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乐舞台探索.doc
4页俗乐舞台探索 俗乐舞台探索预读: 摘要:最新杂志:音乐爱好者艺术与设计·学术版艺术生活艺术科技演艺设备与科技星海音乐学院学报湘江歌声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人民音乐·评论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南京艺术学院学报·南俗乐的发展是与岭南日趋繁荣的经济水平和社会生活水平相联系的,明清时期岭南政治环境的相对稳定又成为文化艺术繁荣的保证.诸多品种的发生、发展直至传播总是依托舞台才得以实现,这些舞台中有的是固定的,有的是灵活移动的.有些属于上层社会,更多属于市井阶层;有的分布在都市,有的渗透到乡村.可以说,俗乐舞台无处不在,从中我们能了解到艺术家们的表演意识,还能透过表演意识看到当时社会的文化需求、审美嗜好与发展动力.譬如古戏台、锣鼓柜、班社、戏曲会馆、舞美等就是俗乐发展过程中涌现的,它们因地域和经济文化基础的不同而体现出各自的特点.一、固定的大戏台乳源镇溪祠戏台位于乳源县乳城镇宋田新屋东侧约300米处的镇溪祠内,建于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目前祠内保存有明嘉靖三十四年的石香炉一个,清代碑刻六块.2003年5月20日,乳源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进行全面维修.镇溪祠占地480平方米,由戏台、庙堂两部分组成.戏台四角由四条梁柱支撑,庙堂中设神龛,戏台与庙堂相对而立,中间为戏院,两侧是厢房,整座建筑联成一个四合院式的整体.该戏台是乳源县境内唯一的古戏台,其结构有江浙地区的建筑风格,是研究北方庙会南移的实物资料,极具历史、艺术研究价值.①佛山万福台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原名“华封台”,是华南地区最著名的古戏台.万福台与佛山祖庙正殿遥相呼应,据说其建造目的是上演粤剧(大戏)给对面的北帝观看,以酬谢北帝的保佑之恩.万福台正面四柱三间,分前台、后台两部分,中间用隔板分开.隔板两侧有四门,明间两门供演员出入,侧间两门供奏乐人员和舞台工作人员使用.前台演戏,后台化妆,演戏在明间,奏乐在侧间.前台三面敞开,可供观众三面看戏.戏台宽12.73米、台进深11.78米、台高2.07米、台至檐前高6.25米,整座戏台高于观众席.隔板中间的金木雕两侧悬对联“传来往事留金鉴,谱出高歌徹紫霄”,正是万福台的真实写照.万福台在粤剧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现已成为海内外红船子弟寻根的重要场所.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粤剧最早的行会组织———琼华会馆就建在佛山.旧时戏班每年组班一次,然后乘红船分赴各地演出,组班后的首场演出必在祖庙万福台举行,因而万福台又有审戏台的作用.秋收之后,几乎每晚都有演出,四乡来看大戏者,络绎不绝.②里东戏台位于南雄市珠玑镇里东街的一座官道寺内,官道寺又称广明殿和广明院.据《南雄府志》载:“广明院在里东村,宋嘉祐四年(1059)创”,又据保存在寺内的石碑记载:清代乾隆四年(1775),由住持僧斌机重修官道寺.寺内住有数名僧人,神堂供奉观音、罗汉等佛像,直至解放初期.现除戏台和厅堂完整外,神堂、佛像、僧人均无.戏台建于清乾隆四年,建成后一直作为接待省内外戏班子演戏场所.1995年7月21日,南雄县人民政府公布里东戏台为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省文化厅和南雄市拨款重修戏台,现戏台由里东村村委会管理、使用.③马市戏台位于始兴县城东14公里的马市镇原马市新墟内、浈江南岸,据《始兴县志》有关“马子坳墟”的记载及民俗调查可知,该戏台应建于清代中期,戏台由墟镇上的各商号捐资建造.马市原名叫“马子坳”,是南北商品的重要集散地之一.每年八月十五左右或庙会活动时最热闹,墟镇富商请“湖南花鼓戏班”、“江西采茶戏班”、“广东粤剧戏班”等戏班来此演出,粤北文人墨客和附近十里八乡的百姓都会前来观看.它既是始兴清代商业及文化生活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研究古代建筑艺术和粤北戏曲音乐的实物依据.