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层序地层学实验指导书.docx
6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层序地层学实验指导书 《层序地层学》测验指导书 测验:经典层序地层学分析 一、测验目的 了解并掌管经典层序地层学的根本理论及根本研究方法,可承受层序地层学研究任务 二、测验原理 层序是由具内在联系的相对整合的地层序列构成的地层单元,其顶、底界面为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应的整合面,形成于地质历史时期的全球海平面、构造运动及气候变迁的过程 根据初次海(湖)泛面及最大海(湖)泛面,层序可进一步划分为低位体系域或陆架边缘体系域、海(湖)进体系域、高位体系域低位体系域主要由一系列加积到进积的准层序组构成,陆架边缘体系域主要由一系列加积的准层序组构成,海(湖)进体系域由一系列退积的准层序组构成,高位体系域由一系列加积到进积的准层序组构成 关键面即各级层序界面和湖泛面,可以根据岩心、测井、地震剖面举行识别;然后可根据关键面划分层序、体系域、准层序组及准层序;根据单井层序划分结果,可举行层序、体系域、准层序组基准层序的横向追踪比较,建立等时地层格架;以体系域、准层序组或准层序为单位绘制等时地层格架内的地层等厚图、沉积相平面展布图及砂体平面展布图;结果在单井、多井及平面分析的根基上建立研究区层序地层概念模式。
三、根基资料及测验手段 1.测验根基资料 研究区区域背景资料、露头资料、岩心资料、测井曲线、地震剖面 2.测验手段及条件 分析已有的露头及岩心描述资料;利用Carbonsoft地质研究软件举行单井测井曲线层序分析及多井平面地层比较,利用suffer和coreldraw绘制沉积相平面图;对地震剖面举行地层层位标定 四、测验步骤 1、露头查看及岩心描述 ①根据露头查看及岩心描述资料识别关键面并确定地层的叠置关系以及沉积相类型 层序界面的标志包括古土壤、根土层、底砾岩、地层角度不整合、冲刷面、古生物断代面等;湖泛面的标志包括薄层深湖相泥岩、油页岩、煤层等 地层叠置关系包括向上粒度变粗地层变厚的进积型、向上粒度变细地层变薄的退积型、向上粒度及地层厚度不变的加积型 确定地层沉积相的主要依据包括岩石类型、矿物组合、化石类型、沉积构造等 ②根据识别出的界面及地层叠置关系建立露头及单井地层综合柱状图 1 地层综合柱状图的主要内容包括地层年头、岩性柱及岩性描述、沉积相类型、层序及体系域划分结果 2、地震资料分析 ①根据研究区过井地震剖面上井的声波时差曲线,通过深时转换,举行地震层位标定。
②根据地震剖面上地层反射界面的终止关系判断层序界面的位置及横向分布 ③根据地震反射参数的特征举行地震相分析并划分体系域 3、测井资料分析 ①根据取心段的岩心及测井资料建立测井相模式以及测井地层叠加模式 测井相模式由取心段的岩心柱、测井曲线以及相分析结果构成测井地层叠加模式由取心段的岩心柱、测井曲线以及地层叠加分析结果构成 ②根据测井相模式及地层叠加模式举行非取心段及非取心井的测井相分析 ③根据测井曲线的突变接触关系以及旋回变化特征,结合研究区的岩心、露头以及地震资料识别层序界面和湖泛面,划分单井层序、体系域、准层序组及准层序 ④根据单井层序、体系域、准层序组及准层序的划分结果,举行多井横向追踪比较,比较的原那么是界面与界面比较 4、建立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并绘制体系域沉积相图 ①根据研究区多井比较结果,建立研究区不同尺度的等时层序地层格架 ②在多井比较结果的根基上,计算体系域砂地比值并绘制平面等值线图 五、测验结果和要求 测验结果包括成果图件及测验报告 成果图件包括:露头地层岩性柱状图、单井地层综合柱状图、地层比较剖面图、体系域内沉积相平面展布图,层序地层模式图。
测验报告内容应包括:关键界面(层序界面及海(湖)泛面)识别标志、层序及体系域划分依据、层序及体系域特征描述、层序及体系域空间展布特征描述 六、层序地层学研究意义 层序地层学研究的意义在于建立等时地层格架,预料地下地层的空间展布规律,探讨层序地层对地下矿产分布的操纵作用以及地下矿产的分布规律 附件:测验报告 鄂尔多斯盆地靖边地区三叠系延长组层序地层划分方法与特征描述 (一) 单井层序地层划分与多井等时地层格架 测验步骤:1、识别韵律层、准层序、准层序组、体系域、层序 2、举行多井层序界面比较建立等时地层格架 测验方法:韵律层、准层序、准层序组、体系域、层序的识别标志: 建立等时地层格架的原那么; 测验结果:单井层序地层划分成果图 多井等时地层比较格架 (二) ……层序……体系域沉积相空间展布特征 测验步骤:1、识别砂泥岩剖面各类岩性 2、统计各个体系域的砂地比值 2 3、绘制各个体系域的沉积相图 测验方法:1、砂、泥岩的识别标志: 2、绘制各个体系域的砂地比值等值线图(砂岩百分比>50%,砂体连续,呈 席状或宽带状分布;砂岩百分比 介于30%~50%,砂体局部连续,呈带状分布;砂岩百分比<30%,砂体不连续,呈孤立状或窄带状分布); 测验结果:……层序……体系域沉积相图 3 —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