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学教学讲座学习体会.doc
5页听徐斌老师计算教学讲座学习体会计算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之一计算教学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着学生观察、记忆、意志、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关系着学生学习习惯、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下面我就根据自己的学习和听课体会谈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新课的引入应采取何种措施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有关经验、体验铺天盖地的情境创设取代了以往的复习铺垫,哪位教师在计算教学中采用了复习铺垫就是老土的表现,就可能被指责给了学生过多的预设、铺垫,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难道在计算教学之前复习铺垫真的一无是处吗?计算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就需要会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知识……,一些计算知识的探索是需要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计算教学前的复习铺垫可以通过再现或再认等方式唤起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旧知所以,创设情境和复习铺垫其实并不矛盾,选择怎样的引入方式取决于学习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起点一)创设的情境要便于学生探索、理解计算算理 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新奇,拘泥于过多的非数学信息,也不能干扰和弱化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数学思维的发展。
情境创设是手段不是目的,在创设情景时要便于学生探索计算的方法,理解算理比如在教学9加几时教师创设了小猴吃桃子的情境,盒子有10个格子,里面有9个桃子,外面有3个桃子,算算一共有几个这样的情境便于学生通过操作来探索计算的方法,盒子里的十个格子让学生容易想到先凑满十,在加两个的方法如果把这个情境里有格子的盒子换成篮子,效果就会相差很多创设情境重要的是为计算教学服务,千万不可为创设而创设二)复习铺垫要适可而止,不能束缚学生的思维 有些计算内容的学习需要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此时在教学前进行复习铺垫是非常必要的比如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就可以复习一下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唤起学生旧知但是在进行复习铺垫的时候,切忌设计一些暗示性、过渡性的问题,甚至人为设置了一条狭隘的思维通道,使得学生无需探究或者稍加尝试,结论就出来了,这样就会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二、算法要不要多样化“提倡的算法多样化”, 应该从“多样化”和“优化”两个层面来理解所谓“多样化”是指“群体的多样化”,是学生不同个性和不同思维结果的展现所以在引发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有更多的尊重和鼓励而“优化”是指“个体的优化”,它是在多种方法的比较中所产生的相对性。
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交流、评价、体验,在感知不同方法中,以“尊重、接纳、欣赏”召唤孩子的思维创新,让学生在多样化的交流整合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实现算法的最优化和多样化关于如何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两点:(一)鼓励算法多样化,并非一定要算法多样化 “多样化”源于学生的个体差异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数学学习常常是富有个性的,“多样化”正是基于这种差异性,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一些教师却不顾学生的数学现实,片面求多一方面要求学生积极探索,千方百计想出与众不同的方法,想出事先预设好的方法,实在想不出来教师就引导或直接给予,由于一味求多,课堂上常常出现学生围绕已知方法打转的情况,还有的学生则竭力去思考那些低价值的,原始的方法求多本无可非议,但有限的课堂允许学生想出那么多方法吗?有必要穷尽所有的方法吗?这些方法都是有价值的吗?孩子们都能接受吗?显然,这种为多而多的做法违背了“多样化”,方法多些没有什么不好,但不能把追求多种算法作为教学目的方法多些没有什么不好,但不能把追求多种算法作为教学目的如果仅关注学生积极探索,千方百计想出与众不同的方法,想出事先预设好的方法,这样忽视了孩子个性化的思维发展。
所以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一要看算法是否能解决问题,二要看算法是不是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的结果二)算法不必刻意追求“最优化” 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学会从多种算法中分析、辨别最佳或较佳的方法,对培养学生“多中选优,择优而用的思想是十分有益的,数学本身肯定是追求最优化的,但过于强调算法的最优化,势必回到“算法唯一”的老路上来不在同一层次上的算法就应该提倡优化,而且必须优化而学生之间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对一些低思维层次的算法,教师不能放任自流而美其名曰尊重学生,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算法进行分析比较,多中选优,择优而用,提倡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关注算法优化,应以学生多样化的算法为基础,在学生说出多种算法后,教师先引导学生对各种算法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比较,在让学生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如徐斌老师的“9加几”,教师虽然一直重点展示的凑十法,但教师却一直没说哪种方法最好,仍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口算算法的优化决不是教师主观的指定与包办代替,要给学生一个逐步领悟,自我体验,自我选择的过程三、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1、引发知识迁移,自主探索方法纵观计算教学,绝大多数的新知是在原有知识上的迁移、变化、综合而成,根据学生的学习建构特点,应由教师牵着教转向学生主动学,把新知通过比较等方法纳入自己的已有知识体系之中。
