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红一创,青山宝林.doc
6页新中国成立后,关于文学在社会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起什么作用,被提到了政治的高度,中央十分重视文艺的发展方向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 1949 年后逐渐成为指导全国文学艺术工作的唯一正确的文艺思想这时期的文艺路线是:文学为政治服务,文学为工农兵服务文学别无选择的充当了生活教科书的任务 一方面出于对中国革命胜利的喜悦,更重要一方面出于要符合当时的文艺路线,把政治与艺术统一此时的长篇小说的类型是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统一的“两结合”型文学一方面从革命现实出发,但是另一方面在革命现实中展现的是美好胜利的明天所以此时一切批判、暴露社会黑暗,存在消极思想的文学一律没有生存的空间此时的文学体现的就是歌颂革命胜利,歌颂社会主义建设,将这种美好的革命理想反应在作品中,让人们对美好的胜利的明天充满信心所以十七年的长篇小说从题材的摄取,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安排,细节的细节,直至创作的全过程,用革命理想来指导对现实发展的描写,以此来激励人们前进在十七年的长篇小说中,作品成就高,称作文学界用八个字来概括了这八个优秀经典长篇“三红一创,青山保林” “三红一创”即《红日》(1957)、《红岩》(1961 )、《红旗谱》(1957)、《 创业史》(1960 ),“青山保林”即《青春之歌》(1958)、《山乡巨变》 (1958 )、《保卫延安 》(1964 )、《林海雪原》(1957)。
柳青的《创业史》写互助合作“带头人”梁生宝领导的互助组的巩固和发展比如周立波的《山乡巨变》写湖南省清溪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从初级到高级的过程 对当代农村生活的反映,对农村中“ 新人”形象和“中间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大众化风格是十七年长篇小说的重大成就 对乡村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学作品很多但是一个几千年来以农民和农业生活为主体的国家,描绘农民生活,塑造农民形象的作品却基本找不到梁启超曾经说过:“英雄、男女、鬼神”这三类题材,“可以赅尽中国小说矣”但是在十七年时期,长篇小说塑造了丰富的农民形象,涵盖不同的乡村人物类型,在不同的外表和身份背景下,寓含着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当中塑造得最好的,是那些所谓的"中间人物",如《山乡巨变》中的"亭面糊"、陈先晋,《创业史》中的梁三老汉、郭振山,《他们与乡村文化的深厚关系得到了深入的揭示邵荃麟说“梁三老汉写得好,概括了中国几千年来人体农民的精神负担《山乡巨变》《创业史》、《三里湾》等都能看到充满着浓郁地方特色的生活风情画 “史诗性”,是“当代”长篇小说的追求史诗性的理解是: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反映中国革命的整个面貌,在描述中对重大历史事实加入虚构,其中创造英雄“典型”,营英雄主义基调,反映伟大时代。
长篇《保卫延安》、《红日》、《红旗谱》、《红岩》、《林海雪源》等都显示了作家的这种创作追求如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取材陕北延安战事,毛泽东、彭德怀主动放弃延安到延安的收复这一重大历史事实,在小说中塑造了周大勇、李诚、王老虎等无所畏惧的英雄形象《红岩》中的革命者许云峰、江姐、成岗、华子良等《红日》也有一位基层干部石东根,高级指挥员形象沈振新 《林海雪原》少剑波,一个完美的英雄,英俊、机智冷静且富有战斗经验和高超的指挥才能的将领,感觉他是中共当时思想观念的化身, 