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物馆与历史教学.pdf
5页博物館與歷史教學博物館與歷史教學 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 丁新豹博士丁新豹博士 現代博物館的定義及功能,各國的詮釋不盡相同就以最具權威 性的國際博物館協會來說,其對於博物館的定義及功能,亦隨時代需求不 同而不斷修改傳統上,博物館主要功能包括蒐集、整理、研究、修復和 展示近年來,大多數國家地區把收藏、研究和教育列為博物館三大基本 功能;其中收藏是基礎,研究作手段,最終目的是為「教育」服務教育 正是博物館服務社會的主要功能,並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 博物館面向群眾,每天上千的參觀者中既有白髮蒼蒼的長者,也 有莘莘學子,有學識淵博的博士、教授,也有胼手胝足的勞動階層,各有 不同的文化社會背景因此,博物館的教育必須切合社會大眾需要,普及 整個社會,以服務全民為鵠的 香港歷史博物館自 1975 年從當時的博物美術館獨立出來後,一直 致力保存及弘揚香港的歷史文化遺產,增進市民對中國及香港歷史文化的 認識,藉以提升文化素質,培養市民對中國及香港的歸屬感,以及與整體 社會,尤其是文化界及教育界緊密合作,建立嶄新的學習平台,支援「終 身學習」 博物館的教育活動主要可劃分為支援成人教育及配合學校教育 兩方面。
前者不在本文論述範圍之內,故不贅言本文集中闡述博物館如 何配合歷史教學 學校是培養人材的重要場所,而博物館作為社會文化事業的重要 組成部分,配合學校教育,理所當然在世界各地,已有不少博物館發展 成為學生喜愛的「第二課堂」 博物館教育是一種輔助性教育,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學校根據課 程內容,選擇相關的博物館,組織學生參觀透過參觀和活動,學生可以 認識世界,增長知識,補充和鞏固在校內學習的知識,加深理解;學生可 以通過博物館的陳列,把在學校所吸收的知識進一步綜合、概括及牢固地 記下來 據一調查所得,本港百分之七十的中學生對中國歷史科不感興 趣事實上,近年來修讀中史科的學生確有減少趨勢,個別中學索性不開 設中史課作為中國人,特別是九七回歸以後,我們已是名實相符的中國 人,假如對自己的歷史文化缺乏認識,沒有興趣,是一個很可悲、很可惜 的現象年青人對中國歷史提不起興趣,無論老師、校長、掌管教育的政 府部門,以至家長都必須深入檢討和反省,務求找出癥結所在,才能對症2下藥 目下年青人對中史課程缺乏興趣,原因甚多,但歸根究柢恐怕是 與學校提供的歷史教學法未能切合時代所需有莫大的關連,傳統中史教學 重視記誦,特別是死記硬背不可勝數的年份、人名、事件,而缺乏歷史發 展脈胳的理解;課堂上採用「教師講、學生聽」的單向式的被動學習法, 缺乏思考的培訓。
在沉重的考試 ─ 尤其是公開試的壓力下,學習變成純 為考試服務,對學習中史感到厭倦,是不難理解的當局及有關人士近年 已察覺到上述種種問題,並已就課程、教學方法,學生評核的方式等作出 一系列的改革;假以時日,有望能把中學生不愛讀中史的現象矯正過來 配合教育改革,提升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博物館是責無旁貸的, 而且更可發揮一定的優勢學校教育是以教科書為依據,以教員為主導, 學生為對象來實現的博物館教育則是以 「物」 為傳授知識的媒介,以 「物」 的內涵、外延,以對「物」的認識和接觸,誘發學生的感想和思考,進一 步刺激他們的求知欲望,達致教育的目的歷史事件、年份、人名是遙不 可及的,但「物」是具體的,可目睹的,故此通過「物」傳授歷史知識, 更易引發興趣和共鳴,這是博物館教育的優勢所在 歷史博物館一向重視香港歷史教育,與前教育署(今教育統籌 局) 、教育學院及各大、中、小學聯繫緊密,合作無間,以配合中、小學 歷史教學的需求,作為學校教育的補充,具體工作可分為兩部分: (a) 支援在職老師培訓 (b) 配合中、小學教育舉辦輔助活動 中學歷史科教師中,曾在大學修讀過香港史的只佔少數,加上有關參考書 相對缺乏,故香港史開設初期,教師深感苦惱。
