社会发展的影响: • 把国内社会与蓬勃发展的世界隔绝,严重阻碍了 两国社会进步。

      这种被动的民族自卫也不可能阻 止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日益落后的中国和日本 最终还是被西方侵略者打开国门第二节 开港后中日不同发展趋势• 一、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 19世纪中日两国在西方资本主义炮舰政策下,被迫与之签 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两国主权大量丧失,开始沦为半殖 民地,由独立的封建国家变成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 二、两国统治阶级对西方冲击的不同回应 • 1、清朝统治者: • 鸦片战争前闭目塞听,对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一无所知,战 争期间,虚骄自大,结果惨败,被迫订立城下之盟战后 并没醒悟,痛定思痛,而是继续粉饰天朝大国的太平,自 欺欺人地认为《南京条约》是“羁縻”英夷的万年条约,从 此天朝无忧顽固坚持排外政策,停止购买和仿制洋船洋 炮• 2、日本幕府统治者:• 对清朝的战败十分震惊,深感民族危机迫近,探求清朝战 败的原因,由原来向中国学习开始转向西方学习措施: 加强国防建设,编练洋枪队和海军,开办工厂,设立藩书 调所,翻译西书,派人到西方留学等各藩(主要是西南 强藩,如萨摩、长州、肥前、佐贺等藩)也纷纷仿效三、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的不同变化• 1、社会经济 • 中国:自然经济顽强抵抗,中外贸易增长缓慢,只在东南沿海地区 出现自然经济解体现象。

      • 日本:商品化程度比中国高,对外贸易发展迅速,比中国更多地卷 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原有的纺织手工业衰落,而出口增加迅速的养 蚕业、缫丝业、茶叶种植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 • 2、阶级关系的变化 • 中国:中外贸易中出现了新的群体---买办阶层特点:他们与先进 的资本主义经济相连,其中不少人以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商业,但他们 却是帝国主义掠夺中国的工具传统的农民阶级普遍贫困化,没有分 化出新的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更加尖锐地主阶级中绝大部分依 然坚持顽固派立场,只有极少数人提出改革政治,“师夷长技”,但他 们也是以维护地主阶级统治为己任• 日本: •第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阶级出现分化,部分富裕农民上升为豪 农或富裕商人手工业者中也有少数人上升为工场手工业主他们开 始向资产阶级转化,在经济上与幕藩统治者有矛盾 •第二,传统大商人和高利贷者开始投资办近代企业,在经济、政治上 与幕藩统治者产生矛盾 •第三,统治集团内部发生分化下层武士对上层武士垄断政权强烈不 满,尤其是受西方列强入侵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层武士生活日 益拮据,发生分化,部分下层武士开始投资新式企业,或改行做教师 、医生,与上层武士矛盾更加尖锐。

      到西方留学的武士对幕府的统治 也不满经济比较发达的西南诸藩与幕府的矛盾加深四、文化思想方面的反应• 1、中日知识分子的反应: • 中国:出现了主张“睁眼看世界”、“师夷长技”的思想 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姚莹、徐继畲、梁廷楠、包世 臣 • 日本: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之术的兰学复兴,洋学家活 跃,代表人物:佐久问象山、桥本佐内、横林小楠、吉田 松荫等主张“锁国攘夷”水户学派被排挤 • 中日新思想的交流:日本注意了解吸收中国的新思想 ,中国很少了解日本思想动态• 2、中日新思想的共同点: • 认为西方列强取胜的原因是:西方国家武器先进,军队训 练有素,中日军队装备落后,军队腐败原因在于两国统 治者闭关锁国均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养兵练兵之 法,弥补传统学术的不足 • 3、两国新思想的差距: • 在学习西方的层次上有差距:中国强调学习西方的制 造“坚船利炮”之术,日本提出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 等发展资本主义的主。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