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汉语道歉语情境分布实证研究-以对不起不好意思抱歉为例.docx

14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324413545
  • 上传时间:2022-07-1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7.68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汉语道歉语情境分布实证研究以“对不起”“不好意思”“抱歉”为例    石楠楠 李柏令摘 要:本文选取了“对不起”“不好意思”“抱歉”3个道歉词语为代表,通过测试的方式,调查了这3个道歉词语的使用情况结果表明,这3个道歉词语处于不同的情境分布之中其中“对不起”和“不好意思”使用得最为频繁,而且总体使用率相当,而“抱歉”则在其间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表明人们在道歉时会根据具体的情境选择合适的道歉词语Keys:道歉词语 “对不起” “不好意思” “抱歉”一、引言道歉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交言语行为当某人的某一言行事实上或潜在地对他人构成了某种程度的伤害,并有可能损害双方的和谐关系时,就需要运用道歉来予以弥补Holmes(1989)从功能角度为道歉定义:“道歉是针对V的面子需要的一种言语行为,旨在补救A承担责任的一种冒犯行为,从而恢复A和V之间的和谐(A是道歉者,V是被冒犯者)”道歉可以采用不同的策略,Olshtain & Cohen(1983)曾将道歉策略归纳为5种,其第一种为“示意语力指明手段”(IllocutionaryForce Indicating Device,IFID),即使用“sorry”“excuse me”等习惯性的、比较固定的道歉词语明确地表示道歉。

      现代汉语中常用的道歉词语也有很多,比如 “对不起”“不好意思”“抱歉”“请原谅”,等等近些年来, 国内对汉语道歉言语行为的研究集中于道歉的行为模式和策略,如:程永洙(2001),郝晓梅(2005),宋先红、梁丹阳(2011),李晓华、杜佳(2012),关英明、刘晶晶(2014)等,但对道歉词语的研究却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专门针对道歉词语的研究也不多尤其是,道歉词语在人们道歉言语行为中的具体分布情况到底如何?不同的道歉词语与不同情境的关系又是如何?目前对此还没有专门的研究因此,本文选取了日常生活中使用最为普遍的“对不起”“不好意思”和“抱歉”等3个道歉词语,通过实证调查的方法,详细描写其在具体情境中的分布情况,探讨其在不同人际关系和不同冒犯程度中的表现作为普遍使用的3个道歉词语,“对不起”“不好意思”和“抱歉”三者之间在功能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宋先红、梁丹阳(2011)曾辨析认为,“对不起”是承认自己对别人造成的不便,同时直接向对方表达自己歉意的一种方式,而“不好意思”则是立足于自己的主观感受,比如难为情、害羞等,没有明显表达出对对方的歉意,是一种间接表达歉意的方式我们认为,“抱歉”也是立足于自己主观感受的一种间接表达歉意的方式,与“不好意思”比较相似,但较之于“不好意思”,具有浓厚的书面色彩。

