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杜牧《赤壁》的几个趣事.pdf
4页关于杜牧《赤壁》的几个趣事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一)赤壁一战中,孙刘联盟,周瑜用火攻之计,大败曹操历代以来,人们把这个功劳归了周瑜,并大加赞赏李白、杜甫也不例外而此诗认为周瑜的胜利纯属偶然对后两句,历来众说纷纭宋人许?《彦周诗话》云:“杜牧之作《赤壁》诗……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而不识好恶 ” 这一批评,曾引起许多人的反对,如 《四库提要》云:“(许?)讥杜牧《赤壁》诗为不说社稷存亡,惟说二乔不知大乔乃孙策妇,小乔为周瑜妇,二人入魏,即吴亡可知此诗人不欲质言,故变其词耳 ” 这话说得很对,在杜牧看来,东风是取得胜利的关键,但诗人从假设的角度出发,后果将是江山易位,宗庙难存许?骂别人是措大,没想到自己被别人骂成是措大 就如当年苏东坡就石钟山名称的来历而笑话古人,而后自己被曾国藩笑话诗人的高明处在于他不像史学家那样重在纵向叙述历史的过程,而是截取一个横断面,将历史压缩到一个戏剧性的场景中;他不从大问题入手,而是通过两个美女的命运来间接点明国破家亡的后果。
吴国的两个标志性人物都被捉,家国还保乎?于调侃的诗句中,作“翻案”文章,体现出诗情与哲理的结合,闪烁着哲理与论辩的光芒,很有思辩色彩二)有的诗论家注意到了此诗一反常态,过分地强调东风的作用,不从正面歌颂周瑜的胜利,却从反面假想其失败如清代何又焕《历代诗话考索》云:“夫诗人之词微而婉,不同论言直遂也牧之之意,正谓幸而成功,几乎家国不保 ”清代王尧衢《古唐诗合解》说:“杜牧精于兵法,此诗似有不足周郎处 ”这些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杜牧确实是晚唐时代一位文武全才并且明于治国之道的奇男子不但深知“治乱兴亡之迹,财赋甲兵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 《上中丞书》 );而且具有经邦济世的实际才干他曾经为 《孙子兵法》作注,又曾为内削藩镇势力、外抗异族入侵的统一大业出谋划策,并且都显示出了实际成效怀抱着用世之心,但始终郁郁不得志,不得不长期沉沦下僚 诗歌后两句对周瑜的不买账,恐怕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心中闷气甚至有阮籍登广武,观楚汉战场遗迹而发出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感慨之意(三)“咏史” 、 “怀古”一类的诗,不是历史正如以历史为题材的小说一样,不是历史此诗是诗人“信口开河”之作。
我们都被骗了理由之一:此诗并非写于三国战场的赤壁,而是写于黄州城外的赤壁矶,就是后来苏东坡写的《赤壁怀古》的地点他们都是借这一“名不副实”的载体来抒发自己的感慨理由之二:《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建安“十五年……作铜雀台” 此台危乎高哉曹操的姬妾歌妓都住在台中,这是他私人暮年享乐之处 有故事称曹操曾发出感叹,说如果能把二乔捉来至此,供自己玩乐,这是人生一大快事这有点姑言姑听的味道我们知道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建台之事,在赤壁战后整整两年哪有战败之后还有这种非分之想呢?难道真应中“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理由之三:大小乔之父桥(乔)玄,是最早赏识曹操的人,和曹是忘年之交桥玄曾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足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又曰:“吾见天下名士多矣,未若君者也……吾老矣,愿以妻子为托 ”反过来,曹操也非常尊重桥玄,桥死后,曹亲自撰写祭文曹纵是好色,也不会垂涎到 “以妻子为托” 的故人遗孤 并且两女已年过三十,已是 “绿叶成阴子满枝”了当年曹操对待蔡邕之女蔡文姬,不仅成就了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也可以例证这位奸雄别有风义的一面因此曹操要锁二乔之说,是没有根据的但它却有着无穷无尽的魅力,它让人们宁愿信其有,并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趣谈。
就如林雨堂的《苏东坡传》中非常详细地论证苏东坡没有一个传说中不甚美却颇有才华的妹妹 但人们依然津津乐道于她与秦观新婚之夜的故事,乐道于她的奇妙的回文诗,乐道于东坡的评价:“妹若生为男儿,名气当胜乃兄 ”此等民间故事受人们欢迎,正是表示他们的人品、 学识多么受人们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