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新诗鉴赏.ppt
14页中国新诗鉴赏高一 王华蓉关于“新诗”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新诗流派及其特点、代表诗人新月派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 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象征派20世纪20年代中期,与郭沫若所代表的自由诗派和徐志摩、闻一多所代表的格律诗派同时并存的,是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派”作为中国新诗史上"象征派"的开山鼻祖,李金发率先把法国象征诗派的手法介绍到中国诗坛,穆木天、王独清等诗人则在《创造月刊》创刊号上发表论诗的通信,竭力提倡诗应有"暗示"和"朦胧美",强调"诗的世界是潜在意识的世界","'色''音'感觉的交错"是诗的"最高的艺术" 现代派:戴望舒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诗坛出现了对新诗艺术产生过深远影响的“现代派”该诗派得名于《现代》杂志 “现代派”的基本特征之一,即其追求所谓“纯诗”的艺术观;"现代派"的基本特征之二,即其作品中普遍呈现出来的"病态的心灵,浊世的哀音"。
七月诗派:艾青、田间“七月诗派”是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也就是抗日战争初期的一个阵容强大、政治倾向鲜明的诗 歌流派该诗派因胡风主编的《七月》(文艺期刊)和“七月诗丛”而得名当时汇集到《七月》周围的有已经成名的诗 人如艾青、田间等 "中国新诗"派:穆旦、杜运燮 “中国新诗”派是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围绕在上海出版的《诗创造》和《中国新诗》等刊物而形成的重要诗歌流派也叫“九叶派”) 穆旦(1918-1977)是“中国新诗”派最突出的代表诗人他的诗 歌观念的“现代性”转变是在1942年所谓“现代性”,一般是指一种时间观念,一种直线递进、不可重复的历史时间意识 “创世纪诗群":洛夫、痖弦、张默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作为运动的现代主义诗潮经历过两次高潮第一次是以纪弦1953年2月创办的《现代诗》为发端,到1956年纪弦发起成立“现代派”为巅峰;第二次是以1959年《创世纪》改组扩版为标志,到60年代末《创世纪》停刊为落潮在这期间,“现代派”、“蓝星”、“创世纪”是三个影响最大、创作实绩最丰富的新诗流派 台湾评论界一般认为纪弦创办的《现代诗》是承续戴望舒的《现代》的精神的,他的诗 学观念也与当时的李金发、戴望舒的主张有密切的联系。
朦胧派朦胧诗派: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多多、杨炼等 “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 “他们诗群":于坚、韩东 于坚(1954-)既是"他们诗群"的代表诗人,也是"民间写作"的执牛耳者他的诗 贴近日常生活,带有很强的实验性质,如《0档案》等 "神性写作":海子、李青松 属于"神性写作"这一范畴的诗 人在从事诗歌创作时,更多的是拷问自己的灵魂,也就是将"灵魂"放在首位,而把带有"实验色彩"的东西如"现代性"、"后现代"之类统统置于次要位置,因此他们的作品相对来说比较"传统" “知识分子写作”:西川、欧阳江河、 翟永明、王家新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诗坛如果没有以欧阳江河、西川、翟永明和王家新等一批优秀诗人的大量创作实践和理论探索,中国新诗在80年代末期业已显示出来的衰落局面将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加一蹶不振 力求在空灵与澄明中蕴涵一定的厚重、大气甚至悲剧品质 "民间写作":伊沙、徐江、侯马 在新诗史上,伊沙、徐江和侯马等"民间写作"代表诗人的贡献主要是在拓宽"口语"入诗渠道的同时,也尽可能地坚守了"口语"在诗歌创作中的疆界或底线。
"第三条道路写作":莫非、林童、树才、刘文旋、马永波 "知识分子写作"强调"学识"和"技术";"民间写作"强调"口语"和"生活";而"第三条道路写作"则积极吸收两者的合理部分并加以改造,所以,一种有血有肉有骨的"诗学"便开始出现在21世纪初的中国诗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