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外教育管理史.doc

11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32434915
  • 上传时间:2018-02-1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90.50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1.简述先秦儒家提出的有价值的教育管理思想答: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等人都提出许多颇有价值的教育管理思想,这一时期的儒家著作《大学》 、 《中庸》 、 《学记》等对儒家的教育管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总结这些重要的教育管理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教政策思想 《学记》明确概括了儒家的文教政策思想,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的精神论断2)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孔子提出“有教无类” ,主张扩大教育对象,打破教育为少数人所垄断的局面,不分贫富贵贱,不分地域族类,给所有有求学愿望的人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3)关于学制的构想 《学记》以托古的方式构想了一个按行政建制设置学校的蓝图:“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并提出一个九年制大学教育的计划4)关于视学制度 《学记》中,高度重视视学对教育的重要导向作用,并对视学制度作了详尽的描述5)教育教学管理思想孔子提出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课程设置原则,并提出教育教学内容要以道德教育为核心,以《诗》 、 《书》 、 《礼》 、 《易》 、 《乐》 、 《春秋》等为教材儒家还提出了教学的常规管理思想和具体的教育教学原则方法。

      6)教师管理思想孔子提出教师要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要对学生充满仁爱之心,要做到言传身教荀子特别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把是否尊师提高到直接关系国家的治乱兴衰的高度1.2.春秋战国,儒家私学是如何进行管理的?答:儒家在其具体的私学教育实践中进行了有效的管理主要表现如下:(1)招生原则儒家私学遵循“有教无类”的原则,对投师门下者,不论贵贱、贫富,不论地域、族类,来者不拒,都给予同样的教育2)教学管理孔子根据“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课程设置原则,删订《诗》 、 《书》 、 《礼》 、《乐》 、 《易》 、 《春秋》六书作为教材,重视道德教育同时,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注重启发诱导,学生经常质疑问难,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经常研讨、切磋,并注意记录、整理研讨成果3)经费管理儒家私学经费没有固定来源,主要来自诸侯的馈赠4)教师与学生管理儒家私学,注重教师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要求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弟子入门要交纳束惰,以示尊师学习中,学生要自觉主动,并积极参与私学的管理,承担一定的劳务1.3.简述墨家提出的独到的教育管理思想和墨家私学组织管理的特点答:春秋战国时期,与儒家并称“显学”的墨家提出的独到的教育管理思想主要表现在:(1)文教政策思想。

      墨家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兼士”或“贤士” ,从而实现“兼相爱” 、 “交相利” ,国泰民安、国富民强的理想社会2)关于教育内容墨家不仅重视“知义” 、 “为正”的道德教育,以培养以“兼爱”为核心的道德品质,而且重视生产劳动知识与技能和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使门徒具有履行墨家道义的实际才能和本领在私学实践中,墨家对其私学的组织管理有其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1)培养目标墨家私学以培养“兼士”(或称“贤士”)为目标2)教育对象与招生原则墨家认为教育要深入到社会下层之人,以“农与工肆之人”为主要对象弟子入学要先服苦役,能经受住考验,坚守墨家“道义” ,才能成为正式弟子,沿用的仍是手工业技师的收徒方法3)教学管理墨家私学重视教以劳动技能和自然科学知识,并且主要是在生产劳动中进行4)组织管理制度墨家有严密的组织管理制度,纪律十分严明,类似一个信仰坚定、组织严密的宗教集团,其门徒要绝对服从私学领袖1.4.稷下学宫的管理有什么特点?答: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在其都城临淄稷门之下设立的一所高等学府,其管理方面独具特色1)教育体制稷下学宫是齐国官办,属官学性质,但学宫的讲学、研讨则由私人主持,各家讲学者均按自家的制度管理学生,按自家的学说进行讲学和学术研讨,所以从学宫的内部教学管理上看,又是私学的集合体。

