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原小说的叙事研究.doc
7页马原小说的叙事研究[摘要]马原是中国先锋小说的开拓者Z-,对传统小说的线性叙事 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他在叙事技巧上进行了多种实验,力图打破读者 原有的阅读习惯,开拓新的审美格局作为一个先锋小说作家,马原 关注得更多的是似乎是小说的形式,主要是小说叙事本身他的代表 作品主要有《冈底斯的诱惑》和《虚构》等[关键词]叙事文学;真实和虚构;流浪意识不完整性1985年前后,当马原在小说界初露头角,即以其独有的叙事方 式和文体风格引起了文坛不小的震动在当时,尽管马原的写作未能 得到主流文学界的认可,但在年青一代的小说写作者的心目中,马原 的小说标志一种新的小说观念和写作模式的诞生,甚至可以说,马原 的小说提供了小说写作新的途径和模式在接下来的几年内,这批青 年的小说写作者很快成长为实力派作家,他们与马原一起在当代的汉 语小说写作领域内发动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人们将这场革命性的变 化称之为“先锋文学运动”先锋文学的成就在今日已经有目共睹, 但他的先驱者马原却渐渐被人遗忘因为近年來,马原儿乎从文坛隐 退,人们很少见到他的新作,再者,当年风起云涌的先锋文学运动也 已进入低谷,小说写作也发生了一系列中大的变化尽管如此,马原的意义任不应低估。
如果没有80年代中后期的 那场小说革命,90年代的写作状况是无法想象的并且,直至今 我们也任然能够在其他年青一代的小说家身上看到马原的影响(洪峰 等)这些影响潜藏在小说的叙事方式,语体和一些基本主题Z上,因 而,重新解读马原的作品,这对于理解我们这个吋代的文学写作依然 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一、双驾马车——“真实”与“虚构”我们中国的读者都知道,对真实性的追求历来是中国古典与现当 代小说的主流,似真性效果是中国小说美学追求的主要文体特征之 一古代小说由于史传传统的影响而常常将小说与史书相比拟近现 代以来,因西方文艺潮流的涌入,尽管其流派五花八门,但以真实性 为核心标准的现实主义一直是中国作家和读者心里图式所乐于同化 和接纳的小说这种特殊的叙述形式同现实生活中的叙述有差别,但 它最初却起源于对实际生活中的叙述的摹仿《汉书•艺文志》言:“小 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多造也这说明小 说当初起源于对“街谈巷语,道听途说“叙述的模仿即使后来出现 的一些长篇章回体小说,也保持着对口头叙述原始状态的记载各 位看官”和“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等等俗套,表明这些小 说文本不仅记录下了说书艺人口头叙述的内容,而且还模仿了说书艺 人的叙述方式。
但随着小说H益摆脱口头叙述文学的影响,逐渐成为 作家个人创造的精神产品,小说对口头叙述文学的模仿特征日趋淡 化特别是随着现代意义上的小说,如意识流小说的兴起,小说的教 书特征变得单薄,不仅口头叙述的痕迹被抹去,而且一切作家的构思 和写作的痕迹也被深藏起來,读者只能在小说文木之外的创作谈中才 能接触到小说作家虚构的秘密小说创作中讲述成分日益减少,对于 人物和情节发展的叙述口益让位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现可以说,从 口头叙事文学到古典章回体小说,再到现代小说,基本上是朝着小说 的叙述同日常生活中的叙述分离的方向发展的作家们努力抹去小说 创作中的一切人为痕迹,以维持一个虚构世界的真实幻觉读者在作 家创造的越来越精细,越来越逻辑严密且显得无隙可击的艺术世界而 前,越来越深信不疑了中国有悠远的封建社会进程,主要以儒家思 想而形成的“大一统”思想为统帅,此乃民族之凝聚力道家的“天 人合一”思想,使读者愿意接受以圆圆满满内容而结尾的文本,希望 小说故事是真实的这正符合传统小说家虚构是为实现认识,教育作 用的冃的只是必须明确,真实性长期作为小说的核心概念之一,如 刘勰亦有“事涪而不诞”的论述,然而我们过去对其理解基本停留在 哲学认识论的层次,没看到真实性问题本质上是一个文体学问题,是 一种叙述策略。
正如华莱上马丁指出的:通过掩盖所有那些能够表明他们使用了叙事成规的证据,现实主 义作者鼓励我们对他们的故事给予信任,而且他们必定会及其小心, 不让我们注意到他们那些控制我们的企图一一如图控制我们是他们 的目的的话如果我们开始疑心我们的信任是产生于作者玩弄技巧, 我们就会受到双重的震动——不仅被(作者的)欺骗所震动,而且被 角色的颠倒所震动:不是我们读故事,而是作者读我们解释我们①人们开始怀疑现实主义给我们的似真性效果了,而1986年作家 马原在《虚构》当中,他更是将小说的虚构性表现了极致一开篇,他写道: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我写小说,我喜欢天马行空,我的故 事多多少少有那么点耸人听闻我用汉语讲故事,汉字据说是所有语 言中最难解近语言本身的文字,我为我用汉字写作而得意全世界的 好作家走做不到这一点,只是我是个意外他接着讲述了自己的写作经历,包括是如何杜撰了《虚构》这篇 小说这一炫耀性的自白就构成成了这部小说的第一部分,显示了小 说的虚构性尤其是结尾的那个事件表明一切只是马原的一个想象, 真实被他真正的解构掉了因此马原小说里的叙述者是具有“自我意 识”的,他表现出他意识到自己是在写一部虚构的作品,却又极力要 读者相信他所牵涉的各种问题。
