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四诗品详解.doc
27页1二十四诗品集解雄 浑[杨振纲诗品解引皋兰课业本原解] (以下简称“皋解” ) “此非有大才力大学问不能,文中惟庄马,诗中惟李杜,足以当之 ”[杨振纲诗品解(以下简称“ 杨解”] “诗文之道,或代圣贤立言,或自抒其怀抱,总要见得到,说得出,务使健不可挠,牢不可破,才可当不朽之一,故先之以雄浑 ”[杨廷芝诗品浅解](以下简称“浅解” ) “大力无敌为雄,元气未分曰浑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非强,来之无穷大用外腓,真体内充[无名氏诗品注释](以下简称“注释” ) “见于外曰‘用’ ,存于内曰 ‘体’ 腓(féi),变也充,满也言浩大之用改变于外,由真实之体充满于内也 ”此即体精用宏之旨体精用宏,自然达到雄浑之境[孙聊奎诗品臆说](以下简称“臆说” ) “理扶质以立干,是体;文垂条而结繁,是用 ”反虚入浑何谓“浑”?浑,全也,浑成自然也所谓真体内充,又堆砌不得,填实不得,板滞不得,所以必须复还空虚,才得入于浑然之境这是“浑” ,然而正所以助其“雄” 。
[浅解] “必返而求之于虚,一物不着,自到浑然之地 ”[臆说] “即所谓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者也 ”积健为雄何为“雄”?雄,刚也,大也,至大至刚之谓这不是可以一朝袭取的,必积强健之气才成为雄此即孟子所谓“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的意思这是“雄” ,然而又正所以成其“浑” 孟子说:“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假使用这意思来说诗,就是必须有大才力、大学问,才能随处触发,成为真诗学深养到而写来却一物不着,并不卖弄学问,侈谈理论,这是所谓雄浑[臆说] “返虚入浑是认题,返字有心力;积健为雄是使笔,积字有笔力 ”具备万物,横绝太空万物,万理也具于内者,至备乎万理而无不足,斯发于外者,也就塞于天地之间,自成一家,横绝太空,而莫与抗衡了杜甫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庶几近之荒荒油云,寥寥长风[注释] “荒荒,苍茫乱走貌;寥寥,四边空阔貌油云,油然之云也;长风,长远之风也 ” “天油然作云”,见孟子;“乘长风破万里浪” ,见南史拟之于物,此二者又仿佛得其形似说“荒荒油云”状“浑”字,“寥寥长风”减“雄”字,固无不可;说“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整个地写出雄浑境界,亦无不可[浅解] “荒荒油云,浑沦一气;寥寥长风,鼓荡无边。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象外,迹象之外梁武帝舍道事佛疏文:“启瑞迹于天中,烁灵义于象外 ”环中,喻空虚之处庄子齐物论:“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又则阳篇:“冉相氏得其环中以随成 ”一方面超出乎迹象之外,纯以空运,一方面适得环中之妙,仍不失乎其中,这即是所谓“返虚入浑” 返虚入浑,也就自然成“雄” 所以不能虚也就不能浑,不能浑也就不能雄[浅解] “超以象外,至大不可限制;得其环中,理之圆足混成无缺,如太极然 ”持之非强,来之无穷强,读上声,矫也,勉也穷,尽也 “工夫深处却平夷” ,所以持之不费勉强,不见矫揉左右逢源,取之不竭,所以引之使来,又能浩然无量,怕什么穷尽?一方面浑化无迹,一方面气势充沛,这才尽雄浑之炒一说,强,读如字[注释] “言此雄浑者,持而往之,不见其强,引之使来,浩然无量,总是形容二字之妙,谓其浑化无迹, 2气势充裕也 ”“雄浑”是二十四品中最重要的一品,如何正确理解”雄浑” ,对认识《诗品》的文艺美学思想具有指导意义首先要懂得“雄浑”和“雄健”是很不同的,而其背后是因为有不同的思想基础。
前者是以老庄思想为基础的,而后者则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严羽在《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中说:“又谓:盛唐之诗,雄深雅健仆谓此四字但可评文,于诗则用健字不得不若《诗辨》雄浑悲壮之语,为得诗之体也毫厘之差,不可不辨坡谷诸公之诗,如米元章之字,虽笔力劲健,终有子路事夫子时气象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其不同如此只此一字,便见吾叔脚根未点地处也 ”“雄浑”和“雄健”虽只一字之差,但在美学思想上则相去甚远此处之“雄浑”是建立在老庄“自然之道”基础上的一种美,如用儒家的美学观来解释,比如说用孟子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 ,或者“至大至刚” 、 “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来解释,就和原意相背离了首二句是讲的道家和玄学的体用、本末观 “大用外腓”是由于“真体内充” ,如无名氏所说:“言浩大之用改变于外,由真实之体充满于内也 ”腓,原是指小腿肚,善于屈伸变化,此指宇宙本体所呈现的变化无穷之姿态所谓“真体”者,即是得道之体,合乎自然之道之体 《庄子•渔父》篇中说:“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於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於俗。
”道家之真是和儒家之礼相对的 《天道》篇云:“极物之真,能守其本,故外天地,遗万物,而神未尝有所困也通乎道,合乎德,退仁义,宾礼乐,至人之心有所定矣 ”《刻意》篇又云:“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能体纯素,谓之真人 ”《秋水》篇云:“曰:“何谓天?何谓人?’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大用”之说亦见庄子, 《人间世》篇记载那棵可以为数千头牛遮荫的大栎树托梦给对它不屑一顾的木匠说:“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所谓“大用”即“无用之用”也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同上)首二句讲的就是“雄浑”美的哲学思想基础次二句“返虚人浑,积健为雄” ,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对“雄浑”的具体解释 “浑”是指自然之道的状态, 《老子》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虚” ,是自然之道的特征, 《庄子•人间世》云:“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天道》篇又云:“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虚,故能包含万物,高于万物,因此只有达到“虚” ,方能进入“浑”的境界下句“积健为雄”的“健”和严羽批评吴景仙的“雄健”之“健”不同健”有天然之“健”和人为之“健” ,儒家所讲的是人为之“健” ,道家讲的是天然之“健” 