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2019)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期末知识点复习提纲.pdf
25页人教版(人教版(20192019)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期末知识点复习提纲)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期末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一章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一、物质的分类一、物质的分类1.同素异形体:由一种元素形成的几种性质不同的单质如:金刚石和石墨、白磷( P4)和红磷、氧气和臭氧2.分类方法(1)树状分类 :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的方法单质:O2、Fe、He 等纯净物有机化合物:CH4、葡萄糖、酒精(乙醇)等化合物酸: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无机化合物碱: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物质盐: 由金属阳离子或NH4+与酸根离子结合氧化物: 只含两种元素, 其中一种是氧元素溶液:NaCl 溶液、稀硫酸等混合物胶体:Fe(OH)3胶体、淀粉胶体等浊液:泥水 ①酸的分类:一元酸:HCl、HNO3、CH3COOH 等含氧酸:HNO3、H2SO4等 酸二元酸:H2CO3、H2SO4等酸多元酸:H3PO4等 无氧酸:HCl、H2S 等 强酸:HCl、H2SO4、HNO3、HClO4、HBr、HI 等酸弱酸:H2CO3、CH3COOH、HClO、HF、H2SO3等②碱的分类:一元碱:NaOH、NH3·H2O 等。
可溶性碱:NaOH、Ba(OH)2等碱二元碱:Mg(OH)2、Cu(OH)2等碱多元碱:Fe(OH)3、Al(OH)3等难溶性碱:Mg(OH)2、Cu(OH)2第 1 页 共 25 页等 碱强碱:KOH、NaOH、Ca(OH)2、Ba(OH)2;弱碱:NH3·H2O、Cu(OH)2、Mg(OH)2等③盐的分类正盐:既不能电离出 H+,也不能电离出 OH-的盐,如 Na2CO3、CuSO4等盐酸式盐:酸根能电离出H+的盐,如 NaHCO3、NaHSO4等碱式盐:能电离出 OH-的盐,如 Cu2(OH)2CO3等④氧化物的分类:依据氧化物的性质,可将氧化物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及不成盐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CO2、SO2、SiO2等碱性氧化物:与碱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Fe2O3、CaO 等氧化物两性氧化物: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的氧化物如Al2O3不成盐氧化物:既不与酸反应也不与碱反应氧化物如NO、CO 等2)交叉分类: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如Na2CO3,从其组成阴离子来看为碳酸盐,阳离子来看为钠盐Na2CO3钠盐Na2SO4钾盐K2SO4硫酸盐K2CO3碳酸盐二、分散系及其分类二、分散系及其分类1.分散系: (1)定义:把一种(或多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形成的混合物混合物。
溶液:<1nm(2)分散系分类: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胶体:1-100nm(本质区别)浊液:>100nm2.胶体(1)Fe(OH)3胶体的配制方法:向沸水中逐滴滴加饱和FeCl3溶液,加热直到溶液变为红褐色时,停止加热,即得到Fe(OH)3胶体第 2 页 共 25 页方程式:FeCl3+ 3H2O(2)胶体的性质△Fe(OH)3(胶体)+3HCl①丁达尔效应:当用平行光通过胶体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应用:可用于鉴别溶液和胶体②聚沉:指向胶体中加入电解质溶液时, 加入的阳离子(或阴离子)中和了胶体粒子所带电荷,使胶体粒子聚集成较大颗粒,从而形成沉淀从分散系里析出条件:加电解质溶液、加热、加带相反电荷的胶体粒子实例:盐卤点豆腐、江河入海口处形成的沙洲等③渗析:利用半透膜将溶液与胶体分离,半透膜允许小分子或粒子透过,胶粒不能透过3)常见胶体:牛奶、豆浆、空气、血液、墨水、蛋白质溶液、淀粉溶液等三、物质的转化三、物质的转化1.酸的主要化学性质主要化学性质与指示剂作用与活泼金属反应与碱性氧化物反应与碱反应与某些盐反应2.碱的主要化学性质主要化学性质与指示剂作用与酸性氧化物反应与酸反应与某些盐反应3.