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3单元 第5章 第4节 蒸腾作用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新版)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金**
  • 文档编号:207056350
  • 上传时间:2021-11-0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8.5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4节 蒸腾作用一、教学目的1.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解释植物体内水分散失的主要原因,说明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2.通过观察植物蒸腾失水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3.通过学习蒸腾作用的过程及其他相关知识,建立植物体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增强生态意识,提高对绿化祖国、保护环境的认识结合植物蒸腾失水的观察实验,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难点: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三、教学方法实验法、 讲练结合法四、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植物体从土壤里不断吸收的水分,只有一小部分保留在植物体内,被植物体利用那么,植物吸收的大部分水分又到哪里去了呢?(一)植物的蒸腾失水提出问题:1、塑料袋的内壁有什么物质生成?2、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3、水珠是从叶片的什么地方散发出来的?4、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以液体的形式从气孔中流出来的?还是以气态形式从气孔中散发出来的?(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并回答问题参考答案:1.防止试管内水分的蒸发.2. 温暖有阳光的地方植物的蒸腾速率快,容易观察到预期效果3. 有叶片的塑料袋比无叶片的塑料袋上的水珠多。

      4.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叶片的气孔散失到大气中,水蒸气在塑料袋上凝结成水珠总结:1、 蒸腾作用的概念在温暖、阳光照射的条件下,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体外,这种生理过程叫做蒸腾作用2、植物体的各个部分都可以蒸腾水分,但蒸腾水分的主要器官是叶温故而知新:叶的立体结构以及气孔的组成:通过观察图片,得出陆生植物气孔主要分布在叶片的下表皮(二)蒸腾作用的过程:提问:植物蒸腾出的水分是由哪来的?出示投影或动画:演示蒸腾作用水分由根到叶的动态的过程提问:1、植物根毛的作用是什么?2、气孔的作用是什么?讲解:1、土壤中的水分,由根毛进入根内,然后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送到叶肉细胞2、植物体吸收的水分仅有1%左右参加植物体各项生命活动以外,99%左右的水通过气孔散发到大气中思考:刚移栽的植物为什么会出现萎蔫现象?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多于根吸收来的水分,造成体内处于失水状态如何防止?1.剪去多余的枝叶2.在阴天、傍晚时移栽3.注意遮阳4.移栽时,保护根部结构过渡:曾有人做过一个统记:一株玉米一生中要利用400斤的水,其中396斤的水散失到空气,4斤的水被用于各种生命活动这是不是一种浪费呢?(三)蒸腾作用的意义:(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并发言。

      学生思考1:由于地心的引力,水总是往低处流,为什么在大树的身体里,水却能往高处流?是什么原因使它克服了地心对水的引力?答: 蒸腾作用就像一个水泵,是水往高处流的动力来源叶片里的水分蒸腾出去之后,叶肉细胞缺水,就要吸收叶脉中导管里的水分,从而促进水分从根通过导管上升到叶子里,这也就促使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小结:促使根从土壤里不断地吸收水分学生思考2: 无机盐是怎样进入植物体内的? 答: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里,才能被根吸收导管中的水分里就溶解有各种无机盐,所以随着水分在导管中的上升,无机盐也随着上升,并且最终进入到叶片小结:促进植物体内水分、无机盐的运输学生思考3:炎热的夏天,一只手是干燥的,另一只手沾满了水,哪一只手感到凉爽?为什么?答:沾满水的手感到凉爽,这是因为水分蒸发会带走手上的热量小结:降低叶面温度,防止叶肉细胞被阳光灼伤 学以致用1:为什么说大树底下好乘凉?答:大树下面的树荫,没有阳光的照射,气温较低,另外,大树的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分别增加了周围大气的湿度和氧,所以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学以致用2:树木为什么到了冬天会落叶 ?在北方,天寒地冻,根吸收水分很难,而树叶的蒸腾作用却照常进行。

      树木为了保护自己而采取的一种措施——脱落叶子,保持体内的水分平衡学以致用3:森林附近的地区往往降雨较多,为什么?答:因为植物蒸腾水分,大面积的树林可以增加空气湿度,使天空云量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起到减轻干旱,调节气候的作用本课小结及板书  [板书设计] 第四节 蒸腾作用 一、蒸腾作用的概念: 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形式散失到体外的过程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二、蒸腾作用的过程: 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茎、叶的导管→叶肉细胞→气孔→大气 三、蒸腾作用的意义: 1、降低植物体的温度,避免灼伤;2、促进根吸收水分; 3、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随堂练习1.蒸腾作用时,水分是以什么状态散失的( )A.液态 B.气态 C.固态 D.都不是2.蒸腾作用发生的部位是( )A.根、茎、叶 B.叶、叶柄和幼嫩的茎C.所有器官 D.花、果实、种子3.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  )A.根 B.茎 C.叶片 D.花4.下列关于陆生植物叶片上气孔分布的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只分布在上表皮 B.下表皮的气孔比上表皮多C.上表皮的气孔与下表皮一样多 D.只分布在下表皮5.下列对蒸腾作用的意义表述不正确的是(  )A.能够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B.降低植物体的温度C.促进根对水的吸收D.是对水分一种极大的浪费6.生长在沙漠中的仙人掌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下列哪种生理过程(  )A.蒸腾作用     B.呼吸作用C.光合作用     D.滤过作用7.下列几种情况中,植物蒸腾作用最强的是( )A.气温37 ℃,阴天,无风 B.气温37 ℃,晴天,有风C.气温20 ℃,阴天,有风 D.气温20 ℃,晴天,无风。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冀教版(2024)新教材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 1 第1课时 分层作业.docx 小学英语小升初必背短语和固定搭配(含例句)(动词短语+介词短语+高频固定搭配).doc 24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6 夜间飞行的秘密-课堂过关练习课件.pptx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达标测试卷.docx 2022年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测试.docx 部编版2022学年五年级下学期小学语文期末考试卷.docx 2020-2021学年深圳市宝安区五年级(下)期末数学试卷.docx 北师大版2021-2022学年五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测试.docx 上海市浦东新区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小学语文五年级期末检测卷.docx 2022年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方程与代数总复习.docx 2022年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综合.docx 2022-2023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期末测试a卷北师大版.docx 2022学年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期中测试试卷.docx 2022学年福建省福州市五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测试卷.docx 统编版2022-2023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质量检测卷.docx 2022学年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期中复习能力测试卷.docx 2022年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学期第一单元小数除法.docx 2022-2023学年期末测试(试题)五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docx 2022年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综合素质达标.docx 2025--2026学年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归类复习(有答案).docx
      猜您喜欢
      大学生期末个人自我参考总结 (2).doc 放射科主治医师-4-3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docx 普外科主治医师专业知识-9-(1)1_真题-无答案.docx 大学生村官年终工作参考总结6篇_年终参考总结.doc 大学生村官14年任职工作参考总结(通用).doc 大学生村官工作参考总结_2(通用).doc 大学生村官4月工作参考总结_0.doc 大学生村官6月份工作参考总结(通用).doc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3章第1节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教案 北师大版.doc 大学生村官工作参考总结_0(通用).doc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4章 第3节 单细胞生物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doc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2单元 第1章 第4节 细胞的生活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doc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3单元 第6章《绿色植物的生活史》复习教案 北师大版.doc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4章 第2节 多细胞生物体的组成教案1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doc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3单元 第3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doc 新闻学概论绪论互联网与新媒体模拟试卷1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docx 大学生村官八月份工作参考总结(通用).doc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4章第1节食物链教案 苏科版.doc 大学生活自我参考总结和鉴定.doc 大学生毕业个人参考总结 (2)(通用).doc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