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词:辛弃疾《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原文译文赏析.docx
5页宋词:辛弃疾《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原文译文赏析 《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 宋代:辛弃疾 一水西来,千丈晴虹,十里翠屏喜草堂经岁,重来杜老,斜川好景,不负渊明老鹤高飞,一枝投宿,长笑蜗牛戴屋行平章了,待非常佳处,着个茅亭 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解频教花鸟,前歌后舞,更催云水,暮送朝迎酒圣诗豪,可能无势,我乃而今驾驭卿清溪上,被山灵却笑,白发归耕 【译文】 一条溪水从西面来,晴空万里映射出千丈长虹,十里的青山像翠绿的屏风,迤逦曲折叫人喜爱的是:草堂经过一年的修建已经好了我像杜甫二次来到草堂这里的风光像斜川那么漂亮,终于没有辜负喜爱山水的陶渊明我像老鹤高飞天空,有一条可以栖息的树枝就满意了我长笑一些人像蜗牛似的戴着屋处处爬行对期思这个地方的建筑,我都规划和评论过了,待我找一个非常美妙的地方盖上小茅草亭子 挺立险峻的青山,气概磅礴,一片生气,像是为了欢送我回来,表现出妩媚得意的姿势为解除忧愁,调教花鸟在我的前后唱歌跳舞。
更能催令云和水暮送朝迎我来这里游玩我是喝酒的圣人,吟诗的豪杰,但不是官员,我可能已经失去了权势,但我告知花、鸟、云、水,我仍旧可以统率你们我站在清清的溪水上面,却被山神观察了,它称赞我,说我的头发白了,已经是撤职回家种田的人了 【赏析】 这首词将重回田园,见到秀美的田园风光时的欣喜之情,借期思卜筑的所见表达得妙趣横生,同时也隐含着几许感慨之意 词的上片,描绘期思秀美的山水风光,说明要在此地选地造屋的意图起韵总揽期思山水,观察在翠色屏风般围绕的万山中,一条水从西边流出,在山间形成巨大的瀑布,犹如千丈白虹,从晴天垂下此处“翠屏”写山,表现出山的秀丽,“千丈晴虹”形容瀑布,化动为静,化力为美而在美中依旧有足够的气概把期思这个小山村的地理环境形容得雄奇秀逸,流露出的不胜欣喜之情接韵以一“喜”字,领起一个参差对仗的“扇面对”,直接点明自己的喜爱借杜甫经乱之后得以重回他所欣爱的成都草堂的喜悦,和陶渊明隐居柴桑时对斜川的赞美,来说明自己类似的心情从中看不出被罢官的失意,说明与上次被罢免的心态不同,对于官场这块“鸡肋”好像已经无所留恋老鹤高飞,一枝投宿,”长笑蜗牛戴屋行,以带有浓郁感情颜色的谈论,说明自己志同老鹤,随遇而安,栖身一枝,即可逍遥的旷达的人生态度,并以那戴屋而行、为物所累的蜗牛做比照,显示出不愿卸下物质重担者的愚蠢。
这一句是承接上文描绘期思的美和欣喜而来,同时又为下文“卜筑”于此做了铺垫最终一句正面点出卜筑的意思 下片以拟人手法,叙写寄情山水的乐趣写得融情入景,意象灵动而笔力遒劲接下来两句,遥接开头的“十里翠屏”一句,总写青山对自己归来的欢送给予青山以人的性格和感情,说这高峻的青山,原来是意气峥嵘,颇不趋俗的,现在为了欢送自己回来,竟然显出一副妩媚的样子以下用一个“解”字,领起一个扇面对,专写青山的妩媚说青山懂得驱使花鸟云水,对频频前歌后舞,暮送朝迎,殷勤,盛情之状可掬,足以令自己乐而忘忧这里用笔敏捷,意态妩媚,原来自己喜爱这山中风光,见到花歌鸟舞、云水来去非常欢欣,可是偏翻转来说,从青山的角度来描写下句顺势写对此佳山好水的逢迎,感到心旷神怡,并油然升起了驾驭它的豪情词人说:做为一个酒圣诗豪,怎么能够没有“权势”呢?既然你这青山对我如此有情,我于是从今日开头要驾驭你了在这里,以酒圣诗豪自居,以主宰山水自许,表现出他的豪迈然而,以山水仆人自命,也隐含着无所事事,一腔才情只落得驾驭山水的悲凉结尾由前文的兴高采烈,转入托笑山灵的自嘲,称赞自己一事无成,白发归耕的失意前文明快喜悦的调子,产生了一个出人意外的跌宕,示意出受挫失意的心情。
全词即兴抒怀,教导山河,妙用比方和拟人手法,造出一个雄奇妩媚兼容的意境,风格旷放而豪迈 扩展阅读:辛弃疾轶事典故之名士相见 鹅湖山、灵山、博山等地,都是辛弃疾常去寻古觅幽的地方鹅湖山下的鹅湖寺,在通往福建的古驿站旁1175年农历六月初三至初八,学者朱熹、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等在鹅湖寺进行了中国哲学的“鹅湖之会”(第一次鹅湖之会)鹅湖因而成了文化胜地辛弃疾常去鹅湖游憩 1188年秋天,陈亮写信给辛弃疾和朱熹,相约到铅山紫溪商讨统一大计但后来,朱熹因故推辞了这次铅山之会这年冬,到了相约之期,辛弃疾正染病在床,于瓢泉养息等待陈亮黄昏,雪后初晴,夕照辉映白雪皑皑的大地,辛弃疾在瓢泉别墅扶栏远眺,一眼观察期思村前驿道上骑着大红马而来的陈亮,大喜过望,病痛消散, 下楼策马相迎两人在村前石桥上久别重逢,感慨万端:伫立石桥,沐浴着雪后初晴的夕阳,纵谈国事,为金瓯残缺而痛心疾首,爱国之情汹涌澎湃于胸,拔剑斩坐骑,盟誓为统一祖国奋斗不止辛弃疾在与陈亮别后写的《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中发出“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呐喊,正是这种豪情壮志的写照 辛弃疾和陈亮这次会晤,瓢泉共酌,鹅湖同游,长歌相答,极论世事,逗留弥旬乃别,成为文坛佳话。
后人为了纪念这两位爱国志士,将这次会晤称为其次次“鹅湖之会”,将期思村前的石桥称为“斩马桥”,并在桥旁建了斩马亭至今,当地还流传辛弃疾和陈亮“斩马盟誓”的故事斩马亭还在,虽经受风雨,仍有不少刻有“斩马亭”字样的釉瓦掩盖其上,为铅山县文物爱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