盐的主要化学性质主要化学性质与金属反应化学方程式Zn+CuSO4=ZnSO4+Cu基本反应类型置换反应现象或化学方程式石蕊遇碱变紫,酚酞遇碱变红2NaOH+CO2=Na2CO3+H2ONaOH+HCl═NaCl+H2OCuCl2+2NaOH=2NaCl+Cu(OH)2↓基本反应类型------------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现象或化学方程式石蕊遇酸变红Fe+2HCl═FeCl2+H2↑CuO+2HCl ═CuCl2+H2ONaOH+HCl═NaCl+H2OCaCO3+2HCl═CaCl2+H2O+CO2↑基本反应类型------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第 3 页 共 25 页与酸反应与碱反应与某些盐反应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二节离子反应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1.电解质CaCO3+2HCl═CaCl2+H2O+ CO2↑2NaOH+CuSO4=Cu(OH)2↓+Na2SO4NaCl +AgNO3= NaNO3+ AgCl↓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1)概念: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2)主要包括:酸、碱、盐、活泼金属氧化物和H2O,如 HCl、NaOH、NaCl 等2.非电解质(1)概念: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2)主要包括: 大多数有机化合物(酸类除外) 、非金属氧化物(H2O 除外) ,如酒精、葡萄糖、CH4等3.强、弱电解质(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全部电离的电解质包括以下几种:强酸:HCl、H2SO4、HNO3、HClO4、HBr、HI;强碱:KOH、NaOH、Ca(OH)2、Ba(OH)2;绝大多数盐:NaCl、Na2CO3、CaCO3、AgCl 等;金属氧化物:Na2O、CaO 等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部分电离的电解质包括以下几种:弱酸:H2CO3、CH3COOH、HClO、HF、H2SO3等;弱碱:NH3·H2O、Cu(OH)2、Mg(OH)2等;少数盐:(CH3COO)2Pb、HgCl 等;H2O二、电离方程式二、电离方程式1. 电离: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融化时,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2. 电解质的电离用电离方程式来表示1)强电解质电离方程式:用(2)弱电解质电离方程式:用连接: NaCl连接:CH3COOH第 4 页 共 25 页Na++Cl-CH3COO-+ H+(3)酸式盐的电离方程式: 酸式盐均为强电解质,电离用NaHSO4的电离在水溶液中:NaHSO4Na++ H++ SO42-Na++ HSO4-连接。
在熔融状态下:NaHSO4(熔融)NaHCO3的电离在水溶液中:NaHCO3Na++ HCO3-Na++ HCO3-在熔融状态下:NaHCO3(熔融)三、离子反应三、离子反应1. 离子反应: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2. 复分解形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难溶物:Mg(OH)2、Al (OH)3、Fe (OH)3、Cu(OH)2、AgCl、BaSO4、CaCO3、BaCO3、Ag2CO3;生成气体:H2、CO2、SO2、NH3;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弱酸H2CO3、H2SiO3、H2S、CH3COOH、HF、HClO;弱碱:NH3·H2O;水3.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书写步骤一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二拆:把强酸、强碱和大部分可溶性盐写成离子形式 三删:删去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并将方程式化为最简四查:检查离子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4.离子方程式的意义:离子方程式不仅可以表示某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还可以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四、离子共存四、离子共存1.同一溶液中,若离子间符合下列任意一个条件就会发生离子反应,离子之间便不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