      2)办学原则稷下学宫实行门户开放、学术自由的办学原则,各家各派可以自由来去,自由讲学,齐王决不打击或排斥持不同政见者师生之间、学派之间,自由论辩蔚然成风3)学生管理稷下学宫门户开放,学术自由,为学习者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和氛围,同时,学宫还制定了全面、详细的行为守则,其管理显得松而不散,自由而有序2.1.简述秦代为巩固统一而采取的文教政策1)书同文,即以小篆作为统一的文字标准2)行同伦,即匡正异风异俗,使原六国遗民的旧习俗风尚均合乎秦朝的法度3)设三老以掌教化,即由乡官之一的“三老”负责向乡民宣教统治阶级的思想、法度、纲纪、伦理道德行为规范4)禁止私学,焚书坑儒,以钳制异端学说,扼杀民间学术活动5)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即法令是唯一的学习内容,法教的任务由执法的官吏来担任2.2.汉代统治者在确立“独尊儒术”的过程中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1)设《五经》博士,从而大大提高了儒术的地位2)建立博士弟子制,标志着太学的建立3)以儒术取士,不仅为“独尊儒术”的推行和落实提供了保证,而且对士子进德修业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4)视学制度汉代帝王重视太学,常亲临太学视察或令要员视察太学2.3.简述汉代为加强对教育的宏观管理所采取的措施。

      1)实行察举选士制度汉代的察举选士制度,既是统治阶级的选官制度,又是其对教育进行宏观管理的手段通过这一制度,不仅选拔出了不少济世之材,而且促进了讲习儒经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对官学、私学以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发挥了重要的指挥、调控作用2)规范经学内容为统一思想,汉代统治者积极采取措施,以规范经学内容,对教育进行宏观管理,其具体措施有:①统一经学标准②刊刻石经③规定严守“师法” 、 “家法” 2.4.简述汉代察举制的教育管理功能1)调动了世人读书求学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发展2)统一了教育目标,即使士子均以求取功名作为其投师求学的主要目的3)规范了教学的内容,即使多种形式的教育均以儒家经典作为其教学的内容,以《五经》为教材3.1.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管理发展的主要表现答: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教育管理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这一时期教育管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设立国子学与太学并列西晋武帝时期设立了专门招收世族子弟的国子学2)建立了郡国学校制度北魏献文帝时期普遍设置州郡学,建立了郡国学校教育制度3)设置了律学、书学、医学等专科学校和我国最早的分专业的综合学校——“四馆” 。

      4)私学和家庭教育获得了较大发展,出现了专门论述家庭教育的著作——《颜氏家训》 4.1.简述科举制是如何选拔人才的答:(1)科举的种类科举制分常科和制科两种常科是经常设置的科目,包括秀才、明经、明法、明算、进士、明字等科目,其中以明经科和进士科最被士人热衷和最被统治者重视,通常所说的科举就是指常科制科是指为天子特诏举行,以求非常之士2)科举考生的种类参加科举的考生主要是“生徒”和“乡贡” 生徒”是指各类官学的学生, “乡贡”是指“生徒”以外的志愿报考的读书人,即私学的学生和州县自学的士人3)科举报考的程序 “生徒”先通过校内的毕业考试,合格者报送中央尚书省礼部,既获得参加礼部试(省试)的资格 “乡贡”须先持证件在本县报名,由县令考选后,由州刺史复核,然后被送至中央,准备参加礼部的考试 “乡贡”和“生徒”被送至尚书省后,都要填写自己的姓名、三代履历和保结,经户部审查后,再将名册送至礼部,然后由礼部定期命题考试,即“省试” 4)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方法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方法,因科目不同而有所区别总的来说,内容主要是 儒家经典, 《五经正义》是科举考试的标准;方法主要有帖经、墨义、对策、诗赋 4 种。

