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生物实验》课件PPT教案细菌的感染与免疫.doc
9页《微生物实验》课件PPT教案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第四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第一节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第二节细菌的致病机制?第三节宿主的抵抗力?第四节感染的发生与发展?第五节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几个重要的概念?细菌侵人宿主机体后,进行生长繁殖 释放毒性物质等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称为细菌的感染(bacterialinfection)或传染 菌?能使宿主致病的为菌致病菌或病原菌(pathogenicbacterium,pathogen),不能造成宿生感染的为非致病菌或非病原菌非致病菌或非病原菌(non-pathogenic bacterium,nonpathogen) ?条件致病菌(conditioned pathogen)第一节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正常菌群这些微生物对宿主无害,有些对人还有利,是为正常微生物群,通称正常菌群(normal flora)?人体肠道:大肠埃希菌、产气肠杆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葡萄球菌、肠球菌、类杆菌、产气荚膜梭菌、破伤风梭菌、双歧杆菌、真细菌、乳杆菌、白假丝酵母菌?条件致病菌?寄居部位改变,免疫功能低下,菌群失调正常菌群的生理学意义?生物拮抗其中机制之一是寄居的正常菌群通过受体和营养竞争,以及产生有害代谢产物等方式抵抗致病菌,使之不能定植(colonization)或被杀死。
?营养作用正常菌群参与宿定的物质代谢、营养转化和合成 ?免疫作用常菌群能促进生免疫器官的发育;亦可刺激其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 产生的免疫物质对具有交叉抗原组分的致病菌有一定程度构抑制或杀灭作用 ?抗衰老作用肠道正常菌群中的双歧杆菌有抗衰老作用?此外,正常菌群可能有一定的抑瘤作用,其机制是转化某些致癌物质成非致癌性;以及激活巨噬细胞等免疫功能等 第二节细菌的致病机制?细菌能引起感染的能力称为致病性(pathogenicity)或病原性 ?不同致病菌对宿主可引起不同的病理过程,致病性是细菌的特之一 征?致病菌的致病性强弱程度称为毒力(virulence),即致病性的强度即致病性的强度,是量的概念 ?毒力常用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dose,LD50)或半数感染量(median infectivedose,ID50)表示 即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指定的感染途径,能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或感染需要的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 TCID50(LD50)滴定病毒稀释度10-210-310-410-510-610-7稀释度的对数-2-3-4-5-6-7CPE比值4/44/44/43/42/40/4?LD50=L+d(S-0.5),用对数计算。
?L为病毒的最低稀释倍数;?d为稀释系数,即组距;?S为CPE比值之和 致病菌的致病机制?毒力:构成细菌毒力的物质是侵袭力和毒素?量侵人宿主机体的菌量菌量的多少,一方面与致病菌毒力强弱有关,另一方面取决于宿主免疫力的高低 一般是细菌引反毒力愈强,引起感染所需的菌量愈小;反之则菌量需大 ?侵入部位?力侵袭力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称为侵袭力(invasiveness) 侵袭力包括荚膜、粘附素和侵袭性物质等 ?毒素:外毒素内毒素侵袭力?1.膜荚膜荚膜具有抗吞噬和阻挠杀菌物质的作用,使病菌能在宿主体内大量繁殖,产生病变(肺炎链球菌)?2.素粘附素粘附素是细菌细胞表面的蛋白质,一类由细菌菌另而毛分泌,另一类非菌毛产生,而是细菌的其他表面组分 ?3.质侵袭性物质一般不具有毒性,但在感染过程中可以协助致病菌抗吞噬或向四周扩散 ?致病性葡萄球菌凝固酶,A群链球菌产生的透明质酸酶、链激酶和链道酶;毒素?外毒素(exotoxin)?部位:在细菌细胞内合成后分泌至细胞外?产生菌:主要是革兰阳性菌中的破伤风梭菌、肉毒梭菌、白喉棒状杆菌、产气荚膜梭菌、A群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特性毒性强,多数不耐热,大多是蛋白质,具有良好的抗原性 ?类毒素在0.3%-0.4%甲醛液作用下,经一定时间,可以脱去毒性,但仍保有免疫原性,注入机体后,可刺激机体产生具有中和外毒素作用的抗毒素抗体 ?类毒素和抗毒素在防治一些传染病中有实际意义外毒素的构型及分类?构型为为A-B模式,即由A和B两种亚单位组成 ?A亚单位是外毒素活性部分,决定其毒性效应 ?B亚单位无毒,能与宿主靶细胞表面的特殊受体结合介导导A亚单位进入靶细胞 ?利用B亚单位能与靶细胞受体结合后阻止受体再与完整外毒素分结合,且B亚单位抗原性强;将B亚单位提纯制成疫苗亚单位提纯制成疫苗,有可能预防相关的外毒素性疾病 ?分类神经毒素(破伤风梭菌-痉挛毒素、肉毒梭菌-肉毒毒素)、?细胞毒素(白喉棒状杆菌-白喉毒素)?肠毒素(产气荚膜梭菌-肠毒素) 内毒素?化学本质:脂多糖(lipopolysaharide,LPS)组分?部位:只有当细菌死亡裂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体后才释放出来 :?特性:内毒素耐热,不能用甲醛液脱毒成类毒素 内毒素注射机体可产生相应抗体,但中和作用较弱。