222(1)生成难溶物或微溶物如Ba2与 CO23,Ag 与 Cl ,Ba与 SO4、Ca与 OH 等+-+-+-+-(2)生成气体或挥发性物质如 NH4与 OH 、H 与 CO23、HCO3等22(3)生成弱电解质如 H 与 CH3COO 、CO23、HCO3、S、HS 、SO3、HSO3等生成弱酸;+-------+-+--OH 与 NH4生成弱碱;H 与 OH 生成水4)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Fe2+与 H 、NO32.特殊条件下离子的共存问题+—-++-第 5 页 共 25 页(1)溶液无色透明时,则溶液中一定没有有颜色的离子,如Cu2(蓝色) 、Fe3(黄色) 、Fe2(浅绿色) 、MnO4(紫色)等2)能与 Al 反应产生 H2的溶液中,既可能存在大量的H+,也可能存在大量的 OH-3)HCO3—、HSO3等多元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不能与H 、OH—大量共存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1.氧化还原反应(1)特征: 反应前后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2)本质:电子的转移2)氧化剂:在反应中 得到 电子,化合价降低,具有 氧化 性, 发生 还原 反应,得到 还原产物常见氧化剂:KMnO4,O2 ,Cl2, Fe3+,HNO3,H2O2等。
还原剂:在反应中 失去 电子,化合价 升高,具有 还原 性, 发生氧化反应,得到氧化 产物常见还原剂:C,CO,Fe 等3)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①双线桥法②单线桥法例:分别用双线桥和单线桥的方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2Na+2H2O=====2NaOH+H22Na+2H2O=====2NaOH+H22.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规律(1)得失电子守恒:氧化剂得电子总数=还原剂失电子总数=该反应中转移电子总数(2)氧化性与还原性的比较:在同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第二章 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第一节第一节 钠及其化合物钠及其化合物1.钠的物理性质:银白色固体、有金属光泽、密度比煤油大比水小第 6 页 共 25 页质软、熔点低、能导电导热钠钾合金作为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2.钠的化学性质(1)与氧气反应:常温:4Na4Na++O O2 2===2Na===2Na2 2O O,加热:2Na2Na++O O2 2((2 2)与水的反应)与水的反应现象:_______浮、熔、游、响、红____方程式:2Na2Na++2H2H2 2O===2NaOHO===2NaOH++H H2 2↑↑,离子方程式 2Na2Na++2H2H2 2O===2NaO===2Na+ ++2OH+2OH- -++H H2 2↑↑3. 3.钠的氧化物钠的氧化物颜色、状态与二氧化碳反应与水反应用途4. 4. 氢氧化钠俗称氢氧化钠俗称 烧碱、火碱、苛性钠烧碱、火碱、苛性钠,易溶于水,在空气中易吸水潮解,易与二氧,易溶于水,在空气中易吸水潮解,易与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化碳反应而变质 2NaOH2NaOH++COCO2 2===Na===Na2 2COCO3 3++H H2 2O O5. 5.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比较名称俗名化 学 式电离方程式溶解性与二氧化碳反应与二氧化碳反应与少量盐酸反应与少量盐酸反应与氢氧化钠反应与氢氧化钠反应热稳定性热稳定性碳酸钠纯碱、苏打Na2CO3NaNa2 2O O2 2氧化钠白色固体NaNa2 2O O++COCO2 2===Na===Na2 2COCO3 3NaNa2 2O O++H H2 2O===2NaOHO===2NaOH过氧化钠淡黄色固体2Na2Na2 2O O2 2++2CO2CO2 2===2Na===2Na2 2COCO3 3++O O2 22Na2Na2 2O O2 2++2H2H2 2O===4NaOHO===4NaOH++O O2 2↑↑氧化剂、供氧剂碳酸氢钠小苏打NaHCO3NaHCONaHCO3 3===Na===Na+ +++H HCOCO3 3能溶于水NaHCONaHCO3 3++HCl===NaClHCl===NaCl++H H2 2O O++COCO2 2↑↑NaHCONaHCO3 3++NaOH===NaNaOH===Na2 2COCO3 3++H H2 2O O2NaHCO2NaHCO3 3NaNa2 2COCO3 3++H H2 2O O++COCO2 2↑↑- -NaNa2 2COCO3 3===2Na===2Na+ ++CO+CO3 32-2-易溶于水NaNa2 2COCO3 3++H H2 2O O++COCO2 2===2NaHCO===2NaHCO3 3NaNa2 2COCO3 3++HCl===NaHCOHCl===NaHCO3 3++NaClNaCl___相互转化相互转化Na2CO3+CO2+H2ONaHCO3加热或+NaOH第 7 页 共 25 页用途6. 6.侯氏制碱法侯氏制碱法基础的化工原料作胃药或发酵剂原理 NaClNaCl++H H2 2O O++NHNH3 3++COCO2 2===NaHCO===NaHCO3 3↓↓++NHNH4 4Cl Cl,,2NaHCO2NaHCO3 3步骤:先通氨气再通二氧化碳,目的:吸收更多的COCO2 27. 7. 钠离子的检验:钠离子的检验:焰色反应(钠黄钾紫)焰色反应(钠黄钾紫)NaNa2 2COCO3 3++H H2 2O O++COCO2 2↑↑第二节第二节 氯及其化合物氯及其化合物一、氯气的生产原理一、氯气的生产原理1、实验室制取氯气原理:实验室制取氯气原理:MnO2 + 4HCl(浓)MnCl2 + Cl2↑+ 2H2O, ,除杂:先用饱和食盐水除去混有的除杂:先用饱和食盐水除去混有的 HClHCl,再用浓硫酸除去混有的水。
