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农民工子女就学现状的调查研究.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新**
  • 文档编号:421094277
  • 上传时间:2023-09-2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2.50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农民工子女就学的有关问题及建议[摘要] 农民工是国内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乡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国内产业工人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推动国内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关系重大,是关系国家及将来的一项大事;是目前迫在眉睫必须面对的问题农民工子女就学现状令人担忧,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最佳的措施是政府、社会和个人合力办教育本文拟通过调查农民工子女就学现状,理解她们受教育的需求,为政府和社会制定干预方案提供根据论文核心词:农民工;农民工子女;城乡差别;教育现状及展望农民工是国内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乡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国内产业工人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推动国内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总体素质是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国内都市化水平低,农村人口多的特殊国情,要加快城乡化进程,较大规模的扩大都市人21的比重,就必须让农民向城乡转移,加快实现农村人口城乡化,而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是农村人口向城乡转移、成为都市人口的排头兵农民工职业道德素养的高下,直接关系到农民工能否融入城乡,走进公司,实现农村人口的有序转移,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农民工子女就年龄普遍不小于都市子女就年龄;很大部分农民工子女与父母分离,在原籍读书;民工、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差,缺少资金设备和高质量的师资力量;农民工普遍觉得都市公办学校教育质量高,乐意自己的孩子在公立学校就读,但过高的赞助费使她们主线无力、也无法承当。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国内经济体制的改革开放,带来了就业人口流动,农村人口都市化的热潮,几乎所有都市都迎接了这一浪潮的冲击据不完全记录,单就北京市而言,农民工大概有20万,其义务教育的适龄子女约24万由于教育经费和户籍管理的因素,北京市不向她们提供9年义务教育,也不向她们提供与北京市市民子女同样的高中教育于是,这些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问题就凸显出来这些外地来京农民工子女的就学的现状如何?她们在受教育问题上有什么困难和需求?政府和社会应当如何干预? 农民工子女的基本状况、农民工子女就读现状、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状况、农民工对于子女接受教育的见解、困境、及将来展望一、农民工子女的基本状况:农民工子女就年龄(13.95±1.397岁)普遍不小于都市市民子女就年龄(12.25±0.440岁);农民工职业以个体经营(40.15%,53/132)和给个体单位打工(18.94%,25/132)为主,后来的排序为:无业(16.67%,22/132),集体单位打工(15.91%,21/132),其她(8.33%,11/132;农民工大多家庭经济收入较低,基本集中在800~1000元/月,爸爸或妈妈完全没有经济收入者占12.88%;并且她们的家庭居住面积较拥挤,全家住一间房占43.55%,两间35.48%。

      全家住房面积少于15平方米占18.75%,16~20平方米占31.25%,21~30平方米占18.75% 并且大多学生学校距离家较近,上学路程所需时间少于10分钟者占22.73%,10~20分钟33.33%,20~30分钟28.79%多于30分钟15.15%二、农民工子女就读现状 就北京市而言,在公立学校就读的,仅限处在交通不甚以便的郊区,在其中就读的学生也仅限于学校附近的农民工子女而在北京面向外来民工子女的私立学校就读的,只有一对夫妇的两个孩子在此类学校就学,其她除目前尚没有孩子的一两个人外,其子女均在原籍读书对于这些私立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收费问题,家长们普遍表达不满和提出抱怨,但是,一般学校并不对外地户口的孩子开放或是要征收一大笔的借读费,她们只能临时让孩子在这些私立学校就读其她在家乡的学校就读:这些孩子一般是由祖父祖母或是其她亲戚照顾,与父母分离在家乡就读这些学校的教育质量比不上都市并且这种状况相称普遍农民工表达并不放心家乡学校的教育,也不放心不在身边的孩子的状况她们没有让孩子来都市的重要因素是经济困难,如在北京没有固定的居所和收入,或承当不起孩子在京读书的学费等 三、 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状况   1. 没有完备的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学系统:北京地区几乎没有为外来民工子女设立的高中,初中的门槛也相称的高。

      许多家长和学生都乐意子女继续留在北京上学,但是农民工子女在京读完小学或者最多初中之后,如果父母没有为其办理北京户口的能力,她们就只能返回家乡继续上学,或者在北京投入社会寻找工作   2. 农民工人员的生活状况对其子女就学的影响:1)具有流动性决定了其子女上学的方式也是流动的每学期25%的学生转学,一种教学班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剩余的同窗局限性1/2,这些同窗随父母流动,就学的状况极不稳定2)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农民工从事的行业大多是建筑工人,小商贩,家庭的收入相对较少,局限性以支付较高的学费,甚至不能满足子女接受基本教育的某些合理需求这种状况影响了学生受教育的质量3)农民工家庭的子女绝大部分并非只一种,多子女就学增长了家庭的承当加上现实生活的重压,父母对孩子的照顾常常顾此失彼对孩子的监管力度受到影响,孩子的学习质量也势必受到影响 四、 农民工对子女教育的见解及对北京市教育现状的评价   农民工们对于只有教育才干变化子女的命运这一点深信不疑,她们大多表达,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能力不是太差,自己就会竭力供应孩子上学的需求,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农民工普遍觉得都市公办学校教育质量高,乐意孩子在公立学校就读,但过高的赞助费使她们感到无法也无力承当。

