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的人公开课教学.doc
6页有 的 人 ——纪 念 鲁 迅 有 感上饶市第三小学 廖云丽【教学目标】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诗歌2、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3、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教学重难点】理解文中提到的两类人,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鲁迅的生平和作品 【教学过程】一、轻叩鲁迅 点燃情感(4)1、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伟人:他一生笔耕不辍,用文学作品带领中国人民前进;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是中国文化的一面旗帜,是民族的脊梁他是谁?让我们一起来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出示图片)对于鲁迅,你们都有哪些了解?是的,鲁迅先生不愧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后人们给予他极高的评价课件出示:世人对鲁迅的评价:臧克家、毛泽东、郁达夫2、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因病逝世,在他离去的76年里,岁月的风尘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相反,他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加光彩夺目鲁迅先生身上有什么独特的魅力让他得到了这么多人这么持久的爱戴呢?这节课,我们再走进世纪诗翁、诗坛泰斗臧克家先生在1949年11月1日参加完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以后,挥笔写下的经典诗篇《有的人》(板书)。
齐读课题质疑)二、初读感知 积蓄情感(6)1、学习这首诗,首先要有感情的朗读;其次要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表达的哲理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走进这 7 个小节 28 行诗中,细细品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诗读正确读流利2、指读,正音3、默读并思考:读完后,你有什么发现吗?两种人用不同的符号标记把文章中的诗句重组成两节诗?(课件出示) 你能用词语概括这两类人的特点吗?鲁迅属于哪一类人呢?出示鲁迅写的《自嘲》,引读引导理解“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意思过渡)鲁迅是这样写的,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活着的意义三、走进鲁迅,对比烘托(20)1.感知价值的不同:①听范读,你听出了什么?仔细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同样的两个死,两个活,意思一样吗?分别指什么?说说你的理解同学们,可以再读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自然段,从这段话中,你对鲁迅又有了怎样的认识?课件出示究竟什么样的人虽生实死,什么样的人虽死犹生呢?课件出示词语练习 者,虽生实死, 者虽死犹生2.品读“虽生如死” 有的人活得崇高伟大,他的思想,精神却永存有的人活得无耻卑微,就同行尸走肉一样;我们就来看看,是哪些句子对“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作出了完整的回答? 抽生读。
读出蔑视(那是痴心妄想)、咒骂(那是罪有应得)、痛恨(只要有良知的人都会怀有这种感情)、不屑一顾 齐读这类人的可悲和可笑 在这几行诗中哪一个字集中代表了这一类人的形象?(板书:骑)你看到了一副怎样的嘴脸?那你就读出来吧是的,不仅如此,他们还……他们还…… 看到欺压百姓的人,我们怎样痛斥他们──;看到忙着树碑立传的人,我们怎样警告他们──;对那些眼里容不下别人的人,我们又该怎样咒骂他们──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把你的痛恨、蔑视、讽刺用朗读表现出来吧分男女生读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清楚,谁是他们的敌人,谁是他们的朋友群众的力量又是伟大的,人民的敌人痴心妄想着“不朽”,最终却只能落得──板书:遗臭万年 3.品读“虽死犹生” 人民的朋友呢?鲁迅先生呢?他又是怎样对待人民的? 抽读你的朗读中带着?(歌颂、敬佩、赞美)谁再来试试?很好,大家一起来读出歌颂和敬佩 几句诗中,哪个字代表了鲁迅先生的做法和态度?(板书:俯)这个字让你想到了了解到的鲁迅的哪些事迹?(俯下身子给黄包车夫疗伤、亲切地和工人聊天……) 是的,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把你的感受放进诗句中读,让我们听到你的情感。
鲁迅先生不仅为人民做牛做马,还情愿做野草先生有一本文集就叫《野草》齐读,你感受到了什么?(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是的,他活着是为了……其实,前面课文中有和这句意思差不多的句子……(“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周晔《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的民族,一位越老越顽强的战士!”──阿累《一面》)②引读小结:是啊,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学生接读: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鲁迅就是这样一个有着与野草一般顽强精神的人——学生接读: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鲁迅就是这样一个心中总是装着别人,为别人着想的人——学生接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他为谁想得多?(劳苦大众、祖国、民族) 善有善报,给人民做牛马的……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 与遗臭万年的人相比,这样的人,就应该──(板书:流芳千古)四、品读课题,拓展延伸5) 我们在短短几行诗中读到了这么多,这叫把诗读厚了既然文章是纪念鲁迅的,是否可以将诗题《有的人》改为《鲁迅赞》,将诗中“有的人”分别改为“鲁迅先生”? 