      综上可以看出,科举制是通过设置不同的科目、不同的考生通过不同的程序参加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采用不同的考试方法,以考试成绩作为取舍的依据来选拔人才的4.2.简述唐代学校系统的特点答:唐代从中央到地方普遍建立了学校,学校类型多种多样,形成了完备的学校系统:有官学和私学之分,有经学学校和专门学校之分,有小学、大学和专科性质学校之分1)官学唐代中央官学以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和广文馆为主体,其中前三学属大学性质,学习儒家经典,后三学属专科性质,广文馆是学习儒家经典的学校 “二馆”即崇文馆、弘文馆,为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教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还有属于专科性质的医药和属于大学性质的崇玄学地方官学包括府学、州学、县学、市学、镇学、医学、崇玄学2)私学有乡村蒙学、学者讲学等多种办学形式4.3.简述唐代教育行政体制的特点答:唐代仍然没有专门的教育行政机构,中央管理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由礼部兼任在礼部的统管之下,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设有具体的主管机构或人员中央官学中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和广文馆,由国子监具体管辖国子监设国子祭酒 1 人,为中央官学最高教育行政长官。

      祭酒之下设司业、监丞、主簿分别负责不同职责地方官学归地方政府直接管辖,具体的主持者为长史另外,唐代的中央教育行政,除由礼部主要负责外,其他一些部门,如东宫、门下省、大医署、祠部等,也兼有教育行政职能5.1.简述宋代文教政策的内容及其对宋代教育管理的影响答:宋代文教政策的内容是:“兴文教”和“儒、佛、道三教并用” 这一文教政策对宋代教育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表现在:(1)在“兴文教”政策的指导下,国家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大力推行科举,积极鼓励世人读书学文,并大力发展各级各类官学,促进了官学管理的发展和完善2)“儒、佛、道三教并用”的政策,使得儒、佛、道三教得以长期共存,在相互斗争中相互融合,最终融合为一形成理学理学对于宋代官学的发展、书院的兴盛等都有着重大影响5.2.简述宋代官学管理发展的主要标志答:(1)建立了更加完备的官学体系,包括国子学、太学、医学、律学、算学、书学和新设的武学和画学以及各级各类地方学校同时,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还建立了相互连接的学制,州县学生可以逐级升入太学2)设置了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崇宁二年(1103 年),在诸路设立提举学事司,长官为提举学事使(或提学),负责管理所属州县教育,这是我国设置专门地方教育行政机构之始。

      3)创行“学田制” ,为官学的稳定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4)加强了教师管理制度太学聘请著名学者为教授,并将竞争机制引入太学,每一门课程由两人讲授, “以较优劣善否” 地方官学教师实行考试选差,形成“考选教官”的制度对学官进行定期考核,以考试结果作为其升迁或贬斥的依据5)通过放宽入学等级限制和制定严格的学规促进了学生管理制度的发展6)通过更新教材、实行“三舍法”和“积分制”加强了教学管理5.3.简述书院的性质和特点答:书院从性质上是一种新型的私学其特点主要表现为:(1)书院的组织和讲学形式,不同程度地受到佛教禅林的影响,书院山长与寺院的禅师、方丈职责极为相似,书院教学颇似寺院之学.组织管理比较全面、规范,其教育管理水平超过传统的私学2)书院不仅是讲学的场所,也是学者研究著书及刻书、印书、藏书的学术中心3)书院一般建筑在山水胜地,其建筑往往具有一定规模,布局讲究5.4.简述宋代书院管理的特点答:宋代书院的管理形成了许多有别于官学和以往私学的特点:(1)形成了独特的管理体制书院的山长为最主要的负责人,多由学有专长、德高望重的著名学者充任,担当行政事务主管和教学主讲,是书院各项工作的主要组织领导者。

      另外,书院还设立由学生担任的管干、斋长等职和一系列勤杂人员2)书院的管理已经制度化,通过制定各种条款以规范引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加强了书院的管理3)形成了相当完善的教学组织管理体制以“五经”和《四书集注》为主要教材采用自由讲学的形式.各学者均以自己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