2、组织有效练习,形成计算技能小学计算教学主要包括口算、笔算、估算等,口算教学时,教师可以针对儿童的特点,注意口算形式的多样性、灵活性,改变口算的单调性、乏味性,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视算、听算等形式,采用的教具、学局可以是固定或活动的口算计算板、口算箱、口算卡片、口算表、口算大转盘等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口算的新鲜口味,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口算的多种思路,通过表格还可以发现各种计算规律另外还可以运用竞赛和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口算的兴趣,使学生“乐算”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即认知阶段、分解阶段、组合阶段、自动化阶段认知阶段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算理、明确方法,这比较容易做到,而后面三个阶段常常被教师们所忽视一般来说,复杂的计算技能总是可以分解为单一技能,对分解的单一技能进行训练并逐渐组合,才能形成复合性技能,再通过综合训练达到自动化阶段因此,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明确算法后,不必马上去解决实际问题,因为这时正是计算技能形成的关键阶段,而应该根据计算技能的形成规律,及时组织练习纵观这几节课,都进行了分层次的充足的练习,很好的巩固了新知具体地说,练习时可以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专项和对比练习,再根据学生的实际体验,适时缩减中间过程,进行归类和变式练习,最后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掌握相应策略。
3 重视错题,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在错误中不断提升 在计算中,学生的错误总是层出不穷不是抄错数字了,就是背错乘法口诀了,要么是小数点点错了,都是一些极小的错误,但却经常出现,让人忽视不得也因此,课堂作业我总是坚持进行面批,每每批到错题,我常会多问学生一句:“来,检查一下,你这题哪里错了?”可是,却往往有学生对我说:“马老师,我看不出来,你让我重新算一遍吧!”看来,有些学生还是不善于进行检验针对这一情况,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更加注意对学生进行计算方法和检验方法的指导;碰到错题了,我总是追着问一句:“错在哪里了?”要求学生在原题上找出错误,找不出来,就师生一起找;同时我要求学生将自己的错题记录下来,整理成错题集,以提醒自己和警戒自己 培养学生的较强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但一直以来,计算课的枯燥乏味却使学生望而生畏,对于计算是退避三尺,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改变以往例题单一的呈现方式,从教材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联系现实生活,联系游戏活动,进行多媒体的整合,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童趣、富有活力,让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环境,使枯燥的计算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计算的课堂变得让学生有所期待。
戴曙光老师讲座学习体会我有幸聆听戴曙光老师的讲座戴老师注重理论和案例相结合,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可操作的地方很多听了讲座,更让我体会到了这是一种对教育不断深入、不断提炼、不断创新的激情1. 明确教学目标的有效性考察一个课堂教学是否有效,需要明确在教学实施前,教师和学生期待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否则所有的考察就没有意义了所以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有效的前提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2. 提高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养内容,并使学生掌握的过程,但并不是教师将教养内容“奉送”给学生,学生予以接受的关系教学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不是一个单向传递的过程让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意义的学习,合作是必不可少的但合作学习不仅仅是小组学习,也不仅仅是一种课堂活动形式互动、合作不仅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反映了课堂教学的本质描述了教学中师生、生生以及与自身的认识、思维、思想情感的流动情况没有这些内容的流动,甚至是碰撞就不可能形成有意义的学习3. 提高课堂优化教学策略实施的有效性 选择最有效的教学策略使教学具有最大的效益,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特征有效教学追求的就是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所以在教学目标的落实和达成的过程中,选择怎样的教学策略非常重要戴老师提出的简单课堂教学环节“少”而实效,教学媒体“简”而实用现代教学方法论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具体的教学策略,但任何策略都是有针对性地,所以选择怎样的教学策略,并如何在实施过程体现出其最大的效益是我们教师特别需要关注的4. 提高训练的有效性实施有效性教学,必须提高训练的有效性戴老师提出课堂练习“精”而实在,要科学安排时间,适时、适量、适度,练习要有效度做到有练习教师要先做;有练必选;有练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改今天受益匪浅,让我明白了课堂上灵活的应变能力,熟练的驾驭能力,炉火纯青的教育艺术,都有赖于教师在各方面持之以恒的锻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