这首诗还可以献给哪些伟大高尚的人?((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焦裕禄、孔繁森为人民积劳成疾,这就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让全中国人民过上了更加富裕的生活,这就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钱学森,他冒着生命危险1955年回到祖国、为了祖国人民更好地活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 屈原、文天祥……) 随机 (只能送给这些伟大高尚的人吗?还可以把送给哪些遗臭万年的人?)五、讴歌鲁迅,体悟生命(5)是啊,想我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涌现出了多少像鲁迅先生一样的、人民的朋友和恩人啊,正因如此,中华民族才堪称一个伟大的民族缓缓叙述缓缓擦去板书)历史长河一如滚滚江海,大江东去浪淘尽,首先卷走这些遗臭万年的人民的敌人吧,他们作威作福“骑”在人民头上的丑恶嘴脸,早已在人民心中死去 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流芳千古的“活”着不是刻进石头可以做到的,也不是写在黑板上可以做到的;写在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之际的这首诗,是要告诉我们每个人生命的意义所在,人生的价值应该怎样体现?让我们再深切的感受一次吧! 课件出示 1、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奥斯特洛夫斯基 2、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潜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毛泽东 3、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 ——爱因斯坦 4、让别人过得舒服些,自己没有幸福不要紧,看到别人得到幸福生活也是舒服的 ——鲁 迅 鲁迅走了,他用生命的全部光芒,划亮了天地之间的黑暗,留下了铁骨铮铮的思想和精神学完了这首诗,相信你们对生命的价值有了一番自己的感悟,那就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创作一则属于你的人生至理名言,和大家共勉,别忘了写上自己的名字六、凝聚情感,齐诵诗句(3) 现在,这28行诗就单单剩下了这个字,读初识鲁迅的学习,今天就单单剩下了这一个字,读抽问几个学生)俯,是啊,俯,正是鲁迅先生伟大人格的高度浓缩,也是对你、对我、对所有人做人的永远的启迪 全体起立此时此刻,《有的人》这首诗已经不再是发自臧克家一个人之口,他也是我们的心声了,那就让我们酣畅淋漓地吟诵我们的心声吧。
有的人活着……”起(齐背全诗),诵读泰戈尔诗句泰戈尔你的天性是忘掉自己,我们心中却把你牢记你总是爱把自己隐匿,我们的爱戴使你放射光辉你把发自心灵的光芒,带给那黑暗的东西你从不寻求名声和崇拜,可是爱之神发现了你七、布置作业,拓展阅读 1、课外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全集》、《人间鲁迅》、 《鲁迅的最后十年》《朝花夕拾》…… 2、学完这首诗,相信同学们一定有很多的认识与触动,你觉得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拿起你手中的笔,可以是一段感言,也可以是一首小诗……把自己的感受写一写也可用《做人要做这样的人》为题板书设计有的人 虽死犹生 骑 虽生犹死 高尚无私 卑鄙自私 流芳百世 遗臭万年 俯对比:价值不同 言行不同 结局不同读与写结合,让诗“活”起来 ——《有的人》教学反思反思一下小学现代诗歌教学的状况,应该说,现代诗歌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盲区这其中有很多原因,其中教材编排对现代诗歌的淡化是一个重要因素。
翻阅小学语文课本,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3—6年级的现代诗歌几乎都是二类课文,是主张让学生自己读一读,积累积累就可以的这种淡化导致了很少有人去仔细思考它的教法,大部分教师都是以会读和理解意思为目的实施教学的我以为,这样的教学不是真正的诗歌教学反思自己这一课的教学,我认为本课的教学,是重在让学生去读诗,从读中去悟,去想,去拓展,然后再读写结合,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写作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首先,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诵读课堂对于学生的读是这样安排的:由听到读,由模仿到自主,由顺读再到重新组合诗序读每次读的要求也不一样:首先安排教学中从读正确到读出节奏,再到有表情朗读,每一遍都目的明确,最后到让学生通过一遍遍的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以及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其次,引领学生欣赏品味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发现诗歌本身的写作特点,比如,全诗按总分的结构来写,及对比、对照、反复的写作方法在全诗中也极为突出,也正是这些独特写作方法的运用,使诗歌所表现的爱恨情仇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给读者带来了深深的震撼在品读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领略诗歌的魅力 接着,带领学生走进去再想开来课堂上,通过两次揭示副标题,让学生在诗中寻找鲁迅的影子,进而去发现生活中具有鲁迅精神的人。
再拓展回顾到历史上流传千古的人或是遗臭万年的人,更一步加深对这两种人物的认识,提升孩子们的人生价值观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纪念鲁迅先生上,而是建构起一个立体的、饱满的、更具张力的认知 最后,书写对生命意义的感悟,在创作的过程中让全诗所颂扬和批判的行为跨越时空和今天的生活对接,轻轻地在学生心中画出一道是非对错的分界线 总之,在教学中,我尽量让这首诗歌变得柔软,少一些理性,多一些感性,少一些教化,多一些欣赏尽量用老师释放的诗情去召唤学生的诗情,从而让诗“活”起来,然后动口、动手,说一说,写一写,这样不但激发学生爱诗歌、学写诗歌的热情,而且会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亲近诗歌的种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