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家屯马氏源流概述.doc
26页马家屯马氏源流概述马伯芳马家屯马氏家族,是乌蒙山地区回民的一大望族,发源于威宁县马家屯,历经三百九十余年,繁衍十八代,遍布于云南和贵州等省二十余县市,尤以威宁、昭通、鲁甸、大关、会泽、宣威、昆明等县市较为集中,一九九零年初步统计万余户,四万余人,现在估计一万八千余户,七万余人,在历史上曾经为中华民族的国家统一和社会进步作出过重要贡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涌现出很多杰出人物姓氏和祖先的由来明洪武四年,朱元璋的明军在四川取得胜利,但云南还残存着元朝宗室梁王的势力此时,明朝已基本上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大业在力图缓和社会矛盾,恢复元末以来遭到严重破坏的客观社会经济背景下,朱元璋想对云南梁王采取和平归附政策,加紧了对乌撒、乌蒙、芒布、东川、水西等地区土司的争取工作,但成效不大在明朝争取梁王的工作遭到失败的影响下,乌撒等地土司迟迟不和明朝建立联系,已联系上的也大都采取等待观望的态度这样,明太祖朱元璋决定用兵力来解决这种状况,实现国家统一洪武十四年九月,朱元璋派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沐英、蓝玉副之,赵颙为前锋,统率三十万大军分两路出发,遣胡海洋、郭英、陈桓等领兵五万,由四川永宁趋乌撒,与元朝右丞实卜的土司联军战于赤水河,实卜虽然战败“顺服”,但赤水河一战没有消灭诸部土司的主力。
明洪武十五年四月,乌撒一带的土司又复叛,随后,普定又发生了土司暴乱,乌蒙、芒布、东川等地的土司又纷纷起来响应,掀起了一场反明高潮傅友德一方面又命吴复为总兵,费聚副之,征讨乌撒、乌蒙诸部另一方面又急调征南的明军主力,由沐英率领从大理经曲靖直捣其巢,七月在乌撒对土司部队发起重点进攻,“大败其众,斩首三万余级”明洪武十六年正月,乌撒、乌蒙、芒布等土司归降二月,明太祖朱元璋分别授乌撒实卜、乌蒙阿普、芒布发绍为三地知府,赐给朝服、冠带、锦绮、钞锭,乌撒女知府还赐给珠翠,其余又授给了各级官级明军取得乌撒的决定性胜利后,但傅友德并未放松对乌撒诸部的警惕,他一方面严令明军官兵,“说与各处守御军士知道,这蛮人地面里,凡在外军人,但下路的,不曾有一个出得来,都被蛮人深山里杀了,不杀的将木墩子墩了,教与他种田”,(《昭通彝族史探》)另一方面傅友德在“乌撒山崖险扼,襟带二湖”的乌龙箐建立乌撒卫城,留赵颙合四指挥镇守之明洪武二十八年,傅友德又在乌撒开垦军屯,一方面用以解驻军粮草之需,另一方面军屯也对乌撒卫城有护卫作用屯垦军士平时为民,战时为军明初,乌撤有四十八屯据《威宁县志》记载:“威宁城西、南、北三面俱有海田,广袤数十里,在昔可耕,明洪武二十八年立卫兵屯田其中”。
马家屯位于乌撒四十八屯的最西部,距威宁城约十六公里,扼守西凉山,南背西凉山东麓山脚的延伸部,东西为延绵数公里的开阔丘陵平地,北为耿家屯海子从屯垦位置和屯田土地来看,它可谓一大屯从至今沿用的地名来看,如苏家山、陈家院子、杨家院子、施家院子、王家洼子、罗家大地、汤家山等,当时的屯田军士中,回族和汉族都有,应该是汉族多于回族,回族居住在东面中央的丘陵高地上,背翠山和登高山,环绕屯中粮仓和营盘,明中叶在营盘上修建了清真寺,而汉族居住在粮仓和营盘的东、南、西和西北面数公里左右的开阔丘陵地上,离粮仓和营盘稍远,但面积很大,土地肥沃,拱卫着粮仓和营盘从这种居住布局来看,当时的屯田官应为马姓回民今天,屯田人数已无可考但我们参照当时野马川屯兵三百户的历史记载,并结合马家屯的军事地理位置和屯垦土地条件来看,当时的屯田兵也应该有三百人左右所以,作为地理名,马家屯起源于明洪武二十八年,原因应该是屯兵长官为马姓而命名据老人们传说,明和清初,临近数十里的官粮都交来在这里上,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明和清初的马家屯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军屯马家屯,屯南有数峰耸立护卫,并倚仗西凉山,秉承乌蒙山脉而旺,屯北耿家屯海子开怀通达,俯瞰勺甫斗母匈梁子而攘括乌蒙山地,屯中有一月牙形冲子隔岸而成村。
