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导学案孔雀东南飞 第3课时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1.doc
6页精品资料课题:孔雀东南飞(第3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偏义复词、通假字的特点,掌握“相”、“迎”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2、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的方法 3、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学习重点与难点】学习重点: 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性格的特点 2、掌握本诗中“相”字的不同用法以及“信”“适”“令”等实词,掌握偏义复词、同义复词 学习难点:1、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2、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带着预习案中问题导学中的问题自主设计预习提纲,通读教材XXX页内容,阅读XXX资料XXX页内容,对概念、关键词、XXX等进行梳理,作好必要的标注和笔记2、认真完成基础知识梳理,在“我的疑惑”处填上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在“我的收获”处填写自己对本课自主学习的知识及方法收获3、熟记、XXX基础知识梳理中的重点知识。
预习案一、问题导学1、 本诗在塑造兰芝的形象上用了哪些方法?2、本诗的开头结尾用了什么手法?二、知识梳理1、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关雎》首章就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句子,以河洲上和鸣的鸟兴起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而二者又有意义、气氛上的关系,接近于比 2、浪漫主义是与现实主义相对的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梁山伯和祝英台》死后化蝶和《西游记》的神魔世界都较好地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3、偏义复词: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例: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偏义在“异”,“同”是衬字三、预习自测1、古今异义(1)鸡鸣:古义 今义 (2)难为:古义 今义 (3)驱使:古义 今义 (4)来信:古义 今义 (5)便利:古义 今义 (6)明日:古义 今义 (7)逢迎:古义 今义 2、下列句中“谢”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 c )A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B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C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 D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3下列中的“见”,与“君既若见录”的“见”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B ) A践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B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C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D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4、词类活用(翻译加点字)(1)名词活用为动词①何敢助妇语 ②交广市蛙珍③仕宦于台阁 ④自名为鸳鸯(2)名词作状语①黄泉共为友 ②昼夜勤作息③中道还兄门 ④手巾掩口啼 ⑤朝成绣夹裙 ⑥卿当日胜贵⑦夜夜不得息(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①又非君所详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①足以荣汝身5、阅读第9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对此节所用的手法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排比和比喻 B夸张和渲染 C 铺陈排比 D赋﹑比﹑兴②刘兰芝离开焦家时如此精心打扮,原因是什么?对此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临别时故意精心修饰,是对封建家长制的无言抗争 B 临别时有意精心修饰,以博得焦母的好感,促使焦母改变主意 C 借此延缓别离时刻的到来,反映出兰芝痛苦矛盾的心情 D 借此这是兰芝自尊自强的显示,外柔内刚的性格使然我的疑惑: 我的收获: 探究案一、合作探究探究1、分析《孔雀东南飞》中运用的比兴、铺陈排比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从学过的诗文中举例,再次回顾赋、比、兴三种手法的特点,结合本课再次把握这几种手法的运用并体会其表达效果(1)、比兴手法的运用让学生找出运用比兴手法的句子,然后加以分析,分析后教师归纳1)本诗开头两句(第1段)游离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一句兼用了“比”和“兴”的手法,以孔雀失偶喻夫妻离散并用以兴起刘兰芝、焦仲卿彼此顾恋之情,用具体的形象渲染悲剧气氛,奠定全诗哀怨悱恻的感情基调这种以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的手法在民歌中是常见的在结构上,开头的这一句也和结尾的鸳鸯双飞构成呼应关系,体现了构思的匠心和用心的良苦2)、铺陈排比手法的运用(结合初中学过的《木兰辞》体会这种手法的特点)铺陈、排比手法,夸张、渲染地写尽人或事的各方面情态它实际上也就是赋,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只是受汉大赋的影响,描写更加细腻更加淋漓尽致,往往一气贯注,渲染某种氛围和情绪赋,一般分为三类,赋景观物象、赋事态情状、赋人物形象赋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手法①《木兰辞》里使用铺陈排比手法的诗句(学生发言,体会该手法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②让学生找出本文中运用这种手法的诗句(学生找准诗句,分析表达效果,教师归纳)自述经历段:这是纵的铺陈,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按时间顺序,意在强调兰芝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罗列数字,应作互文看,交叉叙述第13段是第2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严妆”一段:这段描写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渲染夸张的铺陈排比,不但写出人物的外在美,更写出人物的人格美美就美在她的沉着、镇定,美就美在她那特别的涵养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第2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9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无论那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太守家迎娶排场段:作者不惜笔墨,浓墨重彩,写太守办喜事豪华排场,衬托出刘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她对仲卿的爱和忠贞经得起任何严峻的考验而且太守家的喜和兰芝明为允婚、暗作死计的悲凉心境形成对照,强化了悲剧性总结:本诗的铺陈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
(3)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 明确: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小结:赋、比、兴是乐府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它对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起了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学习乐府诗时应予以重视探究2、诗歌的结尾处写兰芝、仲卿魂化为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象这样的结尾,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很常见,试举出一例,然后探讨一下,这样写表达了当时人们什么样的愿望?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梁祝》中的“化蝶”也是这样的结尾本文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是为连理枝,象征了爱情的不朽合葬化鸟,生不能相守,死要化作比翼双飞的鸳鸯鸟相向鸣”,是他们爱情与幸福的歌唱,悲愤与压抑的控告结尾的浪漫主义手法,反衬现实,寄托人们追求自由恋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这是刘焦形象的浪漫主义发展,闪现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一些流传至今的诗句也同样表达了人们的这种美好愿望,如:彩虹万里百花开,蝴蝶双双对对来,天荒地老心不变,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课堂总结:悲剧的魅力,在于它毁灭的美当焦刘化鸟,梁祝化蝶成为一幕幕爱情悲剧时,悲剧就演绎成了经典尽管我们可能会因他们的爱情感动不已,但我们更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 思路小结: 二、总结整理 1、核心知识: 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孔雀东南飞勤心养公姥手巾掩口啼卿当日胜贵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槌床便大怒(名词活用为动词,拍打、敲击)自名秦罗敷(名词用作动词,取名、名叫……)谢家事夫婿(名词用作动词,侍奉、服侍)交广市鲑珍(名词用作动词,买、购买)千万不复全(形容词用做动词,保全)使动、意动用法逆以煎我怀(使……煎,动词作使动使……像受煎熬一样)足以荣汝身(使……荣,形容词的使动使……受荣华)便利此月内(以……为利,形容词的意动,以……为最吉利)以此下心意(名词使动用法,使……委屈)戒之慎勿忘(动词意动用法,以……为警诫)2、典型方法:3、重点问题解决: 训练案一、课中检测与训练(能在5分钟之内完成)刘兰芝被遣回家时,刘兰芝的母亲是什么态度?刘兰芝的母亲是“大拊(fǔ)掌”“大悲摧”。
1、大家想一想,封建社会妇女被休一般被视为奇耻大辱,会遭人鄙弃,看到刘兰芝被遣回家,为什么刘兰芝被休后求婚的人接踵而来?旧时代的妇女,恪(kè)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从一而终”的古训,不仅是被丈夫遗弃的女子不能再嫁,就是丈夫亡故了的,也要为之守节如果再嫁,便被认为是不守节操,至少要受到舆论的遣责,体面人家当然不会轻易为之但是,如果用这个尺度去衡量《孔雀东南飞》,我们就会碰到许多难以理解的现象例如,刘兰芝“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母亲的态度却是“汝可去迎之”;后来,“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