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前引言及三角形的边15.doc
3页课 题 11.1.1 三角形的边授课年级初二教 学 目 标知识与技能:结合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基本要素,并能会用符号、字母表示三角形,了解按边的相等关系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并能理解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并会初步应用这一性质来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三角形边关系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创设情景,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让学生体会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 学 背 景 分 析教学重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和归纳教学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学情分析学生小学已接触过三角形,了解三角形两种分类方式,本节课要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方法探究法教具学具学案、三角板辅助媒体一体机 PPT教学结构(思路)设计【活动一】创设情境【活动二】探究新知【活动三】例题讲解【活动四】巩固练习【活动五】课堂小结【活动六】布置作业教 学 活 动 设 计教学活动包括:情境创设/活动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展示) /评价检测/巩固提高/预习、复习等方面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活动一】创设情境: 观看视频:日常生活中三角形的形象,为什么在工程建筑、机械制造中采用三角形机构?引入新课。
活动二】探究新知:问题:观察图形,哪些是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哪些图形是三角形?【定义】:三角形: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问题:(1)你能说出三角形中的边、顶点和角吗? (2)如何用符号表示三角形ABC?【归纳】三角形有关概念:1、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都叫做三角形的边;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2、三角形ABC用符号表示为“△ABC”思考:我们知道哪些三角形?按照三个内角的大小,可以将三角形分为哪几类?如何按照边的关系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呢?说说你的想法? 【归纳】:可以按照角和边进行分类1、按照三个内角大小可以分为:2、按照边的相等关系可以分为:探究:任意画一个⊿ABC,假使一只小虫从点B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点C,它有几条线路可以选择?各条线路的长一样吗?小虫从B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C有两条路线: (1)从B→C,即线段BC的长 (2)从B→A→C,即:线段BA+AC的长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知:BA+AC>BC,这两条路线的长是不一样的同理有: AC+ CB > AB, AB+ BC > AC思考:联系三角形三边,从探究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结论】: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活动三】例题讲解:例1: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为什么?(1)3 4 5 (讨论:只需要二条较小的和与第三条边比较就可以了)(2)5 6 11 (3)5 6 10例2:用一条长为18cm的细绳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1)如果腰长是底边的2倍,那么各边的长是多少?(2)能围成有一边的长为4厘米的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 归纳:(1)可利用方程思想解决问题 (2)注意分类讨论和判断是否符合三角形三边关系活动四】巩固练习:1、 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6cm,周长为20cm,求其他两边的长2、 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边长等于6,一边长等于7,求它的周长;3、 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边长等于5,一边长等于11,求它的周长;【活动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1、三角形的有关概念;2、三角形的分类;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活动六】布置作业:书P8习题1、2、6、7 学生观看,思考CBA学生观察,分析,回答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学生独立分析,尝试解决,讨论,归纳学生思考,分析,回答学生分析,讨论,归纳学生思考,尝试解决,遇到问题可以进行讨论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交流结果。
独立完成,测评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畅谈本节课的收获通过实际生活中例子引出本章学习内容,引起学生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举反例辨析强调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要首尾顺次相接通过问题让学生认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对三角形进行分类,从而激发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分类和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旧知得到新知的能力通过探究让学生自己归纳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使认识更深刻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解决问题,体会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做到当堂知识当堂清使学生能够理清本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结合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基本要素,并能会用符号、字母表示三角形,了解按边的相等关系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并能理解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学生的学习态度较端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