冲子东岸有一营盘屹立,三面绝壁,周围生长着一些高大伟岸的江子树和枫树,营盘下有一石井,井深十余丈,用五面石镶嵌扣成,屯东南有一石街,屯中有龙潭数口,屯东面为祖茔翠山,狮型,屯东南有一山,名叫脑壳山,又叫纱帽山,《威宁县志》说:“纱帽山在城西四十里,高耸突兀 ,以状得名”屯北三公里有耿家屯隔海子相望,屯东四公里有卯关屯东西相应,屯东南有杨旺屯隔登高山互为犄角之势它坐落在乌撒卫屯田的最西部,形成军事屏障,阻挡着来自西犯之敌,护卫着乌撒卫军事重镇据族谱和史料记载,明天启年间,西南土府作乱,屯田焚毁、卫所城池被攻陷,乌撒土府独立于明王朝八年,乌撒、乌蒙、沾益、毕节、安顺、重庆皆陷落于敌手,贵阳、成都受围告急,回汉屯田居民惨遭屠戮,明军忙于北方作战,无暇顾及,西南屯田居民团结自保,据族谱、苗民古歌和《威宁县民族志》记载,马家屯马超率部参与平叛,乱逆平定时,马家屯民兵多壮烈,马超、马越、马起三兄因平叛有功,依次受封为怀远将军、明威将军和武德将军《威宁县志》说:“熹宗天启元年,乌撒土府安效良叛附安邦彦效良率夷围乌撤卫城,卫官率军拒守,九月,援绝城陷,指挥管良相等阁家举火自焚,军民残杀殆尽,城楼、官署、学宫、祠庙、附郭、军屯,尽力焚毁。
“二年二月,效良共邦彦陷毕节卫城,屠之,四月,复率兵西陷沾益云南参将尹启易,守备李加培,周嘉映自交水来救,加培,嘉映战败,俱死奢安之乱”,四川永宁土司奢崇明兵陷重庆、围成都,安邦彦兵陷安顺、平坝围贵阳,崇侦元年,安邦彦自称四裔大长老,推奢崇明为大梁王崇祯“二年,黔督朱燮元调集汉土兵列营沾益,趋滇抚会兵迫乌撒境,安边等逃天桥大兵入盐仓,拨难民千余人,凯还,安边等复返,遣人至军前俟复卫城,束身投见,意实缓师,总督再发兵逐安边等,纳其爵,卫城陷贼八年,至是始复明末“奢安之乱”,马家屯马姓祖先于明洪武二十八年屯田以来二百余年间繁衍的马姓人口,在“奢安之乱”平定时,仅余马超、马越、马起三兄弟及山口子支系始祖四人其他的人口,要么因兵祸所屠或战死沙场,要么因战乱迁移他乡至今,在马家屯南面脑壳山和老马山之间,还有一个叫滥葬岗的地名,有无数的坟堆,没有碑铭,不知是回族或汉族的,总之,没有人认领,可能就是因“奢安之乱”被屠戮的人口 宋起在《威宁风土记》中说:“天启壬戍、四彝构逆,围城九阅月,城楼、学宫、祠堂、庙宇烁为灰烬,军民遭其屠戮,城 悉以倾颓,城郭、所伍、军屯、村舍寥落无居人,历久方得结卢聚处,渐次蕃息。
苗勃然在《威宁县志》中写道:“北海,昔安效良叛,潴以卫城;安亦潴以拒官军今成陆地南海附郭自南而西,广袤数十里夏秋时水涨半海明洪武二十八年,诏卫兵屯田其中,于是凿中,北边,南边三河以灌溉海田千顷,随处可耕天启壬戍安效良叛据八年,军民流散,河道淤塞,收复卫城,田卒荒废 《威宁县志》又载:“天启二年,水蔺诸蛮叛,乌撒应之,指挥管良相、李应期、朱运恭、蒋帮俊等坚守,时城围九月,粮尽援绝城陷,各家老幼均死天启奢安之乱对乌蒙山各屯田之地来说是一场浩劫,据罗金睿《万人坟记》:“备云野马川为明之军屯,洪武初年设军三百余户,至天启初已二百余年矣,其间生聚不啻以万数计,天启二年,忽遇西夷之变,竟入洞以避,夷人攻之不克,遂以火焚之,男女万余悉毙洞中,无一生者奢安之乱,对乌蒙山回族和汉族来说,不但是一场生命和财产的浩劫,还形成了家史的断代,因为很多家族的谱书已在兵乱中被焚毁,家史谱系已无法查清,很多祖人名讳已无可考证,马家屯马姓也不例外,只能略知根概这样,乱逆平定后,马超、马越、马起三公只能溯明原籍来历,再立谱系,并以坐地立名遂名为马家屯氏族,以马超、马越、马起三公为马家屯一世高祖,以“龙遇忠衢图,朝元金占正”为十代辈分排行。
这样,马家屯才又衍生出氏族名据《马家屯马氏族史资料》记载,马家屯氏族祖先始于大食国,公元七世纪有功于唐被封为王,落籍长安,后移居于陕西省平凉府固原州柳树湾,而明初从柳树湾起兵随征南将军傅友德征云南入乌撒据马家屯三公世系碑载:“始祖马公余有,明洪武十四年从丽江王傅公节征云南,道经贵州,一路望风效顺,安抚得宜,始祖以军功留守乌撒卫,建节将军世袭往替历二百余纪据《旧唐书》载,公元 755 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叛乱,唐玄宗李隆基被迫退出唐都,马嵬驿兵变后,太子李亨被玄宗任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领河东、平卢节度都使,负责平叛,玄宗继续西逃,李亨为百姓所留,与玄宗分道,北上至灵武,公元 