是全知全能的神的化身通过对英雄人物的塑造,展现英雄人物的意志、信仰,以及在加上典型的革命历史环境,以及达到教育青年感激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对革命的前景要充满信心,要向书中的英雄人物一样生活、斗争,认识和对待敌人,努力向英雄人物学习,当中也显示了浓重的阶级斗争和公私冲突 十七年的长篇小说创作成就突出,其社会影响非常广泛,读者数量非常庞大许多时候长篇不仅仅被当作文学著作,而且被当作政治教科书和生活教科书十七年的许多长篇曾经哺育过整整一代人的心灵在当今世态多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在评价十七年文学时,不勉会对批评其中的在政治思想的要求下,文学创作的高度的一致性,讴歌政治,是为主流意识形态服务,题材单一,英雄人物“高大全”类型的相近等的不足。
但是作家生活于时代之中,不能不深受时代气息的感染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忽视十七年长篇小说的贡献十七年长篇小说塑造了大量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人物形象,创造了一批在人民群众中有影响的人物特别是它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农村现实生活,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学作品很多但是一个几千年来以农民和农业生活为主体的国家,描绘农民生活,塑造农民形象的小说却基本找不到,但是在十七年时期,长篇小说塑造了丰富的农民形象,涵盖不同的乡村人物类型,刻画了中国农民不同的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谱写了一首历史、时代应给予农民的赞歌!三 红 一 创三 红 一 创 : 对 17 年 长 篇 小 说 代 表 作 的 简 称 “三 红 ”指 吴 强 的 《 红 日 》; 罗 广 斌 、 杨 益 言 的 《 红 岩 》 ; 梁 斌 的 《 红 旗 谱 》 “一 创 ”指 柳 青 的《 创 业 史 》 《 红 日 》1959 年 面 世 的 小 说 《 红 日 》 , 是 属 于 “红 色 经 典 ”的 文 学 范 畴 如 今被 人 们 视 为 “红 色 经 典 ”的 文 本 吴 强 的 长 篇 小 说 《 红 日 》 在 用 艺 术 形 式 表 现 重 大 战 役 方 面 作 了 较 好 的 探索 。
它 以 1947 年 山 东 战 场 的 涟 水 、 莱 芜 、 孟 良 崮 三 个 连 贯 的 战 役 作 为 情 节的 发 展 主 线 , 体 现 出 作 者 对 现 实 战 争 小 说 的 “史 诗 性 ”的 艺 术 追 求 , 即 努力 以 宏 大 的 结 构 和 全 景 式 的 描 写 展 示 出 战 争 的 独 特 魅 力 这 三 次 战 役 中 ,解 放 军 有 败 有 胜 , 各 具 特 点 , 作 家 的 描 写 也 详 略 得 当 , 各 有 侧 重 , 在 叙 述 历史 事 件 的 过 程 中 , 体 现 了 其 在 小 说 结 构 上 的 别 出 心 裁 作 品 采 用 先 抑 后 扬 的 方 法 , 先 以 涟 水 撤 退 来 表 现 当 时 国 共 双 方 力 量 的 悬殊 和 解 放 军 面 临 的 严 峻 形 势 发 生 于 1946 年 底 的 涟 水 战 役 , 以 国 民 党 军 队攻 占 涟 水 , 人 民 解 放 军 因 伤 亡 惨 重 而 被 迫 撤 退 而 结 束 涟 水 撤 退 在 整 个 国 共军 事 冲 突 中 只 是 一 个 小 插 曲 , 但 作 家 将 它 一 开 始 就 展 现 在 读 者 面 前 , 使 整 部作 品 充 满 了 悬 念 和 吸 引 力 , 使 后 面 战 事 的 发 展 成 为 读 者 共 同 关 心 的 焦 点 。
