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从《从军行》和《出塞》浅谈王昌龄的边塞情_1.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23911183
  • 上传时间:2021-12-1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2.18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从《从军行》和《出塞》浅谈王昌龄的边塞情 周奕含摘要:本文选取王昌龄最为著名的两首边塞组诗《从军行》(七首)和《出塞》(两首)为主要研究对象跳出传统文学范畴,从历史地理及社会学角度出发,以其出塞线路、从军情结、与其他边塞诗人异同三大方面为切入点,浅谈王昌龄诗中所要表达的边塞情结,并以此能够对研究同时期以及自王昌龄之后的唐代边塞诗人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关键词:王昌龄 ;从军行; 出塞 ;边塞情边塞诗最初起源于《诗经》,主要借助想象、对比等方法将边关将士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描绘出来,直抒胸臆,感人肺腑边塞诗发展到唐代,艺术手法不断臻于成熟完美,王昌龄、岑参、高适均是写边塞诗的个中翘楚王昌龄(约生于公元690年,卒于755年),一生创作诗歌200余首,现存181首,《全唐诗》收录其诗歌40首他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见长,尤其是在登科及第之前远赴西北大漠边塞所作边塞诗最为出名,笔者认为王昌龄的边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唐代边塞诗的代表因此,笔者将从其出塞线路、从军情结、与其他边塞诗人异同三大方面为切入点,结合两首边塞组诗《从军行》(七首)和《出塞》(两首)进行简要分析,以期能够解读出王昌龄诗中所要表达的边塞情结,并以此能够对研究同时期以及自王昌龄之后的唐代边塞诗人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出塞线路从《从军行》(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和《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两首诗中的“海风”和“青海”等词语不难推断出王昌龄去过青海湖而《从军行》的第二首“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弹不尽,高高秋月下长城也似乎写的陇右军旅生活,而狭义的陇右指今甘肃省黄河以东、青海省青海湖以东至陇山的地区,正好与第一首的“烽火城西”遥相呼应,以此笔者推断王昌龄出塞时的确抵达过青海湖附近《从军行》(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已报生擒吐谷浑”,是以洮河战役为背景的,由此笔者推测王昌龄应当路过过如今的甘肃临洮而根据《从军行》剩余的其他几首诗,笔者推测王昌龄还有可能到过河西节度使辖区,“孤城遥望玉门关”、“玉门山嶂几千重”等诗句当系赴玉门途中所作玉门在河西走廊西北端,归河西节度使驻军守护由此笔者不难推出,王昌龄当年应是从长安出发,过青海湖进入河西走廊,沿河西走廊,过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直抵河西走廊最西端的玉門关见识了平沙莽莽黄的大漠与杀伐铁血的残酷战争之后,写下的七首《从军行》分别表达了不同的感情:第一首诗是边疆戍卒怀乡思亲之情;第二首诗征戍者听乐观舞所升起的边愁之情;第三首诗表现的是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第四首诗则为战士们为保卫祖国至死不渝的崇高精神;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先遣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第六首诗表达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第七首诗表达了征戍者师老无功、久戍难返的忧郁情怀。

      全组诗感情丰富,各种感情交织缠绕在一起,构成了王昌龄对边塞的复杂感情自此,王昌龄的边塞情结自然油然而生二、从军情结弄清楚王昌龄的出塞线路之后,笔者开始反过来思考另一个问题,王昌龄为什么要从军呢?唐代是一个开扩而外向的时代初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国威远扬,国土并拓,边塞战事频繁,当时的人们向往边塞、向往军功《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载:唐代边将“功名著者往往入为宰相”加以边将在外有权表奏选任自己的幕僚因此,唐朝时许多仕人往往出塞谋取出路笔者揣测,王昌龄出塞跟盛唐其他边塞诗人一样,除了心怀韬略、受安边之志所驱使外,谋求进身之阶是其重要原因之一他曾在《出塞》(其一)中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文中的“飞将”指的是西汉名将李广汉武帝年间击败匈奴,使匈奴畏服,,数年不敢来犯,称之为飞将军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二十八字,但却有着对久戍边疆的战士的感同身受;除此之外也间接流露了对朝廷不能任人唯贤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祖国利益高于一切,间接展示了心怀韬略、受安边之志的豪情壮志第二首《出塞》“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则描写的是战斗刚刚结束的情景枣红的骏马才装上白玉装饰的马鞍,战士便骑着它马不停蹄地出发了战斗结束的时候天已经很晚,战场上只留下寒冷的月光城头上象征着战斗的鼓声仍在空旷的战场上回荡,刀鞘里的钢刀血迹未干王昌龄用寥寥几十字,就描绘了一副清冷月色下,将军曝霜露,斩严寒,鏖战疆场,凯旋而归的英雄归来图这英勇不凡、顶天立地的将军形象,就是诗人心目中唐军将官的形象,也是诗人矢志抗敌、无时无刻不意欲拼搏战场的心灵写照《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唐代边将“功名著者往往入为宰相”因此,王昌龄年轻时想走通过从戎征战以博取功名的路是完全可能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谋求进身之阶是王昌龄从军情结的导火索之一,也间接创造出王昌龄诗中的边塞情结三、同类型对比在中国文学史上,和王昌龄一样凭借边塞诗成名还有另外一位边塞诗人高适他们的边塞诗均描写景物上、抒发情怀上均有着诸多相似性但笔者认为他们的不同也可谓是泾渭分明其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在诗的表现手法上,高适诗质直而王昌龄诗含蓄高适无论是通过诗来表达客观事物,还是以诗明志表达个人主观情感,都是直抒胸臆,爱憎分明,果断直接,因此高适的边塞诗多是意境胜于词本身。