博物館早在本地史尚在試 教階段,已與教育署合作,為在職教師舉辦講座及研討會,增強歷史教師 對這門新開學科的認識1998 年香港史正式納入中學歷史課程以來,博物 館更不時與教署或教育學院合辦在職教師培訓班,邀請對香港史素有研究 的學者作專題講座,輔以戶外考察,配合館方在這方面資源上的優勢,主 要緊扣中一至中三的歷史科課程綱要,故反應踴躍,對在職教師的培訓, 有所幫助 作為歷史博物館多年蒐集、整理、修復、研究工作總展示的「香 港故事」常設展,就是通過館藏文物、經考證重構的歷史場景、多媒體節 目,栩栩如生地推介香港歷史,展覽從四億年前的泥盆紀開始,以 1997 香港回歸祖國作結,涵蓋了地質、生物、植物、考古、民俗、史前史、古 代史、近代史等多個學科,比較全面地介紹香港華南沿海之地貌、氣候、3生態、動植物;利用考古材料揭示香港先民生活;香港從漢到清代歷朝的 發展;四大族群的習俗及生活方式;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的經過,以及其 後至 1997 年的發展展覽摒棄了傳統展櫃加說明文字的單調展示方式, 進而採用了生動活潑,寓教於樂的表達手法,使學生在重構的歷史氛圍中 學習歷史,享受箇中樂趣 「香港故事」展覽涵蓋內容豐富,橫跨多個學科。
為了讓不同程 度的學生能更有效地透過這個展覽學習香港的歷史文化遺產,博物館得到 香港教育學院襄助,結集了近四十位中、小學及幼稚園的老師攜手合作, 編撰了一本厚厚的《香港故事常設展學習資料舉隅》 ,讓學生在觀覽完展 覽後,可通過學習活動及工作紙,愉快及有效地學習本地的歷史文化 「教 學」是老師的專長,他們最熟悉課程的內容和所需的支援,也最清楚學生 的程度和能力,由老師設計工作紙,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我們期望此本資 料冊有助於發揮「香港故事」常設展的教育功能,配合學校課程,使博物 館成為香港史教學的「第二課堂」 ,讓學生在重構的歷史氛圍中學習歷史, 享受箇中樂趣 向市民推介中國歷史文化,也是歷史博物館的一貫宗旨自 1980 年代始,博物館便與內地文博單位合辦文物展覽,讓香港市民得睹珍貴的 中國歷史文物,以增進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認識;自 1998 年新館落成後, 更每年舉辦大型中國歷史文化展覽列如 1998 年與中國歷史博物館合辦 的「天工開物:中國古代科技文物」便展示中國古代科技成就,矯正了一 般以為中國古代沒有科學或科學落後的錯誤觀念,引發觀眾思考中國近代 科學停滯不前的原因;1999 年與中國革命博物館合作的「百年自強:近代 中國的崛興」便透過難得一見的近現代文物,探索中國在二十世紀追求富 強所經歷的崎嶇曲折的道路;2001 年與北京首都博物館攜手舉辦的「萬里 長城:歷代民族文化珍品展」就探索歷代漢族與少數民族的交流及融合, 揭示中國一體多元文化孕育的過程;而 2002 年底與陝西省文物局合作的 「戰爭與和平:秦漢文物精華展」則以兵馬俑及其他珍貴文物,具體介紹 秦漢兩代中國大一統帝國從形成到鞏固的經過。
就以哄動一時的「秦漢文物精華展」來說,相信學生們大都讀過 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歷史,但祇局限於紙上談兵;通過展覽親眼目睹威武雄 健的兵馬俑,便有助於聯想秦軍的強大,對歷史增添一份感性的認知據 歷史記載,秦始皇動用了七十萬民工修建陵墓,乍看我們覺得匪夷所思、 半信半疑;但只要你看過是次展出的石鎧甲,發現的數量以千計,每一套 鎧甲由採石到打鑿石片,穿孔、再用銅線穿成,所需人力是極其驚人的 單是這點,便有助於我們較具體地認識到秦陵要動用空前龐大的人力經營 的原因又如漢初史書記載,漢王朝經過文、景二帝的輕徭薄賦、休養生 息後,國家的元氣恢復過來,陽陵出土的動物俑反映了景帝統治下百姓安4樂,家給人足的情況,活現眼前戰爭與和平的不斷交替出現,更貫穿了 中國悠長的歷史 上述的每一個專題展覽都有一個清的主題,均為中國歷史文化 的重要課題,而且與中史科課程絲絲緊扣香港的學生可以觀覽到從內地 運港展出的“實物”,并與課本上的歷史相對照,一下子,原來遙不可及、 死氣沉沉的歷史變得近在咫尺,活靈活現,這便大大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 興趣為了讓學生通過專題展覽吸取更多歷史知識,博物館還在展覽正式 開幕前,特地為教師舉辦展覽導賞及簡介會,邀請專程來港佈展的內地專 家講解,好讓老師們掌握更多文物知識,以便向學生作更深入的介紹。