756 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即位,史称肃宗,受郭子仪建议,借回纥、大食兵参与平叛,先后于至德二年(公元 757 年)6 月、10 月收复西京长安、东京洛阳肃宗曾与回纥、大食兵约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大食平定叛乱后,回纥兵首领叶护受封忠义王,带回纥兵返回故里,大食兵留居长安,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受封汾阳王安史之乱受邀时,回纥和大食兵是两支部队《旧唐书.肃宗本记》说:“元帅广平王统朔方、安西、回纥、南蛮、大食兵之众二十万,同讨贼。
当时回纥为葛勒可汗国,信仰萨满教,公元 943 年回纥开始伊斯兰教化,而大食正处于魏马亚王朝向阿巴斯王朝的过渡时期,在阿拉伯地区,这时魏马亚王朝已经被阿巴斯推翻,但在一些非阿拉伯地区,如中亚和西班牙等地,还有魏马亚王朝的藩属国或残部公元 752 年,阿巴斯推翻魏马亚王朝,公元 762-763年,阿巴斯在巴格达建立新都阿巴斯王朝史称黑衣大食,尚黑旗,魏马亚王朝史称白衣大食,尚白旗在平叛安史之乱中,回纥和大食兵举白旗据《旧唐书.李嗣业传》载:贼军大至,逼我追骑,突入我营,我师嚣乱,嗣业乃脱衣徒搏,执长刀杀数十人,阵容方驻,是时,贼先伏兵于营东,侦者知之,元帅广平王分回纥锐卒,令击其伏兵,贼将大败,嗣业出贼营之背,表里夹攻,自午及酉,斩首六万级庆绪(安禄山之子)又命严庄率众数万,赴陕助通儒辈以拒官军,嗣业与子仪遇贼于新店,与之力战,数合,我师初胜而后败,嗣业逐急应援,回纥从南山望见官军败,曳白旗而下,径抵贼背,穿贼阵,贼阵西北角先陷在中国史书中,回纥有时候是专指,有时候是泛指,泛指则多,并经常进行混称,后来由于回纥信仰伊斯兰教,中国出现回回一词,回纥与回回就几乎通用,这就是为什么民间有唐朝三千回回兵的由来,其实,在唐朝史书中,只有三千回纥兵的记载(一说四千),而没有大食兵人数的记载。
回纥一词在史书中专指时为叶护带的三千葛勒可汗国兵(一说四千),泛指则为西域兵,包括大食兵,当时,回纥和大食等西域兵在作战时被编为一部,主帅为葛勒可汗国太子叶护,因为,当时唐和大食两国都处在国内战争中,而葛勒可汗国则刚统一北方游牧部落各部,国势强盛,真可谓一枝独秀,所以,尽管叶护带来的回纥兵不多,但凭强国太子的身份,也就作了西域兵的主帅很明显,在平叛安史之乱中,西域兵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他们在两次唐兵主力渐败的情况下扭转了战局,这对当时有十多万精锐的叛兵来说,不是三、四千葛勒可汗国兵能做到的据《旧唐书》记载,安史之乱时,唐朝可用兵力为,李亨从长安逃出时自带的三千,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李光弼有五万,从安西调来五千(由李嗣业率领),在加上叶护从葛勒可汗国带来的三、四千回纥兵,总数也不足七万,但讨贼时,号称二十万那么,大食兵是多少呢?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从当时大食的历史背景来看,它可能是中亚一个魏马亚王朝小藩属国的兵力,不愿诚服刚建政权的阿巴斯王朝,借机来中国援唐,就留在中国定居,所以才在阿巴斯王朝已经建立了四年的援唐战争中仍然举魏马亚王朝的白旗可以想象,当时的大食兵在中国居住,无论是变兵为商或变兵为民,都是需要有精通大食兵语言习俗的首领和官员管理的,而唐朝的蕃客蕃坊制度,是由蕃客首领自行管理蕃客蕃坊内部事务,所以,当时统率大食兵的首领,被唐肃宗封为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如果此事属实,结合家谱和唐史来看,马家屯氏族远祖可能是大食援唐兵的首领,而姓的由来,可能是取圣人穆罕默德(马哈茂德)的前一个音经过唐宋元的发展,移居到固原州柳树湾也是可能的据说,明初的柳树湾是征南军一部发兵征南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