再用浓硫酸除去混有的水收集收集: :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饱和食盐水法收集氯气,验满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饱和食盐水法收集氯气,验满 : :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置于瓶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置于瓶口,若发现试纸变蓝则满口,若发现试纸变蓝则满尾气处理:用尾气处理:用NaOH 溶液吸收多余的氯气吸收多余的氯气二、氯气的性质二、氯气的性质1.物理性质:黄绿色黄绿色刺激性气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大,能能溶于水(1:2)2.化学性质(1)Cl2与金属反应与铁反应:,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铜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2)Cl2与非金属反应与氢气反应: 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3)Cl2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Cl(4)Cl2 2与碱的反应:与碱的反应:制取漂白液制取漂白液Cl2 + 2NaOH==== NaCl + NaClO + H2O,此反应也用于氯气的尾气处理此反应也用于氯气的尾气处理制取漂白粉制取漂白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成分为主要成分为_____________,___,有效成分为有效成分为____________。
离子方程式:第 8 页 共 25 页漂白粉失效原理漂白粉失效原理, ,((5 5)氯水)氯水成分:分子:___________________离子:________________新制氯水的性质A. 酸性:pH 试纸或紫色石蕊试液B. 氧化性:如氯水氧化氯化亚铁溶液生成氯化铁C. 漂白性:氯水具有漂白性(永久性,区别于二氧化硫) D. 不稳定性:HClO 分解,应保存在棕色试剂瓶E.Cl-检验:AgNO3溶液和稀硝酸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不溶于稀硝酸)F.氯气的用途:自来水的消毒、农药的生产、药物的合成等第三节第三节 物质的量物质的量一一. .物质的量物质的量1. 定义: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的微粒集合体的多少的物理量,符号:,单位:2.阿伏伽德罗常数定义:, 符号:,单位:,近似值:3. 3. 阿伏伽德罗常数 (NA) 、 物质所含的粒子数 (N) 、 物质的量 (n) 的关系:二二. .摩尔质量摩尔质量1 .定义:, 符号:, 单位:2.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关系:当质量的单位为 g 时,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3.物质的质量(m) 、物质的量(n) 、摩尔质量(M)之间的关系:。
4 .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方程系数)之比等于四四. .气体摩尔体积气体摩尔体积1.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2.影响气体分子间距离的外界条件:,3.气体摩尔体积的定义: ,符号:,单位:4.标准状况下()下,1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第 9 页 共 25 页即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约为5 .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6.阿伏加德罗推论: 同温同压下,,即7.标准状况下,气体密度的计算公式:五五. . 物质的量浓度及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物质的量浓度及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1. 物质的量浓度定义:符号:,单位:,关系式2.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1)浓溶液的稀释:2)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式:3)电荷守恒:;例如硫酸钠溶液中的电荷守恒3.