      如:“戍卒厌糟糠,降胡饱衣食关亭试一望,吾欲涕沾臆”(《蓟门行五首》其一)感情色彩浓烈、爱憎分明,语言质朴、平实,不堆砌辞藻,而是通过充实的内容、饱满的感情引人此外,高适边塞诗在抒写抱负理想时,也皆是率直坦荡、不加修饰,往往以写实的手法直抒胸臆,不多作夸张、想象比如他最为著名的代表作《燕歌行》,全诗暗含讽意,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无度,失守失责,从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们付出了极大的牺牲和大家遭受的生死离别之苦,以及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一并痛快吐出,直接透彻,酣畅淋漓相较于高适边塞诗的直抒胸臆,王昌龄的边塞诗更像一位少女,显得委婉含蓄,绕梁不绝特别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从军行》和《出塞》两组七言绝句,言简意赅,意境深远,于短小、精炼的结构中蕴藏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情感取向,笔者认为算得上是边塞诗中的典型代表如《从军行》(其七)“玉门山障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全诗主要描写的是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诗的前三句写山多、烽火台多,以及边塞将士对烽火的依赖,均属静态描述,突出了唐军在玉门关一带边防设施的完善和布防的到位至第四句笔锋一转,引入的动态画面,视野之中闯入了一匹马儿,但转瞬又消失在深山密林里。

      动静结合,形成叙述力度上的张弛美感而“不见踪”则又将马行之疾,山林之深准确地刻画了出来整首诗并无一句正面去写征戍者的心境和思绪,但宛转迂回之间,真正深入人心的,恰好也是戍边将士师老无功、久戍难返的忧郁情怀正如作者在《诗格》中谈到结尾一句如何处理时所写的那样:“每至落句,常须含蓄,不令语尽思穷全诗起笔突兀,收笔婉转,而又似乎绵里藏针,言有尽而意无穷以上就《從军行》和《出塞》对王昌龄的边塞情结进行了粗略的分析总之,唐代边将“功名著者往往入为宰相”的特例促使了王昌龄充满豪情地奔向边塞,又在从长安到玉门关长达几千公里的随军路途中,将多年边关要塞的所见所感通过诗歌的方式含蓄委婉地将表达出来,言简意赅,意境深远,形成其独特的边塞情怀最终使这两组诗及他的其他边塞诗成为边塞诗中的巅峰之作,成为后人难以望其项背的高峰参考文献:[1]王昌龄著,胡问涛,罗琴校注.王昌龄集编年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2000[2]漆绪邦.盛唐边塞诗评[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 1987.[3]孙绍振.王昌龄《出塞(其二)》:唐人七绝第一[J].语文建设.2014.2[4]沈文凡,韩美霞.王昌龄生平事迹研究综述[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2[5]王立增.王昌龄的《出塞》是怎样写出来的?[J].广西社会科学.2006.3[6]唐开强.浅论王昌龄《从军行》(其四)主旨说——兼议《从军行》组诗意脉[J].新世纪论丛.2006.[7]赵红.浅论高适与王昌龄边塞诗的异同[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4(5)[7]杨兰.浅论王昌龄边塞诗的艺术特色[J].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院报.2001(1).[8]李厚培.王昌龄两次出塞线路考[J].青海社会科学.1992(5)[9]胡问涛.论王昌龄的边塞诗[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四川成都611731)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