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花钿的起源.docx
14页会稽宣长公主,刘兴弟出生于约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淝水之战前夕,卒于南朝宋太祖文皇帝元嘉二十一年(公元444年) 其父亲是南朝宋高祖武皇帝刘裕,其母是刘裕结发妻子臧爱亲(卒于义熙四年,公元408年)寿阳公主,据考证就是“会稽宣长公主”生于公元383年,卒于公元444年寿阳公主,宋武帝刘裕之女后来到了宋朝,又有新的花样:不光在脸上、身上贴花画朵,还在眼角缀上白粉,仿佛落泪模样,称“泪妆”梅长寿不足奇,奇的是枯木能逢春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在唐代,花钿除圆形外,还有种种繁复的形状花钿,是将剪成的花样,贴于额前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定婚店》说韦固妻“眉间常贴一钿花,虽沐浴、闲处,来尝暂去”剪花钿的材料,有金箔、纸、鱼腮骨、鲥鳞、茶油花饼等多种剪成后用鱼鳔胶或呵胶粘贴从出土传世文物图像材料所见,花钿有红、绿、黄三种颜色,以红色为最多. 有一个亦真亦假的美丽传说:南朝《宋书》中写,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日仰卧于含章殿下,殿前的梅树被微风一吹,落下一朵梅花,不偏不倚正落在公主额上,额中被染成花瓣状,且久洗不掉。
宫中女子见公主额上的梅花印非常美丽,遂争相效仿,当然她们再也没有公主的奇遇,于是就剪梅花贴于额头,一种新的美容术从此就诞生了这种梅花妆很快就流传到民间,成为当时女性争相效仿的时尚五代前蜀诗人牛峤《红蔷薇》“若缀寿阳公主额,六宫争肯学梅妆”,即是在说这个典故到了隋唐一代,花钿已成了妇女的常用饰物至宋朝时,还在流行梅花妆,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各种绢画、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女供养人的花钿,大都为红色绿色的叫翠钿,即杜牧诗“春阴扑翠钿”、温庭筠词“眉间翠钿深”所咏宋徽宗摹张萱《 花钿捣练图》中妇女的花钿,是绿色的黄色的如温庭筠词“扑蕊添黄子”、成彦雄词“鹅黄翦出小花钿”所描述《簪花仕女图》中的妇女的花钿,为黄色参阅《妆台记》、《禽虫述》、《珍玩考》 、《词林海错》、《全唐诗》、《花间集》古代技术编辑古代还有一种在面颊贴花钿的化妆术,称为面靥或笑靥相传三国时期,吴太子孙喝酒后在月下舞水晶如意,失手打伤了宠姬邓夫人的脸颊,太医用白獭髓调和琥珀给邓夫人治伤,伤愈之后脸上留下斑斑红点,孙和反而觉得邓夫人这样更为娇媚,很快宫廷、民间就兴起了丹脂点颊,而且流传到后世。
梁简文帝诗:“分妆开浅靥,绕脸傅斜红即在形容这种妆饰,诗中的斜红是一种和面靥配套的面饰面靥在唐朝时依然风行,高承《事物纪原》中记载:“远世妇人喜作粉靥,如月形,如钱样,又或以朱若燕脂点者,唐人亦尚之从南薰殿旧藏的几位宋代皇后像中可知面贴花钿在宋代犹有余风质地用料编辑从形象资料看,花钿的质地形状千差万别最简单的花钿仅是一个小小的圆点复杂的有用金箔片、珍珠、鱼腮骨、鱼鳞、茶油花饼、黑光纸、螺钿壳及云母等材料剪制成的各种花朵形状,其中以梅花最为多见这可能是承寿阳公主梅花妆的遗意五代后蜀孟昶妃张太华《葬后见形》写“寻思往日椒房宠,泪湿衣襟损翠钿”,诗中的翠钿是用翠鸟的羽毛制成的宋代陶谷所著《潸异录》中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 这是用蜻蜓翅膀做花钿了图案颜色编辑 花钿还有许多复杂多变的图案,如牛角形、扇面状、桃子样等,而更多地是描绘成各类抽象图案,疏密相间,匀称得当这种花钿贴在额上,宛如一朵朵绚丽鲜艳的奇葩,把女子妆扮得雍容华丽近来反映唐宫生活的电视剧不少,无论是高阳公主、太平公主、武则天还是杨贵妃,在前额上都有一个红色或金色的小饰物,有的就像用颜色点了个花点,那就是所谓花钿了。