      在三者中,“对不起”这种直接的方式表达的歉意最为强烈,其他两个则比较弱二、研究设计与调查结果分析(一)研究设计本研究采用了DCT测试方法,向年龄在21~26岁之间的年轻群体进行了调查被试的教育背景包含高中、大学、研究生等3个层次,共发出测试卷50份,收回40份,其中有效卷37份测试卷是在程永洙(2001)的基础上,根据本研究的设想修改而成测试卷的内容包括约会迟到、身体伤害、财物损失、拒绝请求等4种事件,平等和不平等两种社会关系,以及严重和不严重两种冒犯程度,据此确定了16个情境每个情境都提供3个道歉词语选项,要求被试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作出选择其中的两种社会关系,具体是指师生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上对下和下对上)和同学或朋友之间的平等关系贾玉新(1997)、黄永红(2001)都曾提出,在中国文化背景中,社会权势高的一方冒犯社会权势低的一方时,通常会拒绝道歉因此在本研究的测试卷中,仅把不平等的师生关系的情境设置为学生冒犯老师(下对上),排除了老师冒犯学生(上对下)这一方面二)调查结果分析下面本文将从道歉词语的总体使用情况以及社会关系、冒犯行为的严重性、冒犯严重程度对道歉词语选择的制约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1.道歉词语总体使用情况据统计,“对不起”“不好意思”和“抱歉”的使用率分别为40%、44%、16%首先,从总体上看,“对不起”(40%)和“不好意思”(44%)使用得最为频繁,两者相加达到84%,而“抱歉”的使用率则仅为16%其次,“对不起”与“不好意思”的使用率大体相当,但“不好意思”略高于“对不起”易敏(2005)曾根据语感提出,在当代年轻人的口语中,“不好意思”和“对不起”这两个轻重本有差异的道歉用语有合流的趋向,且显示出以轻代重的趋势,即“对不起”已经被“不好意思”替代本调查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这一猜想不过,我们认为,此二者在不同情境中的分布情况如何,仍需作进一步考察2.不同社会关系对道歉词语选择的制约在不平等(下对上)和平等两种社会关系中,3个道歉词语的使用率见表1表1显示,在不平等(下对上)的社会关系中,“对不起”的使用最为频繁(5 0 %),其次是“不好意思”(36%),而“抱歉”仅有14%在平等的社会关系中,“不好意思”上升为最高(52%),其余则依次为“对不起”(30%)和“抱歉”(18%)通过对比可知,在两种不同的社会关系中,“对不起”(50% vs 30%)和“不好意思”(36% vs 52%)的使用大体相反。

      3.严重性不同的冒犯行为对道歉词语选择的制约严重性不同的冒犯行为也制约着人们对道歉词语的选择通常,“身体伤害”和“财产损失”是严重性较高的一类冒犯行为,而“迟到”和“拒绝请求”则相对较轻本研究的调查显示,在“身体伤害”和“财产损失”这两类情境中,3个道歉词语的使用分布几乎相同(见表2)换言之,在严重性较高的“冒犯行为”中,“对不起”的使用率高达60%以上,而“不好意思”则不到30%另一方面,在大部分被试看来,“迟到”和“拒绝请求”在严重性上并不如“身体伤害”和“财产损失”那么高,使用“不好意思”就已足够,因而其使用率分别达到65%和54%图1显示,随着不同“冒犯行为”的严重性降低,“对不起”的使用率在严重性较低的冒犯行为中呈急剧下降趋势,而“不好意思”和“抱歉”则有所上升,其中“不好意思”上升得更为明显,并在“拒绝请求”中反超“对不起”在“身体伤害”和“财产损失”中的表现由此可知,被试会自觉地根据不同冒犯行为的严重性来选择合适的道歉词语4.同一类冒犯行为的不同冒犯程度对道歉词语选择的制约同一类的冒犯行为本身也存在冒犯程度的不同,并会在不同社会关系的制约下影响道歉词语的选择下面将分别讨论在平等与不平等(下对上)两种社会关系中,严重和不严重两种冒犯程度对道歉词语选择的制约。

      1)平等社会关系的制约平等社会关系对3个道歉词语选择的制约情况见表3调查结果显示,在平等的社会关系中,当冒犯程度较为严重时,“身体伤害”和“财产损失”这两类行为仍以“对不起”为首选(46%和78%),而“迟到”和“拒绝请求”则以“不好意思”为首选(57%和59%)同时,在冒犯程度较为不严重时,在“身体伤害”和“财产损失”这两类情境中,“对不起”(43%和43%)和“不好意思”(41%和43%)的使用大体相当;在“迟到”和“拒绝请求”中,“不好意思”的使用率则遥遥领先(81%和86%),成为本调查中使用率最高的两个情境,而“对不起”的使用(5%和3%)则可以忽略不计一般来说,“身体伤害”比“财产损失”的严重性更高,因此,前者应该比后者更多使用歉意较为强烈的“对不起”但调查结果却与之相反,“对不起”在造成身体伤害时(46%)的使用率远低于造成财产损失时(78%)的使用率另外,与“对不起”和“不好意思”相比,“抱歉”的使用情况也显得比较特殊(如图2),值得进一步分析图2显示,在严重性较高的“身体伤害”和“财产损失”这两类冒犯行为中,无论其本身冒犯程度如何,“抱歉”的使用率完全相同;而在严重性较低的“迟到”和“拒绝请求”中,“抱歉”的使用在冒犯程度的制约下分别呈现或上升或下降的趋势。