另 一方面,博物館更通過舉辦壁報設計、廣播劇創作、問答及徵文比賽等活 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可以通過這些專題展覽,加深自己對中 國歷史文化的了解根據調查發現,回歸五年來,香港人仍未認同自己的 國民身分依我看來,祇要年青一代多接觸中國歷史文化,必然可通過認 識中國歷史文化遂漸產生認同感這必須從加強中、小學生的中國歷史文 化教育入手 現代教育理念強調發展學生的思維訓練,不再要求死記硬背課本 內容,囫圇吞棗,反過來是要透過各種技能的培養,希望他們懂得如何運 用所學來分析事理;藉實地考察活動,學生能培養及運用不同的共通能力 例如協作、溝通、自我管理、批判性思考、解決問題等博物館早於 1992 年便開始舉辦校際香港歷史研究報告比賽,先後已舉辦了十屆,成績斐 然是項比賽大大加深了同學們對平時不大重視的香港歷史文化遺產的認 識;同學們更有機會通過蒐集、分析資料及撰寫報告,掌握到研究歷史的 基本方法,感受到學歷史的樂趣尤為重要的是在考察的過程中,領會到 團隊精神之可貴、學懂了與人相處溝通的技巧、學會獨立思考、分析和判 斷,這正是當前教育界極力提倡的 「跑出課堂、全方位學習」 的教育理念 為了更善用資源,也為了進一步發揮比賽的教育功能,博物館從 2002 年 起與中華文化促進中心攜手合作舉辦「第一屆校際香港歷史文化考察報告 比賽」 ,冀能結合雙方的力量,發揮各自長處,把這個饒有意義的活動推 上一個新的台階。
比賽的意義在乎參與事實上,學生參與比賽的過程就 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主辦機構安排了一系列的活動,包括講座、口述歷史 訓練及歷史檔案工作坊等,鼓勵同學參加所有參與的同學,無論最終得 獎與否,都大有益這正是博物館每年舉辦此項比賽的意義所在 為配合香港史及中史教學,博物館先後製作了三套光碟,其一是 把暢銷的 「四環九約:香港歷史圖片」 圖錄製成光碟,除書中原有照片外, 還補充了大量珍貴的歷史照片,配以個別街道新貌展示香港的急速發展, 並輔以互動遊戲,藉以吸引學生通過遊戲學習本地歷史其二是一套中國 近代史光碟,由博物館委託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製作,搜集資料及撰寫人5皆為本港有數的中國近代史專家,文字簡煉,分析透徹,立論中肯,為有 興趣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的人士提供一個方便快捷的參考工具博物館亦已 製成「香港故事」常設展唯讀光碟,觀者可以安坐家中,細意瀏覽各展區 及重點展品,亦可輔助香港史教學 鑑於香港史參考資料零散,各界人士,尤以學界為甚,對博物館 藏品資料需求日益殷切自 2001 年夏天開始,博物館為配合「香港故事」 常設展的開幕,把原來提供館員參考之用的資料室開放予市民使用,以方 便社會人士,特別是老師及學生備課、教學及研究所需。
除了博物館庋藏 的近萬冊書籍及期刑(主要涉及香港及中國歷史、考古、民俗、自然歷史 及博物館學)之外,還系統地整合了館藏逾萬幀歷史照片、過往的展覽資 料、口述歷史錄音及歷年週末講座之錄音等,資料室更提供影印及複製歷 史圖片服務,是圖書館及政府檔案處以外的另一個香港史資源中心再 者,我們正積極計劃把藏品紀錄電腦化,待所有資料上網後,老師及學生 利用博物館資源作教學及學習用途時將更為方便 此外,博物館的推廣服務組還備有多個巡迴展覽、幻燈片及錄像 光碟外借服務,以配合中、小學歷史教學,務求把博物館的服務延伸至館 外,為學校提供方便,既擴大了教育對象,也擴闊了博物館的服務範圍 毫不諱言,博物館在「主動出擊」 ,為學校提供到戶服務上仍有不足之處, 我們深切明瞭到博物館應加強外展教育工作,但礙於資源問題,館方暫時 祇能按個別學校邀請派館員到學校推介博物館活動及藏品我們希望日後 可以重新調配資源,加強這方面的工作,進一步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 多年來,歷史博物館在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