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围魏救赵》教学设计.doc
11页1 / 11西师版课标实验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下册《围魏救赵》教学设计四川省邻水县鼎屏镇第二小学 包梅芳教材教学简析:《围魏救赵》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战国时期,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助齐威王命田忌、孙膑率大军出征解救赵国孙膑因势利导,避实就虚,一方面派兵佯攻襄陵,一方面直逼魏国都城大梁,并在桂陵设下埋伏以逸待劳,最后打败魏军,解救了赵国故事分四个部分:①赵国被围,向齐求救②田、孙商议,直取大梁③佯攻襄陵,围魏救赵④孙膑设伏,齐军大胜故事赞扬了孙膑足智多谋,善于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自主学会本课的 8 个生字,并能正确、工整、美观地书写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意思,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3、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过程与方法:1、通过老师的设疑和学生的相互讨论来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 2 / 11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2、通过学生复述故事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领悟故事中蕴含的道理:遇事要冷静,并要开动脑筋,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把握故事内容,弄清文章线索,体会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教学难点: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孙膑的资料老师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3 / 111、师: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文有诗词歌赋、武有兵法韬略 “三十六计”相信同学们并不陌生,在三十六种计谋中,你知道哪几种呢?(生回答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计——围魏救赵 (板书课题)2、全班齐读课题,读后质疑 (是谁围魏救赵?他们又是怎样围魏救赵的?围魏救赵的结果如何?……)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谈话的方式,结合学生平时课外阅读情况,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二、 出示学习目标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理清文章脉络三、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第一次“先学后教”)1、出示自学指导一:自学指导一:①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注上记号,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②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时间:3 分钟2、学生自学 4 / 113、学生汇报学习情况1) 出示全文的生字、新词,开火车诵读,并把生词所在的句子读一读。
2) 词语: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危在旦夕、胸有成竹、乘虚而入、以逸待劳、稳操胜券、丢盔齐甲、溃不成军、落荒而逃(3) 分小组读课文,注意在评价中正音;(4) 识字与写字教学;(5) 理解课文中的部分词语6)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讲述了战国时期,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助齐威王命田忌、孙膑率大军出征解救赵国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字、新词,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再读课文,理清条理(第二次“先学后教”)1、出示自学指导二:自学指导二:默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赵国被围,向齐国求救——( )——( )孙膑投状、齐军大胜时间:6 分钟 5 / 112、生自学3、请学生汇报自学情况(1)生回答,并指名起止段落2)师归纳,总结师:了解了围魏救赵的经过,我相信同学一定会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设计意图:本环节在于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学生更深层次地感悟文章内涵打下基础五、当堂训练:1、看大屏幕,读生字词语2、听写字词设计意图:本环节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做到堂堂清。
六、回顾学习目标,教师总结七、课后作业: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6 / 11第二课时一、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围魏救赵》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二、出示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意思,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和最后一部分,体会魏军前后变化第一次先学后教)1、出示自学指导一:自由朗读课文 1、2 和 13、14 自然段,边读边思考:①齐国为什么要救赵?结果如何?②魏国军队前后有什么变化?在文中找出前后描写魏军的句子,用“——”勾画出来,读一读 学习方法:读——思——画——悟时间:3 分钟2、学生自读自悟,批注3、反馈、交流自学成果①齐国为什么要救赵?结果如何?②魏国军队开始怎么样?出示句子: 7 / 11这一年,魏国将军庞涓率领八万精兵出征赵国,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很快就直抵赵国都城邯郸,把一个小小的邯郸城围得严严实实引导理解: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反映了魏国强大的兵力指导朗读,读出魏军的强大③魏军后来被打得怎样?出示句子:魏军措手不及,被杀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
引导理解:“措手不及、丢盔弃甲、溃不成军” 写出了魏军大败时的惨状,反映了“围魏救赵”的成功过渡:是谁把一个强大的魏军打得溃不成军的呢?(孙膑)让我们深入学习课文设计意图:让学生边读书边批注边思考,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的读书习惯本环节通过魏军前后的对比,为后面体会孙膑的聪明才智做铺垫二)品读课文 3-8 自然段,感悟孙膑计策的绝妙 (第二次先学后教)1、出示自学指导二:默读课文 3——8 自然段,边读边思考:①面对强大的魏军,孙膑想出了一个什么计谋?②从孙膑的计谋中你体会到他是个怎样的人?学习方法:读——思——画——悟时间:3 分钟 8 / 112、学生自读自悟,批注3、反馈、交流自学成果①、分角色朗读田、孙的对话引导回答:面对强大的魏国,孙膑想出了一个什么计谋?出示句子:孙膑胸有成竹地说:“魏国集中全国的主力去打邯郸,自己的都城大梁却只剩下了一些老弱残兵,这不正是个大好机会吗?我们现在去救邯郸,会跟魏国主力硬拼,伤亡一定很大倒不如乘虚而入,直取大梁魏国国都一旦危急,主力必定会回师自救我们在他们返回的路途做好准备,以逸待劳,岂不是稳操胜券!”从孙膑的这番话中,你了解了他的哪些作战策略?(一是乘虚而入、直取大梁;二是中途设伏、以逸待劳。
)从孙膑的分析中你觉得孙膑是个怎样的人?(善于分析、因势利导、足智多谋)过渡:知已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孙膑在正确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之后,提出了“乘虚而入、直取大梁”的计谋那么,他的计谋是如何实施的呢?设计意图: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并逐句分析,以体会句子的意思,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三)细读课文 9——12 自然段,感悟孙膑布局的周密 (第三次先学后教) 9 / 111、出示自学指导三:默读课文 9——12 自然段,边读边思考:①孙膑是怎么安排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安排?②在齐军“佯攻襄陵” “直奔大梁”之时,魏军士兵的心理发生了什么变化?找出有关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并和同桌讨论讨论学习方法:读——思——画——议时间:4 分钟2、学生自读自悟,批注3、反馈、交流自学成果①齐读 9——12 自然段引导回答:孙膑是怎样安排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佯攻襄陵、直逼大梁)②在齐军“佯攻襄陵” “直奔大梁”之时,魏军士兵的心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得意、惊慌失措、人心惶惶、士气大落)所以,当魏军进入伏击圈时,齐军一齐杀出魏军措手不及,被杀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齐军大获全胜。
设计意图:本环节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语感,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逐渐掌握语文的学习方法四、回顾全文,讲述故事1、再读课文2、抽学生讲一讲这个故事 10 / 11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复述,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语言,会用语言,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五、当堂训练:1、填空:赵国被围,向齐国求救→( )→( )→孙膑设伏,齐军大胜2、你觉得孙膑是个怎样的人,请说一说六、升华、拓展: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 历史上像孙膑这样足智多谋的人物还有很多,比如:诸葛亮、蔺相如、田单、项羽、管仲……同学们课外多搜集与这些人物有关的故事来读一读 11 / 11附:板书设计30、围魏救赵 孙膑赵国被围 向齐求救善于分析田、孙商议 乘虚而入因势利导佯攻襄陵 直逼大梁足智多谋孙膑设伏 齐军大胜整体设计意图:《围魏救赵》是一篇精读课文,设计时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以学生自学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在一种紧张的气氛中主动学习,积极思考。
老师在整堂课中只是起到主导、点拨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以读促讲,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得到独特的阅读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