此处之“健”是《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意,唐代孔颖达《正义》云:“天行健者,谓天体之行,昼夜不息,周而复始 ”此句之意谓像宇宙本体那样不停地运动,周而复始,日积月累,因内在自然之健,而有一股雄浑之气此品中四句是进一步发挥前四句的思想,所谓“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者,指雄浑之体得自然之道,故包容万物,笼罩一切,有如大鹏之逍遥,横贯太空,莫与抗衡恰如庄子在《逍遥游》中所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大鹏之所以能“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正因为它是以整个宇宙作为自己运行的广阔空间,故气魄宏大,无与伦比宇宙本体原为浑然一体,运行不息的一团元气,因为它有充沛的自然积累,所以才会体现出雄浑之体貌故如“荒荒油云,浑沦一气;寥寥长风,鼓历无边” (《浅解》 ) ,雄极浑极,而不落痕迹。
这里的“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自由自在,飘忽不定,浑然而生,浑然而灭,气势磅礴,绝无形迹,它们都是自然界中天生化成而毫无人为作用的现象,也正是自然之道的体现这里所运用的是一种意象批评的方法之运用,也是《二十四诗品》的基本批评方法 后四句则是对雄浑诗境创作特点的概括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就是“返虚入浑” ,上句为虚,下句为浑,此云“雄浑”境界的获得,必须超乎言象之外,而能得其环中之妙 “环中”之说源于《庄子》 , 《齐物论》云:“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蒋锡昌《庄子哲学•齐物论校释》云:“‘环’者乃门上下两横槛之洞;所以承受枢之旋转者也枢一得环中,便可旋转自如,而应无穷此谓今如以无对待之道为枢,使入天下之环,以对一切是非,则其应亦元穷也 ”又《则阳》篇云:“冉相氏得其环中以随成,与物无终无始,无几无时 ”郭象注云:“居空以随物,物自成 ”也就是说,一切任乎自然则能无为而无不为说明此种雄浑境界之获得必须随顺自然,而决不可强力为之,故云:“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这实际也就是《含蓄》一品中所说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孙联奎《诗品臆说》云:“‘不著一字’即‘超以象外’ , ‘尽得风流’即‘得其环中’ 。
” “雄浑”之所以放在二十四品之首,应该说不是偶然的,它讲的是一种同乎自然本体的最高的美,也就是诗 3歌创作的最理想境界它所体现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创作思想是贯穿于整个二十四品的 “雄浑”之美的诗境具备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它是一种整体的美,而不是局部的美,如老子所说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雄浑的诗境有如一团自在运行的元气,浑然一体,不可分割,正象严羽所说:“气象混沌,不可句摘 ”这就是司空图所说的:“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 ”例如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主擒吐谷浑 ”边塞的苍茫风光和军土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又如王维的《终南山》:“天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人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宿处,隔水问樵夫 ”山峰雄伟,直上云霄,绵延起伏,阴晴各殊,涧水曲折,潺潺流过行人隔水询问樵夫,更将山势的宏大壮阔,衬托得淋漓尽致第二,它是一种自然之美,而绝无人工痕迹,庄子认为“天乐”的特点,便是“应之自然” , “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庖丁解牛之所以能达到神化境界,也正是因为它能“依乎天理” , “因其固然”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全为宇宙间天然景象,岂有丝毫人为造作之意?必须“持之匪强” ,方能“来之无穷” 《庄子•应帝王》篇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於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天籁、地籁、人籁之区别就在天然还是人为,天籁不仅不依赖人力,也不依赖任何其他的外力,所以是最高的美的境界第三,它是一种含蓄的美,超乎一切言象之外自然之道本体所具有的“大用外腓,真体内充”的特点,决定了雄浑诗境这种含蓄的性质在浑然一体的诗境中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意味,犹如昼夜运行、变幻莫测的混沌元气,日新月异,生生不息它开拓了使读者充分发挥自己想像力的空间,启发了读者各不相同的审美创造能力所谓“返虚入浑” ,即是以无统有,以虚驭实,故而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无论是“蓝田玉烟”还是“羚羊挂角” ,都会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 ,给予人以“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的“味外之旨” 、 “韵外之致” 。
这后两种美在前面所举的王昌龄和王维的诗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出来第四, “雄浑”是一种传神的美,而不是形似的美因为它浑然一体,而不落痕迹,诚如严羽所说“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具有“不知所以神而自神”的特征第五, “雄浑”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流动的动态的美,而不是静止的、僵死的、缺少生气的静态的美 “雄浑”之美具有空间性、立体感,而不是平面的它和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所强调的所谓“飞动”之美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冲 淡[皋解] “此格陶元亮居其最唐人如王维、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亦为近之,即东坡所称‘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发织秾于简古,寄至味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