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工业化展阶段研究.doc
8页山西省工业化发展阶段研究摘要:山西省作为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经济一直保持着较快增长的态势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能源价格的不断高涨,山西省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经济增长速度本文从人均GDP、产值结构、就业结构、工业内部结构和城市化水平等多方面分别分析了山西省工业化的阶段,并用阈值法,层次分析法等对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探讨了山西省工业化所处阶段,但各指标反映的工业化水平差异较大,总体来看,山西省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的第二阶段关键词: 山西省;工业化阶段;工业化标准1、工业化的内涵及其判定标准1.1工业化内涵目前,对工业化大致有如下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种观点是结构主义的观点,以H·钱纳里的定义为代表,认为工业化的中心内容就是发展,是经济结构的成功转换,即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增长,制造业在总产出和就业中所占份额上升,农业所占份额下降;第二种观点是以新古典增长理论为基础,如西蒙·库兹涅茨,认为工业化与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一致的;第三种观点是从生产组织的变革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出发,代表人物为张培刚,认为工业化是基要生产函数连续发生变化的过程从以上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对工业化概念的理解还有分歧,但主流的思想认为,工业化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由农业经济为主过渡到以工业经济为主的一个特定历史阶段和发展过程。
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经济水平的提高、经济结构的变革、生活条件的改善和人类文明的进步1.2工业化判断标准判断工业化阶段的标准,西方经济学家先后提出了配第——克拉克定理、库兹涅茨计算表、霍夫曼定理和钱纳里理论等等克拉克划分法是从就业结构角度对工业化所处阶段进行划分通过对一些国家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转移的统计数据研究认为:随着一国人均国民收人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人水平达到一定水平后,劳动力将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根据这一规律,把工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农业为主,工业为主和服务业为主的阶段,但这种判断方法过于粗略,不能准确反映工业化的详细进程库兹涅茨划分法是在克拉克划分法的基础上从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两个方面研究工业化的进程,并通过实证分析划分出不同的工业化阶段共有五个阶段,分别是:工业化起点阶段,第一产业的比重较高,第二产业的比重较低;初期阶段,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而第三产业比重只是缓慢提高;中期阶段,当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20%以下,第二产业的比重超过第三产业且在GDP结构中占最大份额;后期阶段,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 10%以下,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并保持稳定或有所下降。
由于库茨涅茨的样本选择范围较窄,代表性较差,故其阶段划分标准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仅用做简单参考霍夫曼划分法从工业部门内部比例关系的变化来研究工业化全过程具有简便、操作性强的优点但是,霍夫曼系数由于受到所处时代和观察面大小的限制,指标单一,具有片面性特别是由于第三产业的兴旺和发展可能出现霍夫曼系数不变的情况下工业化却在持续推进和深化的情况因此,霍夫曼定理的适用范围是有限的,它仅适用于工业化初期或轻工业向重工业转换的时期钱纳里划分法借助多国模型,对众多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揭示了工业化过程中各个主要方面的一些基本关系,形成了完整的理论认识将经济结构转换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6个时期,分别为工业化前期阶段,以初级产品生产为主;工业化实现阶段,细分为2,3,4,5个时期,对应为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第三个阶段为工业化完成后的发达经济由于钱纳里等人的多国模型是迄今为止研究工业化涉及国家最多,时间跨度较长的模型,因而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但由于该标准在计算时涉及到货币的换算问题,采用不同的汇率,得出的结论往往差别较大,给政策制定带来一定的混乱综合指标法,经典的工业化理论认为,工业化是一国(或地区)随着工业发展,人均收入和经济结构发生连续变化的综合过程。