花钿的颜色丰富多彩,其颜色取决于花钿的质料,如金箔片为金色,闪烁反光;黑光纸为黑色,烟烟闪亮;鱼腮骨为白色,洁净如玉其他根据图案需要绘上各种颜色的,更是争奇斗妍,绚丽多彩最为奇特的是一种“翠钿”,它由各种翠鸟羽毛制成,整体花钿呈青绿色,晶点闪闪,清新别致唐温庭筠《南歌子》词“脸上金霞细,眉间翠钿深”,五代后蜀张太华(孟昶妃)《葬后见形》诗“寻思往日椒房宠,泪湿衣襟损翠细”,都是指的这种希罕饰物 有趣的是粘贴花钿的胶是一种很方便的呵胶,此物一经呵气便发粘,相传是用鱼瞟制成的,粘合力很强,可用来粘箭羽妇女用之粘贴花钿,只要对之呵气,并蘸少量唾液,便能溶解粘贴卸妆时用热水一敷,便可揭下其方便程度直比现在用的不干胶,但却比不干胶的粘贴强度高一些影视作品中,为了表现剧中女性角色高贵、神秘或者脱俗的气质,常常会用以花钿妆饰,这在唐朝宫廷题材、武侠题材及神魔题材的影视作品中体现较多花钿不仅使角色更美丽动人、更富有吸引力,也暗示了角色之间的权力较量 在TVB大作《宫心计》中,各妃嫔就有各自专属的花钿:贤妃的花钿庄重典雅,体现了她大家闺秀的地位;丽妃的花钿饰于眉角,显得抚媚动人,也暗示了其心机深重;德妃的花钿秀丽雅致,和她本人给人的印象一样美好。
而太后级别的花钿则更为复杂美观,这体现了封建皇族的等级差异 而在林志颖版的《绝代双骄》中,移花宫的两位宫主也有各自的花钿,武功和威望更高的大宫主邀月就有三道纹路的花钿,善良懦弱的怜星二宫主则只有一道纹路 此外,男性角色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也会饰以花钿,比如《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在成佛后,额头上的花钿就表明他们已经是神仙了《绝代双骄》剧照(2张) 制作工艺编辑 制作花钿是将剪成的花样,贴于额前,以金、银制成花形,蔽于发上古时候做花钿的材料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还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见古时妇女的化妆方式不仅丰富,而且别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钿的颜色有红、绿、黄等,大家熟悉的《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相关文学内容编辑理解了花钿为何物,回头看白居易的诗句就更显凄凉,花钿虽然是用胶贴在额头上的小饰物,本不应该惹人注意,轻易也不会自己脱落,那么为什么会“委地”呢?显然贵妃在被勒死的过程中是有过挣扎的,死的过程应该是惨不忍瞩,诗人像是轻描淡写地写上一句“花钿委地无人收”,其中隐含着无比的凄惨,不晓得花钿为何物,就不会对这句 《杨贵妃秘史》剧中人物诗有更深的理解。
《杨贵妃秘史》剧中人物当然,假靥不仅可以是翠钿,还可以是其他多种颜色,比如阿斯塔那出土女俑的靥钿就接近黑色在宋初,京城的女性还流行用一种黑光纸剪成“团靥”来装饰面庞不过,在花钿中,最流行、最受青目的是用金箔做成的“金钿”,这在靥钿一项中也不例外《花间集》的时代,就是金箔做的假靥风行的时代,于是词人们眼中的美女,双腮上往往有金色的酒窝儿闪闪烁烁:“腻粉半沾金靥子”(孙光宪《浣溪沙》),“时将纤手匀红脸,笑拈金靥”(毛熙震《后庭花》)这种金色的假靥,干脆被叫成“金靥”了金靥相对于翠钿等其他颜色花子的优势,是它耀人眼目,而且随着女性面庞的转动以及表情变化,它会时时闪烁金光,就像女性嘴角挂着一对明亮的、忽现忽灭的星星和凝《山花子》中一句“星靥笑偎霞脸畔”就传达了这样的假靥的妙处,一对星星亲昵地偎依在人的唇边,不管那本人如何,这两点星光兀自地向着人眨眼,仿佛倒是有情有意的,是在故意地模仿着撩人的、淘气的笑影值得注意的是,诗人们提到假靥,往往指出它暗示了女性的微笑这一效果,说翠钿贴出的假靥“轻如笑”,说如星的金靥仿佛是“笑偎”在粉腮上显然,这正是当时女性们贴假靥的追求所在,倒好像笑涡不懂人的心情,总是不自禁地非要显现在双腮上,仿佛甜美的笑影不甘心寂寞,时时地要从内心处浮起,温暖女性的脸颊。
