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政学理论发展及研究性质综述.docx
2页财政学理论发展及研究性质综述 近代主要学者的主要财政思想观点被西方财政学者称之为德国财政学界三巨星的洛伦茨·冯·施泰因、阿尔伯特·伊伯哈德·费里德里希·谢夫莱和阿道夫·瓦格纳建立了社会政策的税收理论体系,是代表社会政策学派的财政学家除此之外,近代着名财政学者还有皮科克( Peacock) 和威斯曼 ( Wiseman) 两位 ( 1) 洛伦茨·冯·施泰因认为国民经济与财政是一种有机的循环关系他提出了国家经济循环和财政本身是"再生产自行消费的经济能力";理论在此理论基础上,又提出了"税收再生产理论";,即"负税力产生税收,税收产生行政,行政再产生负税力";同时认为,国家财政在行政方面有三大职能: 一是对国家生活予以节度; 二是维持国家生活的秩序; 三是由其本身"再生产";自行消费的经济力基于第三种职能,施泰因提出了国家经费开支的生产性和税收再生产学说主张国家为共同欲望负起课征税收和管理税收的责任,赋税额应和国家向人民所提供的物质资料和服务相等。
赋税不得阻碍个别资本的形成由各自资本形成的担负赋税的经济力量就是国家财富所有的人应向国家纳税,而国家应该对所有的人们提供物质资料与服务当这种投入与产出形成有机循环且健全有力时,国家经济力就会增大 ( 2) 阿尔伯特·伊伯哈德·费里德里希·谢夫莱根据国家有机体学说,阐述了他的税收理论他把税收解释为个别经济基于其作为社会一员的义务,为公共团体支付公益经费所共同分担的财务,国民不论是否从公共团体享受利益,均应纳税谢夫莱主张按照纳税能力作为课税原则谢夫莱以国家有机体理论为基础,从赋税与社会经济的相互联系上,来认识国民经济,研究赋税理论,这对社会政策学派起到了先驱的作用 ( 3) 阿道夫·瓦格纳把社会经济组织分为"个人的经济组织";、"共同的经济组织";和"慈善的经济组织";三种财政是"共同的经济组织中由权利共同体构成的强制共同经济";并据此提出了新的国家职能观认为国家的职能应包括发展文化教育和增进社会福利,国家应为"社会国家";认为"所谓租税,从财政意义上讲,就是公共团体为满足其财政上的需要,凭借其主权,作为对公共团体的事务性设施的一般报偿,依据一般原则和准则,以公共团体单方面所决定的方法及数额,强制地征自个人的赋课物; 再从社会政策的意义上说,所谓赋税,就是满足财政上的必要的同时,或不问财政上有无必要,以纠正国民收入的分配及国民财富的分配,借以矫正个人所得与个人财产的消费为目的所征收的赋课物";。
并从税收可以矫正个人所得和财产分配的思想出发,设计了所谓理想的租税体系同时提出赋税九项原则( 其中包括社会正义与社会政策原则) 瓦格纳 通过对 19 世纪的许多欧洲国家和日本、美国的公共支出增长情况的考察,提出了"公共支出不断增长法则";,或称"政府活动扩张法则";,又称"瓦格纳法则";即,他认为一国政府的支出与其经济成长之间,也就是政府职能的扩大与国家所得的增加之间存在一种函数关系即随着国家职能的扩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就要求保证行使这些国家职能的公共支出不断增加,日益充裕 瓦格纳还认为,只要符合国家职能的要求,即使出现暂时的财政不均衡也无妨利用公债举办公共事业是可行的,条件是它将来带来的财政收入增加额能抵消这些公共事业的费用瓦格纳把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所谓政治因素,是指随着经济的工业化,正在扩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复杂,市场关系的复杂化引起了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并要求建立司法组织执行这些法律这样就需要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和法律设施所谓经济因素,则是指工业的发展推动了都市化的进程,人口的居住将密集化,由此将产生拥挤等外部性问题这样就需要政府进行管理与调节工作,需要政府不断介入物质生产领域,因而形成了很多公共企业。
此外,瓦格纳把对于教育、娱乐、文化、保健与福利服务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归因于需求的收入弹性,即随着实际收入的上升,这些项目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将会快于 GDP 的增长但瓦格纳关于公共支出增长的含义究竟是指绝对增长还是相对增长,在当时并不清楚后来,其追随者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其内容可以归纳如下: 政府支出的增长幅度大于经济增长是一种必然趋势; 政府消费性支出占国民所得的比例不断增加;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所得的上升,公共部门的活动将日趋重要,公共支出也就逐渐增加导致财政支出增大的原因主要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原来由私人部门进行的若干活动,逐渐地由政府办理; 人口的增加,城市的迅速发展,各种矛盾的激化,使得政府的一般行政、公安司法、经济管理、社会协调等方面支出扩大; 由于某些投资所需财力较多,或出于调节经济活动的需要,政府就应参与投资、调控;随着国民所得的增加,政府对文化、福利方面的投资将会成倍增加瓦格纳法则由于适应了当时俾斯麦政府强化国家机器,扩大干预经济,以加紧对内镇压、对外扩张的帝国主义政策的需要,从而成为包括德国在内的各个帝国主义国家推行帝国主义财政政策的理论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