一定物质的量的浓度的溶液配制:(1)仪器:;容量瓶使用之前要2)步骤:①; ②;③溶解();④;⑤;⑥;⑦;⑧装瓶,贴好标签3)误差分析(以配制氢氧化钠溶液为例)①称量药品时, 物码放反 (游码动) :; ②转移液体之前未冷却至室温:;③容量瓶洗涤但未干燥; ④定容时仰视刻度线:;⑤摇匀后发现液面下降,又加水:;第三章 金属材料一.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一.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1.1.铁:铁:铁元素性质活泼,有较强的还原性,主要化合价为+2 价和+3 价。
①Fe 与 Cl2、S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Fe+3Cl2===== 2FeCl3;Fe+S===== FeS高温点燃△②Fe 与水蒸气的反应:3Fe+4H2O(g)===== Fe3O4+4H2③Fe 与 FeCl3溶液的反应(写离子方程式):Fe+2Fe3===3Fe22.2.铁的氧化物铁的氧化物第 10 页 共 25 页++化学式俗名颜色状态溶解性铁的化合价稳定性与 H 反应的+FeO黑色粉末难溶于水+2不稳定Fe2O3铁红红棕色粉末难溶于水+3稳定Fe2O3+6H ===2Fe +3H2O+3+Fe3O4磁性氧化铁黑色晶体(有磁性)难溶于水+2,+3稳定Fe3O4+8H ===Fe +2Fe +4H2O3++2+FeO+2H ===Fe +H2O离子方程式3.3.铁的氢氧化物铁的氢氧化物(1)Fe(OH)2是白色+2+絮状物,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Fe(OH)3,颜色由白色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方程式为 4Fe(OH)2+O2+2H2O===4Fe(OH)32)Fe(OH)3是红褐色、难溶于水的固体,在空气中久置会部分失水生成铁锈(Fe2O3·xH2O),受热易分解,方程式为 2Fe(OH)3===== Fe2O3+3H2O;4.4.亚铁盐亚铁盐, ,铁盐及检验方法铁盐及检验方法含有 Fe 的溶液呈浅绿色呈浅绿色,Fe 处于铁的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含有 Fe 的溶液呈棕黄色,呈棕黄色,Fe 处于铁的高价态,遇 Fe、Cu、HI、H2S 等均表现为氧二、金属材料(1)用 KSCN 溶液和氯水(2)用 NaOH 溶液(3)含 Fe2、Fe3的混合溶液中 Fe3、Fe2的检验混合溶液 ― ― ― ― ― ― ― →溶液变红色,说明含有 Fe3。
滴加KSCN溶液+++++3+3+2+2+△第 11 页 共 25 页混合溶液 ― ― ― ― ― ― →KMnO4溶液紫红色褪去,说明含有Fe2KMnO 溶液4滴加酸性+5.“铁三角”的转化关系氯化亚铁与氯气: _____________氯化铁与铁: _________________氯化铁与铜:_________________6.6.含铁物质的除杂含铁物质的除杂溶液FeCl2FeCl3FeCl2二.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二.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1)金属铝的化学性质△高温①4Al+3O2===== 2Al2O3②2Al+Fe2O3===== 2Fe+Al2O3+3+--杂质FeCl3FeCl2CuCl2除杂方法加过量铁粉后过滤加氯水或 H2O2加过量铁粉后过滤③2Al+6H ===2Al +3H2↑④2Al+2OH +2H2O===2AlO2+3H2↑(2)氧化铝两性(3)氢氧化铝两性第 12 页 共 25 页右图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①Al(OH)3+3H ===Al +3H2O②Al(OH)3+OH ===AlO2+2H2O③2Al(OH)3===== Al2O3+3H2O。
4)制备①向铝盐中加入氨水,离子方程式为Al +3NH3·H2O ===Al(OH)3↓+3NH4②NaAlO2溶液中通入足量 CO2,离子方程式为 AlO2+CO2+2H2O===Al(OH)3↓+HCO3三、金属材料三、金属材料1.合金(1)概念:合金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 (或金属与非金属 )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2)性能:合金具有不同于各成分金属的物理、化学性能或机械性能①熔点:一般比它的各成分金属的低;②硬度和强度:一般比它的各成分金属的大2.常见金属材料--3++--+3+△金属材料—黑色金属材料:铁、铬、锰以及它们的合金有色金属材料:除黑色金属以外的其他金属及其合金(1)铁合金——钢钢是用量最大、用途最广的合金低碳钢:韧性、焊接性好,强度低碳素钢中碳钢:强度高,韧性及加工性好钢高碳钢:硬而脆,热处理后弹性好合金钢:具有各种不同的优良性能,用于制不锈钢及各种特种钢第 13 页 共 25 页(2)铝及铝合金性能:密度小、强度高、塑性好、易于成型、铝及铝合金制造工艺简单、成本低廉铝合金用途:主要用于建筑业、容器和包装业、交通运输业、电子行业等性能:良好的延展性和导电性铝用途:制导线(3)新型合金①储氢合金:是一类能够大量吸收 H2,并与 H2结合成金属氢化物的材料。