      固然,我们懂得,农民工子女同样有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其重要性 :马丁•路德•金:“我有个梦想,不远的将来,在佐治亚的红山上,黑人的孩子能和白人的孩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般的友谊今天,我们也有个梦想:农民工的子弟能和城里的孩子坐在同一种宽阔明亮的教室里,共同接受高质量的现代化教育必须指出,农民工对本地都市的建设发展做出了重要奉献,她们一般从事繁重甚至危险的、城里人不肯干的工作,但收入低廉,她们在农村交纳了教育附加费,在都市也交纳了工商税等费用她们承当了城乡双重费用,她们的子女却不能享有义务教育的权利,这是极不公正的   如果明天的农民工子弟仍不能接受良好的、高质量的现代教育,那么,农民工的子弟明天很也许仍将是农民工,她们仍然会生存在都市的边沿,继续成为烈日下被晒得皮肤黝黑,严冬里蜷缩于工棚内的农民工,她们仍然难以享有都市中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只有当这些“如果”都不复存在的时候,今日的农民工子弟才干跨过都市与农村的鸿沟,成为都市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实现平等,应从消除歧视做起让每一种农民工子弟都能享有到城里孩子的待遇 五、建议及设想 1. 建立农民工子女学校:农民工子女学校作为政府承办的项目,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管是从师资力量,软硬件设备,教学能力和质量,学费征收,伙食和住宿等学校条件上,还是从对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优秀人格的培养上来讲,对于农民工子女都是最合适的选择。

      因此,政府更多更好的建立农民工子女学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主线方案   2. 选择建立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地点:政府应当通过调查农民工人员的分布,选择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建立农民工子女学校同步为理解决某些分散居住的农民工的子女受教育问题,可以在某些地区建立寄宿制的农民工子女学校这些学校的建立,可以让她们放心地把孩子送进学校   3. 私立农民工学校的问题私立学校大体分两种:一种是性质类似于但愿小学,这是一类非赚钱性质的学校这些学校的教育质量并不甚好,但是收费不高;另一类是私人开办的赚钱性质的学校,此类学校收费高,教育质量也不抱负政府出资接受这些私立学校,将其转变为公私合营或者公办学校,或者由政府出面干涉这些学校的运营(派教学督察进驻,监督其教学状况和收费原则)这样可以逐渐转变私立学校教学质量差收费高的问题,让这些学校也为解决外地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   4. 减少学校门槛的问题:考虑到外来人员的经济状况,她们对于一般学校的数额巨大的借读费是无力承受的,对于私立学校的高收费也感到捉襟见肘,因此要减少学校的门槛,让更多的农民工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   5. 在全国各地建立打工子弟学校:为了让农民工子女够在家乡接受完善的教育,应考虑在外出打工人员较多的省份及地区建立打工子弟学校。

      这些学校应当由本地政府承办,减少门槛,这样才干让出外打工的父母不再有后顾之忧   6. 建立完善的“学——初中——高中”教学系统:广泛建立小学和初中,适量建设寄宿制的高中和职高(高中和职高的可以根据需要建立),解决民工子女进一步求学的规定,并为她们中能力杰出的学生继续报考大学提供了机会强调指出:这些高中和职高的门槛必须减少,要让外来人员可以并且可以接受以上问题但愿引起全社会人士的注重但愿“奉献爱心,服务社会”,可以无愧于青春,有益于时代 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发起网络宣传:众所周知,互联网是目前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重要的信息获取方式之一可以说,目前“信息时代”浪潮下的多种信息传递方式中,互联网所承载的网络传播方式是最以便、最普及也是最迅捷的一种运用网络资源向全社会发布,以期引起广泛关注在众多的网络宣传方式中,选择BBS(网上论坛)因素是覆盖面广且上传资料以便,互动性也很强另一方面,致信教育部与市政府:   人民政府是人民意志的代表,其下属教育部门是以人民的力量为保证下一代的受教育权利而设立的职能部门可以说,如果教育部门懂得此问题并引起有关注重,就是运用人民的力量来协助那些困难的外来人员子女。

      同步,由于汇总调研工作中获得的某些自己独特的对此问题的见解,为教育部与有关政府提供某些提案用以解决这一问题此行动但愿能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并为外来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提供更多的解决途径和解决机会。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