      也就是说,当冒犯程度较为不严重时,“抱歉”的使用在4类冒犯行为中差异不大,但会随着不同行为的严重性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而在冒犯程度较为严重时,从“迟到”开始到“拒绝请求”,“抱歉”的使用率开始急剧上升其中的“严重拒绝请求”是本调查中“抱歉”的使用率最高的情境(41%),也是“对不起”的使用率最低的情境(0%)(见表3),表明“抱歉”已经在较大程度上起到了替代“对不起”的作用其实,这种替代作用在严重迟到中已有体现,即“抱歉”的使用率(24%)已经开始超过“对不起”(19%)(见表3)2)不平等社会关系的制约不平等社会关系对3 个道歉词语选择的制约情况见表4调查结果显示,在不平等(下对上)的社会关系中,在冒犯程度较为严重时,“身体伤害、财产损失”和“迟到”这3类冒犯行为均以“对不起”为首选,但随着不同冒犯行为严重性的下降而呈现逐步下降趋势(76%、65%、59%),而“不好意思”的使用则相应地缓慢上升(19%、22%、24%)其中,在“拒绝请求”中,“对不起”急剧下降为27%,“不好意思”则进一步上升为首选(49%)同时,在冒犯程度较为不严重时,仅身体伤害一类行为以“对不起”为首选(76%),而且使用率与冒犯程度严重时一致,表明在不平等(下对上)的社会关系中,无论具体的冒犯程度如何,“身体伤害”都被视为同等的最严重的冒犯。

      至于其他3类行为,则以“不好意思”为首选,呈现先缓后急的上升趋势(49%、51%、65%)尤其是在“拒绝请求”中,“对不起”急剧下降为8%,“不好意思”则急剧上升到65%在严重性较低的“迟到”和“拒绝请求”两类行为中,在行为本身不严重时,“不好意思”使用率最高(51%和65%)不过,在严重迟到时,仍然以“对不起”为首选(59%)上文提到,在平等的社会关系中,财产损失的严重性比身体伤害更高(见表3),故而更多选用了“对不起”而在不平等社会关系中的情况,则完全符合人们对不同冒犯行为严重性的一般认知,即“对不起”在身体伤害中的使用率(76%)高于财产损失(65%)在不平等的社会关系中,“抱歉”的使用也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如图3所示)图3表明,在不平等的社会关系中,随着不同冒犯行为严重性的变化,“抱歉”在总体上也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显示为曲折上升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在财产损失这一类情境中,“抱歉”的使用出现了畸高畸低的现象即,在冒犯程度较为严重的情境中,“抱歉”的使用率仅为3%,为4类行为中最低的,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同时也是本调查中使用率最低的情境(见表2、表3);而在不严重的情境中,使用率却高达24%,不仅大大高于身体伤害(5%),而且高于迟到(19%),并直逼拒绝请求(27%)。

      三、讨论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1.从总体上来看,在“对不起”“不好意思”和“抱歉”这3个道歉词语中,前二者确实在年轻人中使用得最频繁两者中,虽然“不好意思”的使用率略高于“对不起”,但基本上还是平分秋色抱歉”的使用率最低,这很可能与其所附加的书面语色彩有关2.通过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对不起”和“不好意思”的总体使用情况受到不同社会关系的制约具体而言,在不平等(下对上)的社会关系中,“对不起”使用得最为频繁鉴于本研究设定的这一组情境是学生冒犯老师,那么这可以用中国文化中的尊师传统来解释,即当学生冒犯老师时,更多地会选择歉意最强烈的“对不起”来作郑重的道歉由此可见,在不平等(下对上)的社会关系中,“对不起”仍然是首选,并未如一些人所猜想的已被年轻人“遗忘”,并被“不好意思”所“替代”易敏,2005)然而,在平等的社会关系中,“不好意思”的使用率确实是最高的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一是与中国文化中的集体主义精神有关李娟(2006)曾指出,中国人对关系亲密的人会使用非正式甚至随便的道歉语,如,。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