暗娇妆靥笑,私语口脂香”(白居易《江南喜逢萧九彻因话长安旧游戏赠五十韵》),这两句诗最好地道出了假靥的风情,人不笑时,妆靥却使得人儿似乎在笑;人笑了,妆靥又来助笑,为女性的微笑更增添一番情态,就像这里这位女性“暗娇”时的模样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情态,才有宋人吕胜己《虞美人》中描写菊花的词句:“尊前笑靥粲金钿”,形容怒放的黄色菊花,就像女性脸颊上人工的笑靥,流射着金钿的光华,形成熠熠的金色的微笑这是一个灿烂的意象,也是一个意蕴微妙的意象,我们都应该看过黄菊花,不妨去体味这一比喻的妙意翠钿贴靥轻如笑”,还写明了女性把人工假靥安置到脸上的方式:贴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中提到崔莺莺晨妆的情景,是:“则将指尖儿,轻轻的贴了钿窝钿窝”是元代对假靥的叫法,因此,在这里同样也写明了“贴”假靥的这一具体方式从一些记载中可以知道,唐代女性使用花钿,与今天使用邮票的方法差不多,在其背面刷上特制的胶液,然后把它们贴到脸上去问题是,人是要活动的,而且是有表情的,于是,在人的活动中,在表情变化里,那贴上去的花钿不一定能很牢靠地依附在面庞上、鬓发上,有时不免就会剥落下来于是,在当时的生活中就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在女性停留过的地方,会有她面上、发上的花钿不经意间掉落下来,四处飘坠。
一旦人离去了,她的一点两点花钿却会被遗留在原处,真像是女人有了大自然中花朵一样的本领,也会凋落下片片花瓣不知红药阑干曲,日暮何人落翠钿”,就是利用这一生活中可以见到的现象,创造了一个工笔重彩画般浓丽,却又暗含怅惘的意境:黄昏的红芍药花栏前,不知哪一个宫女的翠钿遗落到了泥地上,在五代西蜀的宫苑中,在喧闹过后渐渐降临的寂寥里实际上,从女性身上飘落的花钿,给予唐代男女诗人强烈的印象,使得他们屡屡将之作为一种意象入诗,“谢娥行处落金钿”就是对这一意象运用的一个例子作为花钿的一种,笑靥无论多么亲昵地依偎在女性唇边,有时也不免无声掉落,随风飘坠,遭到捐弃遗忘的命运因此,韦庄用“西子去时遗笑靥”来形容落花,并不是出于凭空而来的灵感,而是得自于现实的真实如果生活在唐代,就真的会看到,一位女性已经离去,不知归向哪里,却在身后遗落下了她的笑靥,遗落下了关于她的笑容的暗示,或者说,遗落下了微笑的蝉蜕这还得从古代女孩子的装扮上说起古时未婚女子在梳妆打扮时,都喜爱在脸上“贴花黄”花黄就是用采集的花粉,做成黄色的粉料,再用薄纸片、干花片、云母片、蝉翼、鱼鳞、蜻蜒翅膀等剪成各种花、鸟、鱼的形状,沾满黄粉之后将其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
也有用黄颜色的饰粉直接在额上或脸颊两侧画上各种花纹的贴花黄”是少女特有的妆容,因此,也就成了少女的代名词南朝陈后主《采莲曲》中云:“相催暗中起,妆前日已光随宜巧注口,薄落点花黄北朝民歌《木兰辞》里,木兰恢复女儿打扮的一个标志就是“对镜贴花黄”可见贴花黄是古代少女的一种必不可少的装扮 按照风俗,少女出嫁后就要另作一番打扮,因此古代民间有俗谚说:“今朝白面黄花姐,明日红颜绿鬓妻时间久了,“花黄”两字颠倒用在“闺女”一词前面,构成了“黄花闺女”一词,这一用法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成了未婚少女的代名词同时,“黄花”又指菊花因菊花能傲霜耐寒,常用来比喻人有节操所以,“黄花闺女”也喻指没有过性行为的年轻女性 贴花黄的来历 关于贴花黄的来历,宋代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三十《时序部·十五·人日》引《杂五行书》中曾提到这样一个故事:南朝某年农历正月初七这天的下午,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与宫女们在宫中的花园里嬉戏不久,寿阳公主感到有些累了,便躺卧在含章殿的房檐下小憩当时正是梅花盛开时节,阵阵风过,将树上的梅花片片吹落,有几瓣梅花恰巧掉在公主的额头上公主脸上的汗将梅花渍染,留下点点花痕,公主被花痕衬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