人均收入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转换是工业化推进的主要标志依据经典工业化理论,在钱纳里划分法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工业结构、就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等方面构建指标对工业化阶段进行综合分析2.山西省工业化阶段的实证分析结合现阶段山西省工业化发展的具体情况,本研究主要参照钱纳里理论,首先以经济系统本身的指标作为判别的主要指标,然后对各项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综合因素影响下的山西省的工业化阶段2.1单指标分析2.1.1人均GDP分析 根据山西省统计年鉴数据及历年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换算的以美元表示的山西省人均GDP,如表所示:人均GDP(美元) 1970198019952000200520062007200820112012元/人277 442 3515 5722 12647 14497 17805 21506 31357 33628 汇率2.462 1.530 8.351 8.278 8.101 7.807 7.305 6.945 6.301 6.234 美元/人112.52 288.83 420.92 691.20 1561.11 1856.83 2437.51 3096.57 4976.59 5393.94 资料来源:《山西省统计年鉴》计算所得 根据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计算评价工业化的标准如下表:工业化标准人均GDP(美元)基本指标(美元)前工业化阶段(1)工业化实现阶段后工业化阶段人均GDP(美元) 阶段 工业化初期(2)工业化中期(3)工业化后期(4) 人均GDP(经济发展水平) 1970140-280280-560560-11201120-21002100以上112.52 前1982364-728728-14561456-29122912-54605460以上288.83 前1996620-12401240-24802480-49604960-93009300以上502.51 前1995610—12201220—24302430—4870870—91209120以上420.92 前2000660—13201320—26402640—52805280—99109910以上691.20 前2005745—14901490—29802980—59605960—1117011170以上1561.11 初2006764-15291529-30583058-61156115-1146611466以上1856.83 初2007785-15711571-31423142-62836283-1171811718以上2437.51 初2008805-16101610-32203220-64406440-1207512075以上 3096.57 初2009812-16241624-32483248-64966496-1218012180以上3151.93 初2010813-16271627-32543254-65076507-1220112201以上3850.31 中2011875-17501750-35003500-70007000-1312513125以上4976.59 中2012910-18201820-36403640-72807280-1365013650以上5393.94中资料来源:钱纳里等著,吴奇等译《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其中2006-2012年美元换算因子分别为5.46,5.61,5.75,5.8,5.81,6.25,6.5、《山西省统计年鉴》根据上表对比可以看出,以人均GDP为衡量标准,山西省在2005年之前一直处于前工业化阶段,从2005年到2009年处于工业化初期,2010年到2012年处于工业化的中期。
2.1.2产业结构 根据以下标准分析山西省的工业化阶段如表所示,山西省工业化从1990年进入工业化中期,从1999年至今一直处于工业化后期 工业化阶段的产业结构标准基本指标(美元)前工业化阶段(1)工业化实现阶段后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初期(2)工业化中期(3)工业化后期(4)2.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产业结构)A>ⅠA>20%且A<ⅠA<20%,Ⅰ>SA<10%,Ⅰ>SA<10%,Ⅰ<S就山西省而言,1978年至2003年,第一产业在GDP中的份额持续下降,由20.7%降至9%,第三产业在GDP中的份额则持续上升,由1978年的20.8%,上升到2003年的34%,而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稳中有降,由1978年的58.5%,到2003年基本稳定在57%左右由演变趋势分析,区域经济表现出明显的工业化时期的结构变动特点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山西省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发展远落后于第二产业,工业化发展中的结构演进与标准模型偏差较大产业GDP份额 第一产业A第二产业I第三产业S阶段197026.3%52.5%21.2%初197529.8%49.7%20.5%初197820.7%58.5%20.8%初199018.8%48.9%32.2%中199114.7%50.4%34.9%中199812.9%47.3%39.9%中19999.6%47.1%43.3%后20018.4%47.1%44.5%后20028.5%48.8%42.7%后20065.7%56.5%37.8%后20075.2%57.3%37.5%后20084.3%58.0%37.7%后20096.5%54.3%39.2%后20125.8%55.6%38.7%后山西省统计年鉴计算得到就山西省而言,1978年至2003年,第一产业在GDP中的份额持续下降,由20.7%降至9%,第三产业在GDP中的份额则持续上升,由1978年的20.8%,上升到2003年的34%,而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稳中有降,由1978年的58.5%,到2003年基本稳定在57%左右。
由演变趋势分析,区域经济表现出明显的工业化时期的结构变动特点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山西省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发展远落后于第二产业,工业化发展中的结构演进与标准模型偏差较大2.1.3.就业结构按照库兹理茨统计分析的标准模式,以第一产业在全部从业人员中的分布作为指标取值,可以将工业化划分为三个阶段在工业化初期,第一产业占全部从业人员的50%以上;在工业化中期,第一产业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30%左右;在工业化后期,第一产业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降低到20%以下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年份19801985199019952000200120042005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