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1.docx
18页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涟水县第一中学2024 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答案) 试卷说明:注重考教结合 1.小说、文言文、古诗注重课内向课外延伸 2.名句默写考查《劝学》中的一句话,虽与文言文有重叠之意,但是主要目的是有意提升学生考场答题时的细心度 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B 2.A 3.C 4.①首先围绕“科技向善"的话题展开②接着重点分析了科技给我国人民生活、社会治理及全球人类发展作出的贡献③最后论述了科技的两面性及其带来的问题 5.①国家层面:要为科技创新搭建“伦理软着陆机制”②企业商家层面:要将“善"成为评估技术、产品、服务的重要价值和维度,要做利益权衡,并反思产品和服务带来的广泛社会影响,不可一味追求利益而牺牲客户的相关权利③公众及媒体层面:应该有更强的权利意识,以及伦理道德上的价值敏感性,对企业形成监管④个人层面:在使用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时,要反思权利是否被侵犯或者自己的行为是否侵犯了别人的权利。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6.C 7.D 8.①本文结尾处,小义送给小鲁纸花,代表了和平年代小义对解放军的敬意;小鲁小心地把花放进内衣口袋,包含着对自己解放军身份的珍视 ②《百合花》中,“枪筒里插了一枝野菊花”这一细节使小通讯员形象更饱满鲜活,虽然是战争年代,残酷的战争没有泯灭他对美的追求 9.①淡化故事情节文章没有离奇曲折的情节,也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而是用一连串的生活、回忆、梦境的画面串联情节 ②虚化人物形象用简笔勾勒人物,不过多着墨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将人物交融到小说的情境氛围里 ③文章语言富有诗意,抒情性强,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如玫瑰花图案“从床前跳回窗帘"悄悄爬上墙”,运用比拟手法,写出了时间的流逝,也增添了文章的灵动气息 ④作品主题不着力揭示战争之恶,而是凸显了不管是和平年代还是战争年代都要保家卫国,展现了战争中的人性美 ⑤叙事方式采用现在的生活与回忆、梦境交织穿插的叙事方式,虚实交融,意境诗化⑥视角选材方面,通过女性视角,描写温馨的夜色和孩子们安睡的场景,笔触细腻。
二、古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10.CEG 11.C 12.D 13.(1)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尘土,向下喝到地下泉水,这是因为心思专- (2)以前的唐朝学者韩愈认为荀子的书大体纯正(完美)而略有缺陷,等到宋朝的时候,攻击荀子的人就更多了 14.①感慨荀子学说不被时代重视,名声在后世学者中不显,甚至被误解②遗憾《荀子》只有杨倞的注解,不够完善详尽,不利于儒学的传播③赞赏荀子学说,高度肯定其儒学价值,因而为其书作注并集结成文 参考译文: 以前的唐朝学者韩愈认为荀子的书大体纯正(完美)而略有缺陷,等到宋朝的时候,攻击荀子的人就更多了推究其中的原因,是因为他主张性恶说的缘故我认为性恶说并非荀子的本意他说:笔直的木材不需要经过矫木工具(的矫正)就是直的,是因为它的本性就是直的;弯曲的木头一定要依靠矫木工具进行蒸烤和矫正然后变直,是因为它本性就不是直的现在的人品性恶劣,一定要等待圣明的君主治理,经过礼义的教化,这样以后才使人们都遵守社会秩序,合乎道德规范。
假使荀子不知道人性有善恶,就不会知道木材的性质有弯直即使这样但他还是主张性恶论,难道他真的不知道人的本性有善恶之分吗?我因而认为荀子生逢社会动乱的时代,百姓全都(生活在)纷乱不安之中(难有礼义),感怀激愤之下说出这番言论荀子谈论治学治世之道,都把礼义之道作为旨归,反复推究审察,致力于指明其中的宗旨意义,探寻儒学一直坚持的精要之处,洞悉古今成败的原因而苛刻指责的那些人,毁谤污蔑层出不穷,舍弃了真义是不能和荀子走在这(治学治世)之道上了我又感慨(悲叹)荀子的学说不被当时之人重视,继而名声被后世之人毁坏考虑到荀子的书只有杨倞的注解,许多地方还不完善详尽,于是写成《荀子集解》一书,一些鄙薄所见有时也附录记载其中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题,9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5-16题 D 16.①从语言风格上看,两首诗都不事雕琢,质朴简洁②从表达技巧上看,两首诗都采用白描手法,情景交融③从意象选择上看,都善用鸟、树等描写隐逸生活④从主旨上看,都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由的渴求、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2)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3)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4)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5)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D 19.①导致肥胖的因素(或原因)很多 ②肥胖和记忆是相互影响的 ③会记得已经吃过了 (二)语言文学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20.①比比皆是 ②参差不齐 ③浑水摸鱼 21.连用五个“需要……"句式,形式整齐,节奏感强,增强语势;(2分)强调了预制菜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多个方面的共同努力2分) 四、写作(60分) 范文欣赏: 01.容得热闹声满耳,扎进枯燥志满怀 在消费主义和娱乐化浪潮的席卷下,大多数人沉溺于感官刺激的热闹之中,并借此以消除枯燥我认为,此种人生态度实不可取究其根本,热闹实为短暂之快意,枯燥方为人生之主调青年们需能容得满耳热闹之声,将满怀志向扎进枯燥之中沉淀自我。
