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体育场”——福州马毬场.docx
3页1唐代“体育场”——福州马毬场马毬为两队对抗赛,运动员身佩球帽、护膝、马裤、皮靴等专业服饰,上身则着不同颜色的队服,骑在马背上用长柄球&拍击木球的运动对抗中,球进入对方球门的可得一分1908 年马毬运动首次被列入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1920 年、 1924 年、1936 年奥运会上都如期举行了马毬比赛,可见其在世界运动史上的地位1958 年在整治福州修建鼓屏路时,在路的东侧发掘出损坏严重的两面镌刻文字的石碑因此残碑只是原碑体中间的部分,要笃实全部内容较为困难后根据现场遗迹,结合南宋淳熙《三山志》内的记载,专家才断定这是中唐时期福州《毬场山亭记》原碑的残段,刻有“冶山,今欧冶池山是也唐元和八年(公元 813 年) ,刺史裴次元于其南辟球场”等字, 《福建金石志》也有相同的文字记载在福州中山路欧冶池遗迹南面,中山大院后,冶山古迹遗址泉山摩崖上,至今还存放着民国十二年镌刻的“唐裴刺史毬场故址”石刻 《毬场山亭记》原碑残段高 0.53 米、宽 0.99 米、厚 0.25 米,现珍藏于福建博物院内(查:1、这是否原碑尺寸;2、馆藏是否是残碑) 根据《三山志》记载,福州曾经建有两个马球场,而在冶山出土的唐代马球场是时任福州刺史裴次元所建。
而且,这是迄今为止,全国第一次通过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唐代马球场遗迹,其对于研究古代历史,特别是体育史很有价值而根据碑刻上的文字记载,经初步考证,这一唐代中期马毬场是把唐代初期一个大型建筑物夷为平地后,再夯以数层的沙土,最后再铺上 10—12 厘米红土整平2福州地处闽江下游,控扼台湾海峡三国时期,福州是中国沿海重要的造船基地之一,孙吴政权在福州设置“典船校尉”专门负责造船唐代,由于大量的对外贸易由陆路转向海路,福州凭借东南沿海的独特地理区域优势,很快成为唐代重要的港口和经济、文化中心,并与广州、扬州并列为唐代三大贸易港口唐朝政府为改善与周边国家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加强文化交流,吸收各种文化予以融合,同时推广唐文化在此期间加强各国的文化交流,出现了“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估酒户垂帘”的景象,形成中外文化交流的高潮马毬就是在这时由波斯传入,故又称“波斯毬” 马毬,史称 “击鞠” 、 “击球”等在唐代石刻《毬场山亭记》碑文中描述到:“唐元和八年(公元 813 年) 海夷日窟,风俗时不恒”的景象说的是唐朝中期海外各国人士来福州客居对当时的福州的经济、外事、文化、城建、风俗习惯等产生了一定影响马毬运动在唐代的快速发展,主要依赖其政治稳点、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再其次上至皇亲贵族下至贩夫走卒都积极参与。
唐代骑兵昌盛,马毬运动所需的优良马匹,高超的骑术和良好的马上挥臂砍杀等技术都得到有力支持唐代有唐玄宗、唐宣宗、唐僖宗等半数以上的皇帝热衷马毬运动在皇室倡导下,马毬运动很快在全国风靡从京都到边疆,从公卿到官吏,从将帅到士卒,都热衷于马毬运动千家诗里有一首诗:“阊阖千门万户开,三郎沉醉打球回 说的是唐玄宗十分喜欢打马球福州作为唐朝的都督、节度开府重地,在元和动乱之际,朝廷屡从各地府道调兵,福州府应朝廷要求扩大招募和训练军队因此当时福州刺史裴次元别出心裁,在冶山建一座既能进行军事训练场,又能进行体育活动,还可以风景游览的三合一场地据估计,福州3市中山路东西两侧方圆几公里内都是原唐代马球场的范围,其面积不小于两个足球场利用冶山自然优势,以青山绿水为景在花草树木中错落有致的建有几间亭台楼阁做为毬场看台历史的变迁,曾经的马毬场现在只遗存下残碑和石刻 历史是祖辈经过岁月的淬炼、筛选之后的精华,是当时社会精粹的集聚历史遗迹是古代文明留给现代社会文明建设的基石马毬场的发掘印证了《三山志》及泉山摩崖石刻“唐裴刺史毬场故址”记载的准确性,反映了起源于波斯的马毬运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福州,成为当时在福州的一项重要的体育运动。
马毬场遗址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给当地人的生活习俗带来的改变,也见证了唐代时期福州文化的繁荣昌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