具有使用价值的储氢合金要求储氢量大,金属氢化物既容易形成,稍稍加热又容易分解,室温下吸、放氢的速率快如 Ti-Fe 合金和 La-Ni 合金等,可以用于以 H2为燃料的汽车②钛合金:钛合金强度高、耐蚀性好、耐热性高主要用于制作飞机发动机压气机部件,以及火箭、导弹和高速飞机的结构件,还可以用于制造耐压球第四章第四章 物质结构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第一节第一节 原子结构原子结构1.原子的构成(1)原子的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2)构成微粒及作用(3)微粒等量关系 ①质数(Z)+中子数(N);②质子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4)微粒符号及其意义①有质子的微粒不一定有中子,如1H;有质子的微粒不一定有电子,如H ②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属于同+量数(A)=质子第 14 页 共 25 页一种元素,如 F 与 OH ;核外电子数相同的微粒, 其质子数不一定相同,如 Al3和 Na 2.元素、核素、同位素(1)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关系(2)同位素的理解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物理性质不同3)重要核素的应用核素用途235U 9214C 62H(D)13H(T)118O 8-++核燃料用于考古断代制氢弹示踪原子[注意]①由于同位素的存在,核素的种数远多于元素的种类。
②同位素之间的转化,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是核反应③“三同”区分抓“对象”:同位素——原子,同素异形体——单质,同分异构体——化合物(多为有机物)4)核素和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①原子(即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一个原子(即核素)的质量与素有几种同位素,就有几种不同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②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按该元素各种天然同位素原子所占的原子百分比算出的平均值如:Ar(Cl)=Ar(35Cl)×a%+Ar(37Cl)×b%3.3.核外电子排布核外电子排布(1)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2C1质量的的比值一种元12(2)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形式:原子结构示意图(3) .10 电子微粒第 15 页 共 25 页4.4.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1)原子序数①定义: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所编的序号②数量关系: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2)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①周期(7 个横行,7 个周期)序号元素种类0 族元素原子序数②族(18 个纵列,16 个族)主族列族1ⅠA2ⅡA13ⅢA14ⅣA15ⅤA16ⅥA17ⅦA一22短周期二810三818四1836长周期五1854六3286七32118第 16 页 共 25 页副族Ⅷ族0 族列族3ⅢB4ⅣB5ⅤB6ⅥB7ⅦB11ⅠB12ⅡB第 8、9、10,共 3 个纵列第 18 纵列[注意]①所含元素种类最多的族为ⅢB 族(含有锕系、镧系),共有 32 种元素。
②最外层电子数为 3~7 个的原子一定属于主族元素,且最外层电子数即为主族的族序数4)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分区[注意]同主族、邻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差的关系①第ⅠA 族元素,随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序数依次相差2、8、8、18、18、32②第ⅡA 族和 0 族元素,随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序数依次相差8、8、18、18、32③第ⅢA~ⅦA 族元素,随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序数依次相差8、18、18、32、325)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①科学预测为新元素的发现及预测他们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提供了线索②寻找新材料5. 