④二、移动的舞台《文心雕龙•诠赋》:“丽辞雅意,符采相胜,如组织之品朱紫,画绘之著玄黄.”组织是岭南俗乐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点,由以往随意的、临时的小规模表演发展成有严格管理的团体表演,这个团体概念就是班社.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大众生活的要求,这种组织严密的管理和培训机构在各地出现,它们按市场需要操控着音乐表演艺术的运作,使俗乐文化的发展有了十分清晰的体制保障.清代岭南俗乐舞台除了固定的还有移动的,移动舞台的表演十分频繁,八音锣鼓就是在这种移动的舞台上完成的最具代表性的表演形式.锣鼓柜是一种以镂花木板组嵌而成的长方形木柜,可抬动,在形制方面此锣鼓柜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用酸枝、花梨等木材制作而成,配有丝绸绣花的华盖.其顶盖、柱子、周边均雕刻着各种花草虫鱼,栩栩如生,有的雕刻有形态各异的亭台楼阁和历史人物,雕工精细,装饰性强.锣鼓柜四角用雕花圆杆撑起棚盖.柜中间立铁架,上端横折,作悬挂乐器之用.柜子台面前半部开一大圆孔,乐器从此圆孔放进、取出.从顺德杏坛镇高赞村“鸣盛桐台”锣鼓柜的形制特征看,正、侧面有“鸣盛桐台”等铭文,两侧各有大小两轮.长3.6米、柜长1.24米、宽0.63米、高2.03米,顶盖圆柱共10根,高1.08米.锣鼓柜配有高大旗帘.此外,该村还有“饰喜华庄”锣鼓柜、“和乐琼楼”锣鼓柜、“云门小榭”锣鼓柜.袁钟仁先生在其《岭南文化》中写道:“清朝道光初年,因粤剧不能满足广大农村的需要,出现了以粤曲清唱为特点的‘八音班’,人数不多,常到农村演出.同治、光绪年间,八音班有所发展,还出现了盲妹的自弹自唱,她们穿街过巷,或在茶楼旅馆卖艺,以后又有专业伶人的登台演唱.粤曲讲究唱功,腔多白少,不化妆,不带表演.伴奏乐器除丝竹外,兼用锣鼓吹打,唱腔、曲调多来自粤剧,曾出现八大名曲.”⑤可见,作为八音班的表演形式之一,锣鼓柜是都市大众艺术渗透到农村乡镇之后的产物.该形式始于道光初年以小组演员清唱粤曲为主的八音班.八音班有三种形式,一为仪仗乐队演奏喜丧乐;二为唱八音,艺人一边演奏一边演唱成套粤剧;三即锣鼓柜.《佛山忠义乡志》载“锣鼓柜始于康熙年间”.清初,一些小型和业余性质的八音班,将乐器放置在一个如花轿模样的大柜里,演奏时抬着柜“游行”,只奏不唱,人们称之为锣鼓柜.其后,一些锣鼓柜班子,做锣鼓柜表演之余,平时也兼唱八音.所以,锣鼓柜又称八音锣鼓、锣鼓架或八音柜.它缘于佛山,兴于顺德.锣鼓柜班多取文雅的四字词作为乐社名称,绣于锦旗上,演奏时作识别及宣传之用.锣鼓柜内装敲击、吹奏、拉弦、弹拨四类民族乐器.流动演奏时,由四个挑夫抬着锣鼓柜,前面帅旗引领,旁边罗伞簇拥,大锣、战鼓、卜鱼等乐器置于柜中,而大小唢呐、大钹、二弦、三弦、竹壳提琴、月琴等乐器则由演奏人员各自拿在手里.演奏时,由掌板的乐手起板决定演奏曲目.起板后,大小唢呐与锣、鼓、镲等乐器交替演出,以大小唢呐为主奏乐器,吹奏流行的粤曲曲牌,或小曲、“西秦”、“大棚”等戏曲曲目.锣鼓柜演奏者多为乡村及城镇街坊中吹、打、弹、奏的好手,多为业余性质.一些锣鼓柜班仅由身怀多技的两或三名乐手支撑.编制齐全的锣鼓柜班可多达十几人,加上抬锦旗、罗伞的人员,表演队伍可达二十至三十多人.三、地方小舞台岭南俗乐繁荣又何止粤中地区的八音锣鼓.至清中叶,岭南的各地方戏如雨后春笋,如雷剧、黎戏、采茶等,花朝戏也是其中之一,从紫金花朝戏“定长春”班名旗帘、“定长春”以及“叶阳春”戏班印章我们可以了解到花朝戏的流行盛况.这些地方小戏的发展体现出一种由移动舞台向固定舞台过渡的过程.1.从移动走向固定花朝戏“定长春”戏班的遗物有班名旗帘和印章.旗帘为红棉布,长方形,演出时系于堂上.印章木质,扁长方体,面刻“岩前定长春”五字.花朝戏“叶阳春”戏班的遗物仅有印章.“定长春”和“叶阳春”戏班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流行于紫金的十九个戏班中最早的两个戏班,产生于该县的乌石镇鹧鸪塘村,演出地点在本县区及邻县客家地区.清代数任广东学官的李调元在《南越笔记》卷一中曾记述:粤东永安(今紫金县)俗尚师巫,“巫作姣好女子,吹牛角鸣锣而舞,以花竿和一鸡而歌.其舞曰赎魂之舞,曰破胎之舞;歌曰鸡歌,曰暖花歌”.当地人把这种巫之歌舞称为“跳神朝”,是乡人于庙宇落成或瘟疫病流行之际,请来巫师设坛祭神所做之法事.