而且 , 作 家 通 过 解 放 军 在 战 场 上 的 被 动 局 面 , 既 形 象 地 表 现 了 当 时 山 东 战 场 上力 量 的 强 弱 对 比 , 为 解 放 军 的 最 终 胜 利 造 成 强 烈 对 比 , 以 说 明 战 争 胜 利 的 来之 不 易 ; 同 时 也 为 进 一 步 刻 划 国 共 双 方 各 具 个 性 的 人 物 形 象 作 了 很 好 的 铺 垫 作 家 一 开 始 就 把 解 放 军 放 在 “置 之 死 地 而 后 生 ”的 绝 境 之 中 , 这 样 的结 构 布 局 在 当 时 习 惯 于 描 写 解 放 军 “横 扫 千 军 如 卷 席 ”的 文 学 作 品 中 显 得独 特 而 又 真 实 , 体 现 出 这 位 战 争 小 说 作 家 在 当 时 的 时 代 共 名 下 对 表 现 现 代 战争 的 独 到 眼 光 然 后 , 作 品 再 以 莱 芜 大 捷 的 胜 利 作 为 过 渡 , 最 后 以 集 中 描 写孟 良 崮 战 役 歼 灭 国 民 党 “王 牌 军 ”74 师 达 到 高 潮 , 三 次 战 役 虽 有 主 有 次 ,却 浑 然 一 体 , 作 家 在 对 历 史 事 件 的 叙 述 中 , 形 象 地 完 成 了 对 时 代 共 名 的 印 证和 阐 述 : 即 中 国 共 产 党 所 领 导 的 现 代 革 命 战 争 , 经 历 了 惊 心 动 魄 的 艰 难 曲 折 ,经 过 了 无 数 的 牺 牲 , 终 于 取 得 了 最 后 的 胜 利 。
《 红 岩 》《 红 岩 》 是 以 描 写 重 庆 解 放 前 夕 残 酷 的 地 下 斗 争 , 特 别 是 狱 中 斗 争 为 主要 内 容 的 长 篇 小 说 它 的 基 本 情 节 以 “中 美 合 作 所 ”集 中 营 ( 包 括 渣 滓 洞和 白 公 馆 ) 内 的 敌 我 斗 争 为 中 心 , 交 错 地 展 开 了 我 地 下 党 领 导 的 城 市 的 地 下斗 争 、 学 生 运 动 、 工 人 运 动 、 狱 中 斗 争 以 及 华 蓥 山 区 的 武 装 斗 争 , 集 中 描写 了 革 命 者 为 迎 接 解 放 、 挫 败 敌 人 的 垂 死 挣 扎 而 进 行 的 最 后 决 战 , 歌 颂 了 革命 者 在 酷 刑 考 验 下 的 坚 贞 节 操 , 塑 造 了 许 云 峰 ( 许 建 业 ) 、 江 姐 ( 江 竹 筠 )、 成 岗 ( 陈 然 ) 、 刘 思 扬 ( 刘 国 志 ) 、 余 新 江 ( 余 祖 胜 ) 等 众 多 可 歌 可 泣 ,令 人 难 忘 的 革 命 英 雄 形 象 , 深 刻 展 示 了 革 命 者 的 崇 高 精 神 境 界 和 思 想 光 辉 。
小 说 以 大 量 的 篇 幅 描 写 了 革 命 者 的 狱 中 斗 争 , 除 了 《 狱 中 联 欢 》 所 写的 新 年 联 欢 活 动 外 , 还 写 了 狱 中 绝 食 斗 争 的 胜 利 , 为 龙 光 华 烈 士 举 行 追 悼 会 ,写 了 江 雪 琴 的 从 容 就 义 , 许 云 峰 在 地 牢 里 同 徐 鹏 飞 的 最 后 一 次 交 锋 , 以 及最 后 的 武 装 越 狱 斗 争 等 全 书 共 三 十 章 , 《 狱 中 联 欢 》 是 从 该 书 的 第 十 六 章 节 选 下 来 的 ; 作 者 罗广 斌 、 杨 益 言 都 是 重 庆 中 美 合 作 所 集 中 营 的 幸 存 者 , 他 们 亲 身 经 历 了 黎 明 前血 与 火 的 考 验 , 目 睹 了 许 多 革 命 烈 士 坚 韧 不 拔 的 英 勇 斗 争 和 壮 烈 牺 牲 的 场 面 根 据 这 些 经 历 , 他 们 于 1957 年 写 了 革 命 回 忆 录 《 在 烈 火 中 永 生 》 随 后 ,在 回 忆 录 的 基 础 上 创 作 了 长 篇 小 说 《 红 岩 》 。
( 注 : 《 在 烈 火 中 永 生 》 是人 物 回 忆 录 , 虽 都 是 真 人 真 事 , 但 也 有 不 明 之 处 , 不 能 以 此 作 为 参 考 、 学 究 ;《 红 岩 》 这 本 小 说 , 有 一 些 人 物 和 情 节 是 虚 构 的 ) 小 说 《 红 岩 》 问 世 以 来 , 由 此 衍 生 的 文 艺 作 品 很 多 , 如 被 改 编 成 电 影《 烈 火 中 永 生 》 、 部 分 情 节 被 改 编 为 歌 剧 《 江 姐 》 以 及 多 个 版 本 的 同 名 连环 画 等 为 世 人 熟 知 小 说 名 称 的 由 来 : 中 美 技 术 合 作 所 就 是 在 红 岩 , 离 那 里 不 远 的 地 方 是抗 日 战 争 时 八 路 军 驻 重 庆 办 事 处 要 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