5.碱金属元素(碱金属元素(LiLi、、Na、K、Rb、Cs)((1 1)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第ⅠA 族((2 2)相似性)相似性: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都有 1 个电子,很容易失去,第 17 页 共 25 页因此碱金属元素的最高正价为+1 价,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均为强碱(除 LiOH 为弱碱外),典型的活泼金属元素3 3)递变性)递变性:从从 LiLi 到到 CsCs,,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半径递增,碱金属元素原子的失电子能力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递增, 单质的还原性递增, 单质与氧气或水反应的剧烈程度递增,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 (如:递增如:递增 CsOH>RbOH>KOH>NaOH>LiOH)。
4 4)碱金属的物理性质)碱金属的物理性质①①相似性相似性:碱金属单质都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铯略带金色光泽)、硬度小、密度小、 熔沸点较低,良好的导电、导热性,有延展性,钠钾合金为液态,可做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②②递变性递变性:在碱金属内,随着元素原子核电荷数的增加,单质的熔点和沸点逐渐降低,密度呈增大趋势,但 ρ(K)
单质均为双原子分子,单质均有强氧化性②②递变性:递变性: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小,卤素原子得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减弱(1)(1)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逐渐增大:F<Cl<Br<I;F <Cl <Br <I(2)(2)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F2>Cl2>Br2>I2(3)(3)离子还原性逐渐增强:离子还原性逐渐增强:F <Cl <Br <I(4)(4)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F>Cl>Br>I(5)(5)与与 H H2 2化合或水反应由易到难化合或水反应由易到难(6)(6)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HF>HCl>HBr>HI(7)(7)气态氢化物的还原性:气态氢化物的还原性:HF<HCl<HBr<HI(8)(8)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减弱: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减弱:HClO4>HBrO4>HIO4,HClO4是已知含氧酸中酸性最强的酸(9)(9)前面元素的单质能把后面的元素置换出来(前面元素的单质能把后面的元素置换出来(F F 除外)除外)(10)(10)单质颜色变深,熔沸点升高,密度增大,溶解性减小单质颜色变深,熔沸点升高,密度增大,溶解性减小六、卤素离子的检验六、卤素离子的检验1 1、、AgNOAgNO3 3溶液溶液————沉淀法沉淀法-----------第 19 页 共 25 页未知液白色沉淀,表明含有Cl生成淡黄色沉淀,表明含有Br黄色沉淀,表明含有I2 2、置换、置换————萃取法萃取法未知液 红棕色或橙红色,表明含有Br有机层呈紫色、浅紫色或紫红色,表明含有I3 3、氧化、氧化————淀粉法检验淀粉法检验 I I--未知液第二节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律蓝色溶液,表明含有 I2.主族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1)原子结构的变化规律项目核电荷数电子层数原子半径(2)元素及对应化合物性质变化规律项目元化合价同周期(左→右)同主族(上→下)同周期(左→右)逐渐增大相同逐渐减小同主族(上→下)逐渐增大逐渐增多逐渐增大最高正化合价由+1→+7(O、 相同,最高正化合价=主族序第 20 页 共 25 页素F 除外)最低负化合价=(主族序数-8)金属性非金属性离子 的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增强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减弱数(O、F 除外)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减弱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增强化气态 氢化物合稳定性物最高 价氧化物对 应的水化物 的酸碱性逐渐增强逐渐减弱碱性逐渐减弱酸性逐渐增强碱性逐渐增强酸性逐渐减弱[注意]①对于主族元素而言, 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一般情况下和主族序数相同, 但氧无最高正价,氟无正价。