热闹无法持续供能,轻松度日,耽于浮躁喧嚣,终将归于空虚 热闹其意,实为肆意放纵,沉溺于浅表虚假的信息刺激,然则却被所谓的“精彩”吞噬,易失却向上的内生动力一思心理状态,段子、金句、笑点的感官刺激,只能带来一时热闹的快感,稍纵即逝,欲再得此热闹,则需反复刺激循环,终而无法正确面对生活的周而复始二思未来风险,刺激过后的空虚,加以生活节奏的日趋混乱,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和未来目标的导向产生偏差,甚者运用现代传媒而“一去不复返"因此,追求热闹当有度,切不可一味求之,而应扎根于现实生活,以求持久赋能 枯燥绝非味同嚼蜡,其朴实无华,淡定从容的内核方为人生真味 远追历史,经得住枯燥,耐得住寂寞的先贤不在少数孔子和弟子的车辙碾过大半个中国,木车老旧,思想犹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何曾以热闹为先?近揆当下,甘于坐冷板凳,书写人生的榜样无处不在:黄大年投身研究,无愧于“科研疯子”,樊锦诗献毕生热爱于敦煌,终成“敦煌的女儿"枯燥并不是无趣、无意义的代名词,枯燥其义,在于坚守与传承,热爱与深沉枯燥实为一种淡定从容的人生态度,其朴实无华的内核,实乃滋养生命的源源养料。
因此,接受枯燥,并非与生活妥协,而是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姿态活出别样的精彩 热闹与枯燥并非背道而驰,水火不容,取二者之长,摒二者之短,既能容得热闹的时代潮流,充分利用而不被其裹挟,更能扎得进看似枯燥平淡的本真生活,这才是时代新青年应有的姿态 热闹,是时代浪潮的一部分,意味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容得进热闹,便拥有了“烟火气"枯燥,是生活的本质,枯燥背后的信念是人生价值的代名词青年应甘于坐冷板凳,力求内心的丰盈,具备“书卷气”在热闹与枯燥之间找到平衡点,让“烟火气"与“书卷气”皆具,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志向的风帆将远航 容得热闹声满耳,扎进枯燥志满怀淡定从容于热闹,滋养成长于枯燥,青年的未来必将光耀四方 02.热闹为生命添彩,枯燥为青春赋能 古典诗词之美在悄然幽静处独辟蹊径,赵师秀“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一句展现了古人清妙的处静之道本是枯燥的等待,却可化作方正棋枰上黑白棋子之音与灯烛落蜡之美无声之处的生气热闹来自玲珑巧心之感,枯闲之时的创造想象往往滋养生命成长 “热闹”的生活是本能的向往,但需有质量、有内涵地享受闹意 青少年生命之姿无处不勃发,渴望鲜活的热闹,追求肆意的张扬实属寻常。
然则揆诸眼下现实,过分膨胀的社交网络与信息媒体已将本来纯粹的向往催生出浮躁浅薄的无序追逐与无理玩闹视听语言的“短平快"会消解青年人该有的生机创造青年求索的热闹宜作适度合矩的娱乐进而亦可追求团队并行的“精神热闹” “枯燥"的生活是耕荒的土壤;但需有耐心、有决心地改秋换春 刘勰的“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千百次的重复必也枯乏缺味,然潜心投入,关注“枯燥"本身包含的无数创意,方可挥就传奇枯燥”是我们的主观体验,体悟“枯燥"并非教导青年无所事事,放空游闲;而是享受并投入于自我成长的独特经历,以青年自我的道德之修、思维之辩、审美之趣来创造一个恬静处的生命世界若青年只会依赖外部的刺激获得愉悦,内部精神原力将枯竭,人将失去生命力与思想力 热闹无度终为枯燥,枯燥尽头越显创造 时代的蓬勃发展给予我们一个更加活力涌流的热闹世界,全球的人类更加紧密的关切,因此,学会理性平和地享受热闹的生活的确是青年人的必修课然而体验热闹之时却不可失本心,适时回归自我独立生命的意趣,享受“枯闲”时品读的中华古典文化,感知大地静美无言青年人学会坚守“枯燥"亦是为未来人生建肇基筑本长青之伟业的达成往往离不开离不开抱朴守初的如一之心。
在工作中如何于枯燥处看见新的转机与创造亦是基于青年成长的当下努力 热闹与枯燥皆是青年成长必不可少的元素,学会正确享受热闹和坚守枯燥中开拓亦是青年在日常生活中必须不断增强的能力和素养享热闹易,守枯燥难;立于时代的渡口,我们应当每个平凡的日子扎根于努力与创造,化为坚实的底气、发展的素养涟水县第一中学2024 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科技在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以人民为中心的科技才是真正的好科技科技向善”理念就是把以人为本作为技术的尺度,把技术规则体系纳入由法律、伦理所构建的社会规则体系中,以造福人类为准则 科技发展以人民为中心,凸显“人性之善" 中国发达的移动支付,飞速发展的高铁技术,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袁隆平院士团队培育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满足国人粮食需求的同时还出口国外这些都是“科技向善”给人民带来的福祉我国要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就必须遵循“科技向善"理念,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规范科技伦理秩序、解决科技与伦理风险冲突,敬畏“人性之善”,营造一流科技创新生态。
科技治理以社会为重心,彰显“治理之善" 党的十九届四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