在叙事当中,他尽量突出故事的真实 性,追求细节,煞有介事的将故事编造的像真的一样,读者往往落入 了它的叙事圈套自此,叙述行为的虚构本质不再被小说家讳莫如深 地隐藏于故事之后,而是被着意推到了前台马原的《虚构》给小说 界带来的不再是主题或题材(如“伤痕”、“反思”、文学作品等) 的影响,而是一种“奇异”的文体二.流浪主体意识和情结不完整性一个优秀的小说家既是一个发现者,一部好的小说就是对世界的 一个新的发现如果说,叙述方式的转换是马原再为这种发现寻找更 多的可能途径,那么,决定“发现”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则是发现者本 人的身份不同于莫言笔下的北方农村一一高密东北乡,或残雪、余华等人 笔下的南方小城镇,马原的小说所展示的是另一个世界——西藏这 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有着许多尚不为人知的事物西藏故事构成马原 小说主要的题材部分,这与马原本人的经历有关1982年马原大学 毕业后即赴西藏工作他在西藏逗留了七年在这七年中,他的写作 生涯从起步走向巅峰西藏满足了马原小说写作的两个根本性条件: 虚构和流浪意识对于一个客居的汉人来说,西藏的确是一个虚构的 “国度”,他永远保持者不可猜度的神秘西藏本身就是一部永无结 局的小说。
另一方面去西藏工作也是马原根深蒂固的一个流浪的梦 想批评家胡河清就感觉到在马原身上有流浪者的气质,并将他比作 瑞典大探险家斯文赫定马原本人也曾流露出自己对流浪&活的偏 爱:大概我深信流浪的方式是在这个世界上犬规模获取人生经验的 最好方式……或者也许我的骨子里总是一个流浪汉,无论现在我离开 我那段流浪汉般的知青生活有多么远!对流浪生活的偏爱,直接影响到马原本人的写作方式这种影响 最明显地体现在马原小说的体裁方面马原在谈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 作家时,经常提及塞万提斯、菲尔丁等作家,尤其是对这些作家的“流 浪汉体小说”推崇备至例如,他在一篇文章中,以提问的方式披露 T一点:中世纪的塞万提斯是著名的流浪汉体小说的始作俑者,这种文体 长盛不衰是否展示了人类内心永恒的流浪素质?流浪汉体小说是以事件为中心,人物仅仅是一个目击者人物是 为了对世界的发现而存在的流浪汉的故事即是一个发现的故事:一 个陌生的、有着无限多样可能性的世界,不断地在流浪汉面前打开 马原的许多小说都在…定程度上遵循了流浪汉体小说的原则他的早 期小说《零公里处》显得比较典型这个故事叙述了一位少年最初的 流浪经历,她跟随着红一卫兵的串流队伍到了北京。
另外他的一些反映 知青生活的小说,也或多或少沾染了流浪的气质而马原描写西藏生 活的小说,如果将他们综合起来看,则基本上也可以看作是以系列小 说的方式构成的流浪汉体小说如在《总在途中》,《冈底斯的诱惑》 等就讲述了姚亮和陆高等人在西藏的探险经历O人们在研究先锋作家群时,一味地注重马原小说在叙事方式的特 点,以致抹杀了他在整个先锋作家中个性的特点,使其没有太多的独 立“个性”而恰恰上文所捉到的“流浪汉体”正是马原小说的独特 之处事实上马原在尝试进行“流浪汉体”小说的同吋,在另一方面也 进行了不少探究,那就是对于作品结尾处的“经营”马原的作品中 大多留下了巨大的、丰富的空白,尤其是在结尾处,但那不是要求读 者填补的空白,而是空白本身,因为生活就是蕴含着无数空白的感受 例如在《总在途中》结尾处只叙述着姚亮打算给李宁写信,但并没有 交代姚亮和妻子离婚的问题以及他的新疆之行的状况但这些并不能 妨碍读者对丁姚亮各种信息的了解而在《猜想长安》里作者也是在 结尾处省去了对李小田主人公在吞下一瓶安眠药片后是否救活以及 对于她和刘萌萌关系的判定都没有过多的干预,只让事件随其自然这也许反而使其作品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正如马原自己曾说过的“有时,我更喜欢不完全的故事……我强 烈地感觉到就要接近最终结论了,但我终于没能最终接近,正是最终 无法得到结论(或称最终到达)的经验,使其不再希望目的的最终到 达”小说有时没有结局更胜有结局参考文献:① 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中译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221页② 贾曼:《中国现当代精品小说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70页③ 胡河清:《灵地的缅想》,学林岀版社,1994年,第162页④ 马原:《马原文集》,卷四,作家出版社,1997年,第447至448页⑤ 《马原文集》,卷四,第396页。