巫师二人扮巫公、巫婆,巫公头戴缨帽,手执小锣,巫婆头裹罗帕,手拿方巾和扇子,在锣鼓、唢呐的伴奏下边歌边舞,请来神将镇鬼驱邪.跳神朝所唱曲调以《南越笔记》所述的“鸡歌”为主,中间往往插入长短不一的快板,唱念结合,末句一律加帮腔.舞蹈动作主要由锣花、扇花组成,反复走“八”字图.山区农民喜爱“神朝”乐舞,神朝艺人为取悦观众,常在做完神朝后加插滑稽动作和笑话,配上小曲唱逸闻趣事.清光绪年间神朝艺人开始扮演简单故事.因表演谐趣花哨,人们称之为“花朝”.花朝作为傩戏的一种,本来就盛行南方广大地区,只是名称各异,如鬼戏、跳花棚等,当这种巫文化随着现代文化的脚步离我们远去之时,惟有少数仅存的遗物能为它的历史作证.光绪末年神朝艺人叶春林组织了第一个花朝戏班“定长春”班,且编演《秋丽采花》等早期剧目,其后戏班陆续出现,花朝戏逐步遍布粤东山区.在跳神朝向花朝戏演变的轨迹中,最明显莫过于唱腔音乐.唱腔中的“鸡歌”、“佛曲”、“忏腔”、“田螺经”、“观音腔”等均由神朝等祭祀乐曲变化发展而来,是花朝戏唱腔的重要组成部分.伴奏音乐中的“寄生草”、“金鼓”等乐曲,许多也是民间吹鼓手在红、白喜事时吹奏的乐曲.花朝戏的表演动作扇花、滚巾、穿心手、砻勾脚等,大抵都是跳神朝的舞蹈动作的衍化加工.花朝戏的舞台有“官高不过七品”的戏谚,剧目内容多表现普通群众的劳动生产、爱情婚姻的故事,代表性传统剧目有《秋丽采花》、《卖杂货》、《过外洋》、《闹菜园》等.跳神朝与花朝戏的内在联系,还体现在神朝与花朝同台演出的习俗中.现存“定长春”班名旗帘乃从紫金县乌石镇鹧鸪塘村收集而来.⑥2.舞台上的装扮岭南地区清代戏曲的繁荣不仅体现在剧本创作、演员表演等方面,在演员服饰和舞台装饰等具体细节方面也同样有其独特的要求,它们的制作规范与合理布局使戏曲表演添姿加色,也正是因为有了戏服的精美构思及戏景的合理布局使戏曲表演实现了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完美统一.现藏于佛山博物馆的四件木偶戏服是清代嘉庆年间著名高州木偶艺人罗锦芳遗物⑦.高州木偶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其传承谱系上至清初,下至今天的第七代,是岭南戏剧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罗锦芳1899年出生于高州西岸村,是高州木偶戏男角的第三代传人.现存其戏服有男女披风、男大靠、女蟒四种.女披风极为华丽,为短袖上装棉袄,小桃领,不开胸,披风正面绣满花草纹饰,下部从两侧面开口.现藏于江门市博物馆的清代戏楼外景彩绘⑧(共十件)是粤剧表演前搭建戏台时的一种布景道具.此批外景彩绘用竹篾与油布编制后再绘上颜色,共十片,空间上分平面彩绘和立体彩绘两种,形制上分长方形与三角形两种,悬挂方式上有竖挂与横挂两种.彩绘各有名称,如“人物戏妆立体彩绘”、“礼乐广源匾”、“白石广源长方形匾”、“三人武戏平面彩绘”、“武松打店平面彩绘”、“白石广源三角匾”、“人物戏妆立体彩绘”等.竹篾编制巧妙、结实,彩绘戏曲人物鲜活、生动,惟妙惟肖.这种即时布景的办法具有灵活搭配、多样组合、运输轻便、因地取舍等多种特点,是俗乐发展后送戏下乡大潮中类似于八音锣鼓的又一创新,是超越戏曲表演形式而上升到艺术美的追求的思维体现.四、舞台后的舞台琼花会馆曾经是佛山最早的粤剧行业组织,对促进粤剧艺术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随着时间流逝,它已经被很多人淡忘.关于琼花会馆的产生与历史,应该从两方面来认识:一方面是佛山经济发展后工商各业行会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是佛山戏曲发展的内在规律使然.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以前者为前提.据现有碑刻资料显示,佛山镇最早兴建的工商业会馆是清雍正二年(1724)的金箔行会馆,其次是雍正十一年(1733)建立的莲峰会馆.随着社会的逐渐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各行业会馆相继在佛山镇涌现.乾隆十七年(1788)刊刻的《佛山忠义乡志》有“优船聚于基头,酒肆盈于市畔”(卷六《乡俗志》)的记载,正好与佛山各业会馆的时间相吻合,琼花会馆就是在此背景下出现的.黄伟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