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历史与社会整理.pdf

16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53999295
  • 上传时间:2018-09-07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10.95KB
  • / 1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冷战时期的世界第一课:两极格局的形成 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版图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些欧亚国家相继建立 起人民民主政权 ,走上了 社会主义 道路 2. 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 推动下,苏联的 国际威望有了很大提高, 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军事和政治大国 两国对外战略上的矛盾日益加剧,意识形态 领域的矛盾逐渐突出 3. 1946 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 在访问美国期间发表了 铁幕演说 ,拉开了冷战的 序幕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 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声称希腊和土耳其正 面临着“极权主义”的威胁,要求国会拨款进行援助这被称为“杜鲁门主 义” 它的出台,标志着 美苏两国的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4. 在美国 遏制共产主义 的全球战略中,欧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战后初期, 欧洲各国面临严重经济困难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于1947年提出了 欧洲复兴计 划,即马歇尔计划 这个计划,一方面 帮助西欧各国和土耳其迅速恢复经济, 防止了革命的爆发;另一方面,美国通过援助打开了西欧的门户,从而控制 西欧到 1952 年,美国共拨款 130 多亿美元,其中约 90%是赠与。

      5. 1949 年,以美国 为首的 12 个西方国家 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针对苏 联的军事集团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1955 年,苏联和 7 个东欧国 家在华沙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通称《华沙条约》根据条约,成立 了与北约抗衡的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北约与华约的成立 ,标志着以美 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6. 1949 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先后成立, 德国一分为二 7. 20 世纪 50 年代末 以后, 苏联的霸权主义 也膨胀起来,在军事力量上成为与 美国并列的超级大国美苏两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 8. 双方还展开了激烈的 太空竞赛 ,并在 经济贸易、文化交流 等领域彼此对抗, 互相隔绝或封锁在全面冷战格局下,也发生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 汗战争 等局部“热战” 第二课: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美国本土基本没有受到战火的直接影响,损失相对较 小不仅如此,它还因在战争中向同盟国提供各种物资而获利,经济实力居 世界首位 当从 20 世纪 40 年代末开始, 美国经济持续繁荣,国民生产总值 多年稳定增长,超级大国的地位得到巩固。

      2. 投资高涨 是美国经济繁荣的表现之一美国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投资国家 3. 消费旺盛 是美国经济繁荣的又一重要表现 4. 美国能够迅速成为超级大国,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政府对经济的调控 战后的 美国政府继承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加强政府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5. 科技的发展 同样为美国经济的持续繁荣作出了贡献 6. 1963 年,黑人牧师马丁路德金发表了《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说,成为美国黑 人运动的高峰 1964 年,美国国会通过 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制度 为非法7. 70 年代中期发生了经济危机这场危机,主要表现为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同 时存在 1973年,中东的石油输出国联合起来大幅度提高油价 ,引发了战后 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 8. 欧洲严重的经济状况威胁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欧洲成为美苏对抗最为突出 的地区 9. 1951 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个国家宣告成 立欧洲煤钢共同体,开启了欧洲联合的大门1957 年,六国首脑又签订 《罗 马条约》 ,决定成立 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次年, 《罗马条约》 正式生效 10. 1965 年,六国决定将 这三个共同体的主要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

      1967 年,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简称欧共体,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11. 欧共体的成立 是欧洲经济一体化 过程中的重要一步随后,六国间的工业品 关税全部取消 ,农产品方面除实现 关税同盟 外,还实行 共同的农业政策,统 一价格,设立农业基金 此外,欧共体筹备建立欧洲经济和货币同盟,并加 强科技合作 经济上的一体化大大促进了这一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 欧共体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其成员国的数量也逐渐扩大 12. 欧共体的发展,使西欧在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引起了美国的注意 美国开始调整对西欧的政策,宣布1973 年为“欧洲年”,希望借此表示对西 欧的重视,承认其伙伴地位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经济陷入萧条1945 年的大米歉收,加重了 粮 食危机 14. 1945 年 8 月,美国占领了日本出于冷战的需要,美国在对日占领期间,放 弃了惩罚性措施,鼓励日本经济复兴和政治重建 美国试图通过这种方式, 清除日本的封建势力残余和军国主义因素,使日本成为一个 资本主义民主制 的国家 15. 两极格局下的冷战形势,为日本经济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局面 16. 从 50 年代中期到 70 年代初,日本经济保持了发达国家最高的增长速度,跃 居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工业化强国。

      17. 在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把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作为一项国策 对教 育的高度重视 也是推动日本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18. 1964 年,东京成功举办了夏季奥运会在奥运会的刺激下, 日本经济出现新 一轮高峰 19.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受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的发展速度逐 渐放慢,但仍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 80 年代,一度出现的金融投机导致了 “繁 荣”局面,但这种 泡沫经济很快破裂,日本陷入了经济发展停滞时期 20.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日本社会和文化传统 也受到冲击,产生了许多新的 问题, “老年人自杀、中年人‘蒸发’ 、青年人犯罪” 是对 50 年代中期以后日 本社会问题的形象概括环境污染 也是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21. 30 年代的大危机因国家经济不稳定造成社会动荡,最后导致世界大战的爆发 这一恶果,给西方各国一个惨痛的教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避免类 似的情况发生,各国纷纷通过国有化和计划性,加强政府在国家经济生活中 的作用 22. 发达国家在 生产力提高 的基础上,逐渐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被 称为“福利国家 ” 这是国家为了 保证公民基本经济生活, 通过立法等手段设立的各种保障 。