?脂质A分是内毒素的主要毒性组分由内毒素引起的毒性作用大致类同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点区别要点外毒素内毒素源革兰氏阳性菌与部分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分存在部分从活菌分泌出,少数菌崩解后释出细胞壁组分,自裂解后释出分化学成分蛋白质脂多糖03坏2性稳定性60-80℃,30min被破坏160℃,2-4h才被破坏用毒性作用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效应较弱,各菌的毒性引起特殊临床表现效应大致相同性抗原性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甲醛液处理弱,刺激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脱毒形成类毒素作用弱;甲醛液处理不形成类毒素第三节宿主的抵抗力? 一、天然抵抗力?皮肤与粘膜的屏障作用?血管与血脑的屏障作用?胎盘的屏障作用具?补体是存在于动物和人正常新鲜血清中,具有酶活性的血清蛋白,是体液抗感染的重要因子 其作用可被正常抗体激活,能杀死或被坏细菌 ?正常抗体? 二、细胞性抵抗力--吞噬作用? 三、宿主的天然不感受性吞噬和杀菌的过程第一阶段-接触趋化因子接触趋化因子(chemotactic agent)第二阶段-吞入第三阶段吞入第三阶段-消化(杀死、破坏杀死、破坏)宿主的天然不感受性?种、属的不感受性?遗传因子?年龄因子第四节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一、感染的? 二、传播的方式和途径? 三、感染的类型? 四、环境因素对感染的影响感染的及传播途径? 1、外源性感染?感染宿主体外?病人、带菌者、病畜或带菌动物? 2、内源性感染?正常菌群在特定条件下转化为条件致病菌而致?传播的方式和途径?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接触感染、节肢动物叮咬感染 三、感染的类型? 1、不感染? 2、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
? 3、潜伏感染宿主与致病菌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暂时处于平衡状态时一时,病菌潜伏在病灶内或特殊的组织中,般不出现在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中 (结核分枝杆菌)? 4、显性感染(传染病),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 5、带菌状态显性感染的分类?急性感染(acute infection)发作突然,病程较短,一般是数日至数周 病愈后,致病菌从宿主体内消失 ?染慢性感染(chronic infection)病程缓慢,常持续数月至数年 ?局部感染(local infection)致病菌侵人宿主体后,局限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引起病变的一种感染类型 ?全身感染(generalized infection;systemic infection)感染发生后,致病菌或其毒性代谢产物向全身播散引起全身性症状的一种感染类型 全身感染的分类? (1)毒血症(toxemia):致病菌侵人宿主体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病菌不进入血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 外毒素经血到达易感的组织和细胞,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 例如白喉、破伤风等 ? (2)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革兰阴性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崩解后释放出大量内毒素;也可由病灶内大量革兰氏阴性菌死亡、释放的内毒素入血所致。
? (3)菌血症(bacteremia)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的一过性通过血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面致病 ? (4)败血症(septicemia)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共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性中毒症状,例如高热、皮肤和粘膜瘀斑、肝脾肿大等 ? (5)脓毒血症(pyenia)指化脓性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体的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环境因素对感染的影响?自然因素?气候、季节、温度、湿度和地理条件等?社会因素?战争、灾荒、贫困等第五节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细菌学诊断?标本采集与送检过程的原则?致病菌的检验程序?血清学诊断?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标本采集与送检过程的原则? 1、采集标本时应注意无菌操作,尽量避免杂菌污染 ? 2、根据致病菌在患者不同病期的体内分布和排出部位,采集不同标本 ? 3、采集标本应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 4、尽可能采集病变明显部位的材料? 5、标本必须新鲜,采集后尽快送检 ? 6、样品送检过程冷藏运送。
致病菌的检验程序?直接涂片检查?分离培养?生化试验?血清学试验?动物试验?药物敏感试验?分子生物学技术?血清学诊断(平板凝集试验)人工主动免疫?死疫苗?活疫苗?类毒素?亚单位疫苗?DNA重组疫苗?核酸疫苗?治疗性疫苗人工被动免疫?抗毒素?抗菌血清?、丙胎盘球蛋白、丙种球蛋白?细胞免疫制剂 内容仅供参考 。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