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三语文中考复习系列卷juan2.doc
4页1初三语文中考复习系列·课内古诗词·班级 姓名 学号 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1 分)A.这 是一首七言律 诗,作者是唐代诗人崔颢B.诗的首联借传说落笔,“空余” 二字,令人心生遐思C.颔联中“空悠悠 ”的“ 空 ”字写的是黄鹤楼D.这 首诗的前四句与后四句相互映衬又联成一体,既烘托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愁绪,使全诗波澜起伏而又一气贯通2、 诗的前四句从___________入笔,借___________变化之大抒发了______,____感情?四句实写登楼后的所见所感;尾联写的是烟波江上日暮______之情3、 诗的前半首与后半首之间是什么关系?答:前半首与后半首相互映衬而又联成一体,既烘托了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全诗波澜起伏而一气贯通4、“白云千载空悠悠”与“此地空余黄鹤楼”中的“空”的写作对象有不同第一个“空”写的是______,第二个“空”写的是______一个空旷,一个飘渺,两者相互______,更突出“______”的意境。
作者借写景实写对人生的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两处“空”的作用5、“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中的“历历”“萋萋”描绘出了什么景致?(2 分6、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 ______7、“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两句诗写得好,把“_________”之情与“_________”、“ _________”之景相交融,引出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________愁绪8 这首诗抒发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写登楼所见而产生满怀愁绪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1 分)A.首 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把地点、时间、季节、环境全点出来了2B.颔联“明月松 间照,清泉石上流” 一静一动,一光一声,先 视觉,后听觉,写出了山间自然景物的幽静。
C.颈联“竹喧 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作者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先听 觉后视觉,进一步突出了山间生活的幽静D.全 诗格 调清新,富于生活气息,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尚的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2、下列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目中 “山居”二字点明居住环境,“暝”是“ 傍晚”的意思B.首句中“空山 ”写出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此处犹如世外桃源C.“竹喧”“莲动 ”两句是说 浣女摇动竹枝,竹枝发出沙沙声,晚风吹来,莲叶摇曳多姿D.“随意”“王孙” 两句是说春草任其凋枯,如此秋景,王孙也可自留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 诗描 绘山中秋日傍晚的自然 风景,表 现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B.首联扣题,第一句点“ 山居” ,第二句点 “秋暝” ,创设 出明净爽洁的环境C.中间两联摄取月、松、泉、石、竹、莲以及浣女、 渔舟八种景物,组合成宁静纯美、清新活泼的画面,诗中有画,寄寓 诗人的高洁情趣D.尾联 化用典故, 《楚辞》有“ 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句,诗人反用其意,以王孙自比,流露出隐遁消沉的情绪。
4、作者在这首诗中营造了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5、用几句话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展示的画面描绘出来6、在陶醉山林的志趣中,隐含着诗人一种什么样的愿望?请作简要的分析送友人 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zī)去,萧萧班马鸣1、这是一首_____________诗作者通过对_____________环境的刻画及气氛的渲染,表达出_____________之意2、首联以_______句写景,“横”字写青山的_______,“绕”字写白水的_______,用词准确而传神33、颔联的“蓬”之前用“_______”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颈联由眼前之景道心中之意通过“_______”与“_______”表现“为别”时双方的心理活动游子”之“意”及“故人”之“情”虽未明言,却可由特定景物比喻引发联想,手法委实高明。
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萧萧班马鸣”一句,以景物写人的感情,借__________的鸣声来寄托他和友人的_______表面上是写马,实际上是写____________6、这首《送友人》用得最多的修辞手法是哪一种?7、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首联点明分别的地点, 对仗工整,“ 青”与“白”相映 衬,色彩 鲜明B.颁联写的是此地一别,离人就要像蓬草那样随风飞转 ,到万里之外去了C.颈联以浮云孤飞,来去不定,喻游子之心:以落日将下,依依不舍,喻故人之情D.尾联 借马鸣 作离别之声,衬托离别之情,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和祝愿8、选出对下面这首古诗理解有误的一项3 分)( ) A.此诗是送别之作,前两联 点出了送别地点的景致和送别之事 B.第三 联以浮云比喻游子的心意飘忽不定,以落日对大地的依恋比喻与友人难舍难分 C.尾联 写诗人和友人挥手告别, 频频致意,可是友人所 骑的马儿却完全不解人意,只管在那儿萧萧长鸣 D.这首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虽是送别诗,却毫无哀伤凄婉的情调,传达出诗人对友人真挚的感情和乐观豁达的胸怀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无拟人手法) A.诗人开篇用十分凝炼的语言,描写了富有特征的六种景物,使形态、声音、色彩一一得到了表现 B.颔联采用了拟人衬 托的手法,借 “落木” 、“长江”喟叹生命短暂,而时间无穷 C.颈联的“ 万里”“ 百年 ”与颔联的“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结尾的两句分承 “作客”和“多病” 诗人一生 颠沛流离,坎坎坷坷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含 蕴丰厚2、这首诗前四句______,描绘了一幅____________而又____________的秋景为下文四句渲染了浓浓的_____意,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的_____ 后四句抒情,抒发了诗人感时伤世的______情感和长年飘泊的____________愁绪 3、这首诗的首联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动静相映,声色并茂地构成一幅苍茫寥廓的____________图。
44、“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内容丰富,字字渗出“悲”来请说出此联表达了“悲”的哪几层意思4 分)5、.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本诗的颔联极写秋景无边落木萧萧下”写山景,“无边”写__________,“萧萧”写__________;在秋风中纷纷飘落的黄叶,不能不让人联想到__________的短暂,从而表达了__________的心情;“不尽长江滚滚来”写江景,“不尽”写出了江水的__________,“滚滚”写出了江水的__________气势;而这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传达出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诗句抒发了诗人沉郁悲凉的感情,表现了雄浑、悲壮的意境.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 分)①伐薪烧炭南山中( ) ②卖炭得钱何所营( )③晓驾炭车辗冰辙( ) ④系向牛头充炭直( )2、给上文第一自然段分层次(在文中用""表示),并写出层意.(3 分)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一自然段分别从__,____,____三个方面刻画了卖炭翁这个形象的.(3 分) 4、第二自然段作者运用了__,____,____,____等四个动词,形象逼真地写出了宫使狐假虎威,蛮横无理的强盗行径.(2 分)5、"一车炭,千余斤."说明了______________,暗示了_______________;"惜不得"表现了卖炭翁__________的心态.(3 分)6、这首诗突出地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揭示主题思想 试举一例说明.(3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