      23. 早在 17 世纪初, 英国就颁布了 《济贫法》,将分散性、应急性的救济事务转 化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能 19 世纪中期,又修订、完善了《济贫法》 ,这成 为英国社会保障事业的萌芽 24.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最早出现在 德国 在俾斯麦 执政时期,政府建立起面向劳 工的全国性的疾病保险和养老保险制度,并且规定保险金由政府、雇主和雇 员三方面共同承担 25. 两次世界大战在 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家承担社会保障的责任更为全面的社 会保障制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普遍建立起来 26.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丘吉尔委托经济学家 贝弗里奇 起草一个将在战后实施 的社会保障计划,即“ 贝弗里奇报告 ” 报告制定了一个以消除 贫困、疾病、 肮脏、无知和懒惰 五大社会病害为目的,以 实行社会保险 为主要措施的广泛 的社会保障计划 27. 战后经济的恢复和繁荣 ,为福利政策的实行提供了物质基础 ,使西方发达国 家有能力承担社会保障的责任各国通过社会立法,采取了以保险为主要特 征的社会福利措施 ,并对社会福利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 28. 与早前仅仅对穷人和弱势群体的救济不同,社会福利成为每个公民应享有的 一种权利 ,呈现出 普及化、全民化 的特点。

      瑞典因其政策系统完备,福利水 平高,社会效益显著 而被称为“ 福利国家的橱窗 ” 29. 同时,西方一些国家又开始向 全面社会保障 的方向发展英国在 1948年宣布 第一个建成了福利国家 随着社会福利政策的推行,西方发达国家逐渐建立 起包括 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在内的福利国家制度 30. 福利国家的出现 免除了普通民众的后顾之忧,又为他们提供了提高技艺和就 业的机会 ,让人们产生了一种 社会安全感 ,从而使 社会趋于稳定,为经济的 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31. 但是,高福利也造成一些国家财政开支扩大、财政赤字等问题,部分民众的 工作积极性下降,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如今, 高福利 成为欧美国 家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 第三课: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苏联的军事实力和国际威望空前提高 2. 在冷战形势下,苏联转向和平建设 ,仍然实行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 有事情不论大小,从一个小别针到巨型发电机的生产,都由政府统一管理 同时,苏联继续把 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放在首位,以 保持同美国抗衡的强 大军力 3.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苏联的发展越来越慢,各种社会问题开始显现。

      斯大 林逝世后,继任者 赫鲁晓夫纠正了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政策错误,并推行 了一系列改革 4. 苏共二十大和秘密报告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5. 赫鲁晓夫在 农业改革 上倾注了大量心血赫鲁晓夫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 了苏联僵化的体制,取得了一些成绩 6.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的 尖端技术 发展非常迅速苏联 第一个建立了原子能发 电站,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 年 4 月, 苏联宇航员 尤里·加 加林乘坐世界上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在苏联成功起飞 7. 赫鲁晓夫的改革 并未根本改变僵化的体制赫鲁晓夫还声称要在“二十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 赫鲁晓夫独断专行, 也引 起很多人的不满多种因素最终导致他被迫下台 8. 继任的苏联领导人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但苏联长期僵化的体制依旧延续在 美苏争霸格局下,一方面,苏联在军事上很快成为与美国并列的超级大国; 另一方面, 过度军备竞赛给苏联的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压力,人们的基本生活 必需品长期短缺,导致 社会矛盾加剧 70 年代中期以后, 苏联的发展处于停 滞状态 9. 1985 年,戈尔巴乔夫 成为苏联领导人。

      上台后,他首先开始经济改革 ,并仍 将发展的重点放在 重工业 上,使原本已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改革 效果不佳 在经济改革不顺的情况下, 戈尔巴乔夫将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 取消了一党制,实行多党制和总统制1990 年,戈尔巴乔夫 当选为苏联首任 总统 10. 在对外关系上,苏联开展“新思维” 外交,积极 缓和与西方的关系,不再干 涉东欧国家事务,主动从东欧撤军,鼓励东欧国家进行变革,实际为西方的 干预开了绿灯 11. 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多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苏联军队解放的国家 战争结束后,深受苏联的影响和控制它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同苏联一 样,进行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取得了一定 的成绩 12. 但是,这种发展模式不符合东欧各国自身的国情,反而越来越显现出妨碍各 国自主发展 的问题一些东欧国家 陆续进行了改革,但改革未能取得显著成 效,还受到苏联的指责,甚至武力干涉 13. 1968 年初, 捷克斯洛伐克 通过了实行全面改革的 《行动纲领》,提出在政治 方面“改造整个政治制度”,在经济方面实行 有计划的市场经济 改革随之全 面展开,被称为 “布拉格之春”。

      苏联对此表示强烈反对,认为它背离了“社 会主义轨道” 14. 进入 80 年代,同苏联一样, 东欧国家的经济形势每况愈下为了迅速发展经 济,东欧国家大举借债财政赤字剧增,通货膨胀严重,物价不断上涨,人 民生活水平下降 ,这些国家 社会危机严重 15. 从 1989 年下半年开始, 东欧各国出现了剧烈的动荡 一年之内, 东欧各国的 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