②金属性是指金属气态原子失电子能力的性质,金属活动性是指单质在水溶液中,金属原子失去电子能力的性质,二者顺序基本一致,仅极少数例外如金属性 Pb>Sn,而金属活动性 Sn>Pb3.元素周期律的应用(1)比较不同周期、不同主族元素的性质①比较 Ca(OH)2和 Al(OH)3的碱性强弱方法:金属性:Mg>Al,Ca>Mg,则碱性:Ca(OH)2>Mg(OH)2>Al(OH)3②比较 H2O 和 SiH4的稳定性强弱的方法:非金属性:C>Si,O>C,则氢化物稳定性:H2O>CH4>SiH42)预测未知元素的某些性质①已知 Ca(OH)2微溶,Mg(OH)2难溶,可推知 Be(OH)2难溶第 21 页 共 25 页②已知卤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 可推知未学元素砹(At)的化合物的性质为HAt 不稳定, 水溶液呈酸性,AgAt 难溶于水第三节第三节化学键化学键1.化学键的概念:相邻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2.分类3.比较共价键项目离子键非极性键成键粒子阴、阳离子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非金属性强的元素与形成条件金属性强的元素经得失电子,形成离子键同种元素原子之间成键原子共用电子对不偏向任何一方共用电子对偏向一方原子极性键成键实质不同种元素原子之间成键离子化合物如 NaCl、形成的物质KCl、MgCl2、CaCl2、ZnSO4、NaOH 等非金属单质如 H2、Cl2、共价化合物如HCl、N2等;某些共价化合物如 H2O2或离子化合物如 Na2O2CO2、CH4或离子化合物如 NaOH、NH4Cl4.化学键类型的判断(1)从物质构成角度判断第 22 页 共 25 页(2)从物质类别角度判断物质类别非金属单质,如 Cl2、N2、I2、P4、金刚石等非金属元素构成的化合物, 如 H2SO4、CO2、NH3、HCl、CCl4、CS2等(铵盐除外)活泼非金属元素与活泼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NaCl、CaCl2、K2O 等含有原子团的离子化合物, 如 Na2SO4、 Ba(OH)2、 NH4Cl、Na2O2等稀有气体,如 Ne、Ar 等[注意]①离子键中的“静电作用”既包括静电吸引力又包括静电排斥力。
②由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形成的化学键不一定都是离子键,如AlCl3中 Al—Cl 键为共价键③非金属元素的两个原子之间一定形成共价键,但多个原子之间也可能形成离子键,如NH4Cl 等5.表示方法——电子式(1)概念:在元素符号周围用“·”或“×”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的式子2)书写方法只有共价键含化学键情况只有离子键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没有化学键第 23 页 共 25 页(3)用电子式表示化合物的形成过程离子化合物:如 NaCl:共价化合物:如(二)化学键与物质类别的关系1.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化合物定义类型离子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化合物与物质分类的关系举例包括强碱、绝大多数盐及活泼金属的氧化物NaCl、Na2O2、NaOH、Na2O、NH4Cl 等H2S 、 SO2、CH3COOHH2SO4NH3·H2O 等、、共价化合物包括酸、弱碱、极少数盐、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气态氢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有机物等2.化学键与物质类别的关系(1)不同元素的两个非金属原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共价化合物,如 HCl;两种非金属元素多个原子可构成离子化合物,如NH4Cl、NH4NO3等2)离子化合物溶于水或熔化后均电离成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离子键被破坏;共价化合物在液态下不电离,所以熔化时导电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3)只含有极性共价键的物质一般是不同种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共价化合物,如 SiO2、HCl、CH4等第 24 页 共 25 页(4)既有极性键又有非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一般由多个原子构成,如H2O2、C2H4等第 25 页 共 25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